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就是人們對不同媒介的認知能力、對媒介傳播信息的解讀能力、批判能力,以及運用媒介及其信息為個人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能力。也就是說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2008年6月,本人對洛陽市三所高校150名學生進行了媒介素養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到144份有效問卷,大一占31.3%,大二占41.0%,大三占22.2%,大四占5.6%。由于三所大學中有一所是專科學校另外兩所是新成立不久的本科學校,相對來說大四的學生較少,所以本次調查中大四的學生比例比較低。性別構成情況是男性占56.9%,女性占43.1%;專業構成情況是文科占51.4%,理科占48.6%。本文就是對這次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完成的。
一、大學生媒介接觸和使用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除了學習之外就經常是和媒介打交道。大部分同學在課余時間是上網、讀書看報聽廣播。這說明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接觸媒介是很頻繁的,而且接觸的媒介種類繁多,有網絡、報刊、廣播、電視和書籍,在眾多的媒介種類中,網絡又是大學生的首選媒介,也是大學生最喜歡的媒介。


有動機才會有選擇。媒介接觸動機是衡量受眾媒介素養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調查中我們以不定項選擇的方式來調查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動機。結果如下:

從數據上來看,大學生在對媒介的選擇和利用上呈現出積極主動的心態,目的性相對來說比較強。
由此可見,洛陽市的大學生正在通過不同的媒介以自己的方式和社會發生各種關系,媒介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而又重的“陪伴者”。
二、媒介認知和批判分析能力
了解媒介才能正確認識媒介,并進而利用媒介為自己服務。媒介素養教育中也提到培養學生對媒介的認識和了解。
在四大媒介中,報紙仍然是所有媒介中的老大。報紙在我國擁有大量受眾,也是受眾接觸最多、最容易、最頻繁的媒介。但是,現代人工作繁忙,很少有人能夠坐下細細地翻閱一份報紙,大都是匆匆瀏覽一遍,然后找自己感興趣的進行閱讀。所以,標題和導語在報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篇消息中最精華部分的濃縮。在調查中,89.5%的被調查者都對標題和導語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了解”45.1%,“知道一點”44.4%),10.5%的人“不了解,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報紙的寫作、表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有助于他們在閱讀報紙時迅速掌握新聞內容,對自己喜愛的內容進行選擇性閱讀。
在我國媒介既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宣傳工具,同時也是商品。媒體單位既是事業單位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對于媒體上的廣告和媒體的資金來源,大部分人有清楚的認識。有97.2%的大學生認為媒介的運營資金來自自身的運營收入。媒介靠什么來實現運營盈利呢,廣告是最主要的收入。對于媒介上出現的廣告,大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廣告進行了理解。 59%的大學生認為是各方面導致媒介上出現廣告的(“媒介為了賺錢的需要”“廣告主需要媒介來宣傳自己”、“媒介受眾需要通過廣告了解產品信息”)。大學生清楚認識媒介的商業性質,有助于他們正確把握媒介上的宣傳內容,正確辨別媒介信息。
媒介批判能力是媒介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它包括受眾對傳播內容的鑒別能力、受眾關于媒介對社會和人的影響力認識。我們分別從大學生對媒介內容、媒介影響來考察。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對媒介傳播的內容有清醒的認識,對媒介的能力認識也比較客觀,但是對媒介的社會影響力方面認識稍微有些偏頗。


對于媒介上出現的色情、暴力等負面信息,有41.7%的人表示“無所謂”的態度,還有7.6%的大學生表示不反對。雖然有一半的人(50.7%)表示反對,但是大學生對負面信息的不抵抗態度著實令教育者擔憂。

三、媒介利用情況
主動選擇信息并加以利用,熟練操作媒介表達意見是衡量媒介素養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調查看來,大學生主動利用媒介為自己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比較高。

但是,調查顯示,13.2%的大學生從未參與過任何媒體活動;11.0%的大學生公開發表過作品或參與廣電節目演出制作;10.3%的人給媒體寫信發表意見;16.1%的人擔任過BBS版主或經常灌水;49.7%的人參與過短信投票;12.9%的人打過熱線電話。這表明大學生對媒體的參與程度較低。超女、快男的熱播使得短信投票成為一種媒體參與方式,擁有手機的年輕大學生是這種媒體參與方式的主力軍。另外,網絡吸引了大學生的參與。
調查表明,16.7%的人沒有過媒體制作經歷;0.6%的人制作過廣播劇;11.0%的人制作過DV或MTV; 34.4%的人制作過個人網頁;44.8%的人制作過博客;9.1%的人親自采訪寫作過。總體來看,大學生在媒體制作上經歷有限。
四、結論與思考
整體上來說,洛陽市高校大學生現有的媒介素養尚處于自發狀態。大學生不是通過科學的媒介理論指導以及系統的訓練獲得媒介素養的,而是在日常接觸媒介的經驗基礎上,通過個人的直覺感悟來培養自身的媒介素養的。
根據以上調查結論,我們認為應該在洛陽市針對大學生開展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
⒈高校應當是媒介教育的主要擔當者
筆者認為,洛陽市的媒介教育應該一步一步來,首先應該由高校來執行媒介教育,待時機成熟政府和社會再加以推動,最后通過三者的良好協作來實施媒介教育,達到提高洛陽市大學生直至洛陽市市民媒介素養的目的。在學校、社會和政府中, 大學可發揮其學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強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續性優勢,這樣可以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理念和內容得到比較穩定的貫徹。對于大學生來說,利用學校和教師的權威性,系統地講解和討論媒介文本解讀與分析的技巧,容易與周圍同學形成共識,相互影響,以此達到有效利用大眾媒介的作用。
⒉循序漸進、逐步推行
對于條件成熟的院校,可以直接開設面向全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公共必修課程。有一定基礎和條件的院校,可以先在部分專業中開設選修課進行實驗,待條件完全成熟后再設為各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或通識教育課程。沒有條件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院校,可以采取舉辦學術論壇、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一些初步的媒介素養教育活動,起到引導、帶動的作用。
⒊注重媒介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層面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創辦媒介素養方面的社團,并開展社團活動。另外,還可以利用現有社團的力量。比如,高校校園媒體學生記者團。
充分利用校園的相關媒介資源,引導學生掌握創造信息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好的利用媒介發展自己。比如廣播站、校報、校園網等要成為學生參與、制作媒體活動的主要途徑。
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媒體單位,讓學生了解媒體生產制作流程,鼓勵學生到媒體單位體驗生活。
面對日益復雜的信息傳播語境與格局,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與意識,既是當代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完全社會化、成為信息時代合格公民的需要。各個高校應該主動調查本校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各部門協調努力探索適合本校情況的媒介教育模式,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改革創新,完善教學模式,逐步探索一條適合本校情況的媒介教育發展之路。作為一項長期的終身教育媒介素養教育要和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配合起來,社會創造環境,學校提供條件和服務,自我要有自覺意識。只有多方努力,才能提高洛陽市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進而推動整個媒介氛圍,促進整個社會群體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先元:《大眾傳媒素養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鄭保章:《當代大學生傳媒素養建構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傳播學,2006
[3]馬德秀:《我們是如何開展大學生傳媒素養教育的》,《求是》雜志,2005(4)
[4]呂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國青年媒體素質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5]邵瑞:《中國媒介教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