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失去工作機會的因素很多,但就個人而言,缺乏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是一個普遍的因素。對于多數人來說,選擇只有兩個,要么接受職業培訓獲得社會需要的技術或技能,要么靠社會救濟生活。
為了降低失業率和減輕社會負擔,如何對待業人員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使他們掌握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和技術,走上工作崗位,是各國政府面臨的嚴峻問題。經合組織(OECD)國家已經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和培訓乃是當務之急,一致認為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待業人員的自身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德國的“雙元制”
在一些職業培訓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如德國、日本和韓國,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擔負著很大的責任,他們希望自己的員工能終生在此工作,這對降低失業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這些國家,政府對培訓方面不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德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制被稱為“雙元制”,在職業教育界可謂“典范”。這種體制之所以被稱為“雙軌制”,是因為尋求職業培訓的年輕人向用人單位提出申請,后者根據其履歷決定是否接受。申請者一旦被用人單位接受,便要簽訂學徒合同,學徒期通常可延續至3年到3年半。學徒首先根據其職業選擇學習基本技能,然后接受專業培訓。在一般情況下,學徒在其工作的地方每周3天學習基本技能,其余時間到具體的職業學校學習。職業學校不但提供職業技能課程,也提供基本的文化課程,如英語和德語等。在某種程度上,職業學校補充了在崗培訓的不足。
德國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參加“雙元制”的學習。學徒與其未來的用人單位簽訂培訓合同,并由商會注冊和監督。目前,德國政府認可370種職業施行學徒制。培訓按教學大綱進行,并執行聯邦經濟部制定的測試標準。成功通過考試的學徒可獲得證書,證明其為熟練工人。所有企業必須在其對口的商會注冊并繳納會費。商會負責收集和分析用人單位的建議,并就政策問題向政府提出建議。
商會既負責培訓的內容,也負責培訓的實施。所有商會都設有職業教育培訓委員會,其成員包括雇員和用人單位代表,也包括職業教育部門的教師(通常教師代表只提供咨詢)。職業培訓委員會負責處理職業培訓方面的一切問題。
至于培訓費用,則由用人單位負擔。政府不向培訓方面提供補貼,只負擔“雙元制”體制中學校方面的開支。一般而言,學院領取的津貼少于成人的工資,但培訓費用相當高。除建筑行業外,其他行業沒有收費規定,建筑行業的收費規定受中小企業的控制,這些企業擁有自己的培訓中心。
其他行業也建有內部培訓中心,培訓結構也受中小企業主導,以便確保所有學員都能學到他們職業所需的必要技能。通常很多行業培訓的人員所學的都超出本身的需要,但這種情況隨著企業培訓中心的減少已經發生了變化。
當然在德國并非所有企業都提供職業培訓,雖然職業培訓標準規定嚴格,但也存在很大差異。大企業提供大量的培訓機會,他們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培訓中心,小企業在進行學徒培訓時,常常鼓勵學徒獨立工作,并為獨立工作提供機會。
“雙元制”的優點在于:強調在重大決策時行業、工會和政府共同承擔責任;高度的中心調控確保了行業之間在內容和方法上的連續性;用人單位控制的實踐考試必須在商會監督下進行;整體上強調核心能力和技能;培訓標準由高質量的工廠制定。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德國建立了一套優秀的培訓機制,造就了一大批中層高技能工人,能有效進行工業結構調整。
英國的“現代學徒制”
另一些工業化國家,如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等,則有高度發達的正規職業教育和培訓體制。獲得技能是職工自己的責任,失業則是政府的事。政府對培訓承擔責任,用人單位則不太關心此事。因此,政府不斷要求用人單位也要關心在職人員的培訓。
英國對職業教育和培訓十分重視,1994年英國政府發表了白皮書“競爭”。文件指出:“具有高技能和知識,并知道怎樣充實這些技能知識的勞動者,是經濟現代化和參與國際競爭的生力軍。我們的要求一定要比過去高,我們要像尊重和獎勵學術研究那樣尊重和獎勵職業教育和培訓……既要提高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也要提高對學生的期望……以促進終生學習和提高靈活性。”
白皮書呼吁各有關部門更多地參與各級職業教育和培訓,全力以赴地進行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改革。1994年以來,英國國家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和與之配套的國家職業教育構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原則上,國家職業教育證書強調行業部門制定的能力標準,個人可根據自己的程度來達到這些要求。
圍繞職業教育證書所做的改革,對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培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從1994年開始的“現代學徒制”大大促進了“國家職業證書”的實施。“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和鼓勵英國各個經濟領域的勞動力能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和強化培訓,使其具有參與國際競爭所需的各種技能。
現代學徒制強調機會平等,以能力為基礎,學院通過系統的培訓,獲得國家職業教育證書,因此通過與工業培訓組織與當地的企業培訓委員會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根據這些培訓規章,用人單位要負擔大部分培訓費用和學徒的工資。
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英國國家職業證書委員會又制定了“通用”國家職業證書。該證書的特點是:為16歲以上的年輕人提供有效的就業、深造和培訓的通用途徑;與同級學歷證書有同等地位;不同于針對某項具體職業的國家職業證書,但具有相等地位;適合于全職的和業余的學生;目的在于發展學生廣泛的技能,并向他們提供與職業有關的知識。
澳大利亞:與業界的良好關系
澳大利亞企業界對職教系統的支持與涉入十分積極,除每年注入經費參與職教訓練計劃外,同時主導全國職業教育訓練套件的發展。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ANTA)的組織架構已轉型為以企業為主,職能包括董事會咨詢、職教訓練內涵、評估標準及認證標準等。企業注入的經費超過所有費用的半數以上,足見業界積極參與的熱情。
澳大利亞業界對于職業教育與訓練的參與程度極深。業界對于職業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十分重視,尤其對于企業內所面臨員工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更是積極尋求改善之道,因此,業界不斷透過各種途徑與機會要求聯邦政府積極提出應對及解決之道。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也認識到國內人才技術不足的問題將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之重要議題。因此特別委托澳大利亞工商總會(ACCI)調查企業員工技術不足問題。聯邦政府依據調查結果,針對國內技術不足問題,提請產業各界共同商議。
所有被提出技術不足的企業,都由各種企業機構共同成立的發展工作小組分兩年進行調查。調查方法包含分析現有各項研究報告、召開咨詢會議、進行員工與勞工階級雇主及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機構的調查、辦理研討會議等。此外,對于影響技術不足因素的分析方法、現有測評技術不足的調查方法與工具等,都被提出檢討并要求改進。
從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以企業本位的董事會組織,到以企業為本位的國家質量訓練咨詢委員會乃至訓練套件的發展等,都顯示了澳大利亞業界對于職業教育與訓練制度的投入和關注。澳大利亞業界參與職業教育訓練與課程設計最深入的要算是訓練套件的發展。訓練套件的發展源自1989年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訓練系統。國家培訓局成立后,以企業為本位的概念逐漸深入澳大利亞職業技術教育訓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