一、網上救助:希望和無奈的糾結
“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改革開放三十年,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巨大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國民的慈善意識逐漸蘇醒和普及。
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搜集和發布工具,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社區論壇、即時聊天工具、博客、播客等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具體表現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消息能夠短時間內在極其廣大的范圍內得到傳播。
“萬眾矚目”是慈善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網絡應用于慈善事業幾乎是必然的了。事實上,網絡一經引入我國就顯示了其在“呼救”方面的強大作用。最早的“網上救助”案例是:1995年4月,北京大學學生成功利用互聯網為清華大學的朱令所患的奇怪病癥進行了確診——重金屬鉈中毒①。近年最典型的“網上救助”無疑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國網絡媒體發起的網絡尋親和賑災募捐活動②。
然而,“網上救助”形式的民間慈善并不是都得到了民眾的肯定,深圳奧一網的八分齋就因此而飽受爭議。
至今已發起和參與了三十多件“網上救助”活動的八分齋真正走入公眾視野是因為2005年的“陳易賣身救母”案和2007年的“郭小娟卷款出走”案。前者由于陳母的意外死亡而讓八分齋陷入網上輿論討伐的漩渦,后者更是讓救助雙方反目相向③。
二、我國“網上救助”的現狀
為維護民間慈善事業的根本—誠信,八分齋曾兩度自費調查受捐人,在顯示了中國民間慈善組織者的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表現出民間慈善,特別是“網絡救助”混亂和脆弱的生存狀態。具體來說:
⒈缺乏組織,公信力差。近年來大部分的網絡救助活動顯示,這一慈善形式往往具有短期性、隨機性和無序性,而且,由于其組織制度不夠嚴密,經常還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最終曝出“網絡慈善丑聞”。
雖然一些有識之士在實踐過程中探索過制衡機制,如八分齋的“共管善款”(即活動的發起人或組織者不直接參與財物,善款也不由受捐人直接控制,而是由四名發起人分別保管開戶人身份證、管銀行卡、存折、密碼,同時設立監管人)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制衡機制往往名不副實,最終全得靠參與者的個人誠信,而在金錢的誘惑下,缺乏有效監管和嚴密組織的個人誠信往往不可靠。
⒉缺乏政府和法律的規范及保護。當前,我國的一些地方政府對于慈善事業之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沒有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積極引導和培育社會力量參與慈善事業,使得公眾對于慈善事業缺乏了解,慈善意識薄弱。從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我國公民慈善意識薄弱的程度。2006年我國人均慈善捐助僅0.92元人民幣,同期美國人均投入慈善的費用為416美元,雙方的差距竟達7300倍⑤。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對慈善事業作出完整規范的法律,涉及慈善組織自身建設的各種規章制度很不健全。法律上對于慈善組織的性質和定位不明確(我國的慈善機構大多掛靠在政府部門的名下)使得一些實際上沒有募捐主體資格的企業、個人或社會團體有機可乘,紛紛以各種名義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其中就不乏以捐贈名義進行錢財詐騙的和借慈善之名為自己作秀的⑥。
沒有組織從而缺乏監管,沒有監管從而缺乏公信力,最終民間慈善,包括網絡救助不會得到公眾的信任。八分齋在一次采訪中曾無奈的說自己在募捐時“形同乞討”⑦。
三、“網上救助”亟須規范和保護
民間慈善是我國慈善事業的支柱之一,“網上救助”是民間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規范和保護。具體措施應該包括以下3點:
⒈加強政府的引導和監管作用,設立相關監管機構。2005年民政部頒發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指出,我國各地政府應當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建立各部門和組織的慈善事業發展的協調機制;應當落實關于發展慈善事業的政策法規,加強對慈善組織等民間組織的登記和監管工作⑧。
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當前網絡救助的規模日益擴大,政府應加強對網絡慈善的監督,可以考慮設立專門機構對其進行監管,定期公布賬目,最大限度地實現透明化和公開化。同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大主流媒體亦應擔負起教育和引導公眾正確對待網上輿論、正確使用網絡的職責。
⒉出臺《慈善法》《社會募捐法》等相關法律對包括網絡救助在內的民間慈善行為進行約束和提供保護。當今法治社會,依法辦事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出臺專門的《慈善法》《社會募捐法》是解決募捐發起、捐款資金管理和使用以及募捐監督等難題的最根本辦法。這樣不僅能有力地保障網上救助等民間慈善行為的合法性,有效規避不法分子的詐騙,更能加強廣大熱心公益人士的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
也有專家認為,當前網絡慈善組織最可靠的發展途徑,就是掛靠正規的慈善組織,與其簽訂正式協議,明確責權,實現第三方監管。這樣,網絡組織既可以繼續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活動,充分發揮網絡靈活、快速的優勢,又可以消除網絡募捐存在的弊端⑨。
⒊借鑒國外促進和規范民間慈善的經驗和辦法。美國是慈善事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它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① 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美國政府的稅收政策對向慈善組織捐助的機構與個人不同程度地給予了優惠待遇,如個人或公司向慈善組織捐款捐物, 可以抵消一部分個人所得稅;美國稅法條款對各類慈善組織、社會福利團體和宗教組織所獲得的捐款都給予程度不同的免稅資格。這就有效地調動了社會組織及個人捐款積極性。
② 嚴格的管理與監督。為防止一些私人組織打著慈善事業的旗號為自己謀取利益,美國政府對慈善事業運作有一系列約束機制,主要體現在對慈善組織的界定及對其財務活動的監督上。在美國,任何人要成立慈善組織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必須接受政府嚴格的審查;慈善機構每年都得向政府提交年報,如實反映該機構所有財務活動的細節;慈善機構的活動與財務狀況還要向社會公開, 任何人都有權查詢, 并可以對其認為行為不當的慈善組織提出檢舉控訴。
另外,在美國,各個慈善組織內部會自發地組成各種全國性機構, 如美國慈善信息局等。這些慈善機構的聯合組織常常在一起交流信息、研究公共政策, 從而增進了慈善組織的公開度和透明度⑩。
政府支持、嚴格監管、法律保障和良好的行業自律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這些成功的經驗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
八分齋等熱心公益人士的“網上救助”實踐給了我們思考,我們在看到民間慈善逐漸興起的同時也看到了它在當下的尷尬處境。民間慈善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推動民間慈善的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注釋
①劉華杰:《神奇的網上救助》,《南方周末》,1995年6月9日
②童清艷:《“善與人同”:大眾傳媒對慈善事業的助推作用—以汶川震災救援報道為例》,《新聞記者》,2008年07期
③⑨萬力聞 魏晉雪 田野 門莉娜 黃建高:《當慈善戀上網絡 道德和法律要如何保證》,《每日新報》,2007年8月20日
④《八分齋:我們擔負首要責任》,《南方都市報》,2007年8月16日
⑤徐友漁:《慈善本質上是民間事業》,《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6期
⑥孫岳兵、陳寒非:《困境與出路:對我國民間慈善捐贈現狀的思考》,《長沙大學學報》,2007年 第21卷第1期
⑦ 央視新聞頻道,《社會記錄—民間慈善專訪》,2006年12月6日 22:30分
⑧《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民政部, 2005年11月20日
⑩孫倩:《美國的慈善事業》,《社會》,2003年第6期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