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全球化的風險語境中,21世紀的中國因為迅猛的發展速度和巨大的社會變遷正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然而伴隨著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自然的、人為的災難和危機事件也使中國步入“高風險社會”。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及時性及交互性一方面有助于增強風險的認知與溝通,但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風險傳播的概率。因此,作為網絡空間的“把關人”,網絡編輯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不僅要了解網絡風險傳播的特征,還要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勇于擔當職責,有效預防并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危機。
一、網絡空間中風險傳播的特點
網絡輿論多元化。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大顛覆了傳統媒介的風險傳播模式。網絡媒體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傳播符號的綜合運用,以及其開放性、參與性等特征,使得網絡媒體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方式個性化、傳播內容多元化。特別是近年來網絡媒體參與重大主題新聞報道及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充分利用其豐富的信息源、即時的傳播速度和無邊界的傳播范圍,大大削弱了原來存在于公眾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局面,網絡輿論環境和輿論格局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復雜狀態。
輿論的多元化主要依賴于網絡媒體強參與性和即時性的傳播優勢。對于同一風險事件,參與者可以通過BBS論壇、博客、播客、新聞留言等方式做出不同解釋,發表各自的評論。由于評論主體的自發性、隨意性以及其認知水平、個人好惡等觀念的差異,對于同一信息的評價極易形成不同的聲音。同時,每個用戶都可以根據自身經驗對某一風險的性質、發展趨勢、后果等發表看法和預測,對他人的看法進行評價,從而形成輿論多元化的現象。
信息傳播“去責任化”。網絡媒體“把關人”層級的簡化使信息的流動和傳播高度自由化,其交互性特征又為網民提供了空前的權力和自由空間。在網絡中每個人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信息量也不再受到限制,每一個用戶都是面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信息資源,具有空前巨大的選擇余地。由于網絡媒體的匿名性和無邊界性,使得網絡風險具有隱蔽性和“去責任化”的特征。即制造風險的主體不明確,有時根本無法尋找到造成損失的責任主體;風險本身只要沒有足夠大時,也是“無責任的”。特別是在風險發生時期,即便網絡社區為了遏制謠言和傳播的擴散配備了“網警”或設置關鍵詞過濾,但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及多樣化的傳播渠道,這種“把關”效應顯得微不足道。
風險傳播的“多米諾”效應。風險具有牽連性、擴散性及不確定性等特征,當某一風險爆發,由于其不確定性及難以預測性而導致政府及媒介無法及時對風險做出預測或預測失誤時,受眾就只能借鑒他人或依據自己的經驗來做出判斷。當眾多受眾的風險認識不一致,而媒介提供的風險信息不確定甚至錯誤時,受眾就會產生焦慮及心理恐慌。另一方面,由于受眾風險素養的差異,即使網絡媒體及時科學地進行了風險傳播,如果受眾不及時提高自身的風險素養,克服心理恐慌的話,仍然有可能造成風險的進一步擴大。這種風險傳播造成的心理恐慌極易使人們把風險人為擴大到那些根本不存在風險的領域,從而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而網絡空間的諸多特性又為風險的迅速傳播和擴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7年發生在廣東的“香蕉致癌”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網絡編輯在風險傳播中的職責
風險預警。在風險社會中,風險的承受主體是個人,因此每一個網民都有權利通過網絡獲知與自身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采取相應舉措,阻止和降低風險的發生,網絡編輯的風險預警體現的是對社會良知和公眾知情權的尊重。另一方面,保持與網民的溝通、實時關注網民的信息反饋,對龐大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和提煉,監測網絡輿情走向,對不適宜信息做出處理,評估并及時向公眾預告風險存在的可能,已成為網絡編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同時,網絡編輯還可以通過網民的留言信息觀測他們的風險意識和心理,使他們得以形成正確應對社會風險的心理狀態,從而在不期而遇的風險面前能采取正確的態度,最終減少風險帶來的社會損失。
風險告知。由于社會風險與每個社會成員切身利益相關,所以民眾都渴望在第一時間獲取有關風險的真實信息,網絡媒體優于傳統媒體的時效性使網絡成為很多人了解信息的首選。因此,透明、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事實,能夠有效地阻止謠言的擴散,避免恐慌的產生。相反,越是害怕引起恐慌隱而不報,越容易將風險治理置于尷尬的位置。同時,網絡編輯第一時間的信息發布有利于構建負責任和可以信賴的媒體形象,改變長期以來網絡媒體在人們心中低俗、媚俗的看法,樹立其權威性。
風險教育。目前,我國民眾的風險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科學風險意識的宣傳力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擔當起風險教育的使命,提高民眾的風險意識已成為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網絡媒體也不例外。在風險社會中,傳媒除了向公眾傳授有關風險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公眾正確地、積極地應對風險,以免在風險到來時手足無措,人為將風險的危險和災難放大。
三、風險傳播對網絡編輯的素質要求
敏銳的新聞嗅覺和信息整合能力。網絡媒體傳播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要求網絡編輯時刻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尤其是風險事件發生初期,信息流動的活躍度和自由度超乎尋常,這就給虛假信息以可乘之機而導致風險的蔓延,這就需要網絡編輯具有敏銳的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同時還要有較強的新聞洞察力,對網民提供的海量信息進行甄別、篩選,以防虛假信息及流言的肆意傳播。而且還要掌握網絡受眾的心理,監控網絡輿情的動向。
網絡信息流動的無疆界化、風險傳播的自由化給不良傳聞、謠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極易形成蠱惑人心的“信息公害”。因此,網絡編輯必須對論壇、博客等網絡空間中的言論進行密切跟蹤和監測,對于真假難辨、具有煽動性的傳言,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以使消除或降低風險的發生幾率。當風險發生時,網絡編輯更需要很強的信息整合能力,將各方面的信息編輯整合到網絡媒體中,并將有價值的信息在頁面上予以更醒目、更集中的展示,以增強傳播效果,形成主流輿論。
“把關人”向“引導者”的角色轉換。一方面,由于網民的心態、動機、表達方式各式各樣,加之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得網絡輿論大多零散雜亂,良莠不齊,普通受眾很難辨別真偽。特別是重大危機事件發生時,網絡輿論通常表現出爆發性、情緒化、破壞性等特征,極易造成風險的擴散和難以遏制,這就要求網絡編輯充當起“把關人”的角色,堅決不給錯誤輿論提供陣地,以有效避免謠言的擴散或引起社會恐慌。但另一方面,網絡可控性差、管理困難的特性,僅依靠嚴格的監控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作為受眾了解社會、反映民情的通道,網絡編輯還要在充分尊重網絡上各種不同觀點和意見的同時,主動擔當起網絡輿論的引導者。
網絡編輯要想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實現對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必須重視“輿論領袖”的作用,順應不同層次網民的需求。網絡編輯可以通過議程設置、組織網民討論、邀請專家訪談、網絡征文等形式來引導輿論熱點。例如“5·12”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危機事件發生后,包括人民網在內的國內很多網站都邀請相關專家和當事人進行嘉賓訪談,以主流、權威的言論和觀點與網民互動,積極有效地引導了網上輿論,凈化網絡傳播空間。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在網絡空間,任何一條不負責任的信息的傳播都有可能引發一場公共危機事件。而在商業利益、新聞競爭壓力的驅使下,一些媒體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和影響力,把風險作為炒作對象而引發重大危機事件給社會造成損失的案例并不少見。因此,網絡編輯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和輿論導向,正確發揮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的作用,才能夠在風險傳播中始終占據主動,有效促成風險的解決。
總之,網絡編輯只有掌握了網絡空間中風險傳播的特征,勇于承擔起風險預警、風險告知及風險教育的職責,并不斷地在實踐中磨練和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網絡風險傳播中牢牢掌握輿論制高點,有效規避風險,促成危機的化解。
(作者均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200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