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內發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聲譽受到嚴重影響之后,中國政府通過了《食品安全法》。但中國的法律執行存在難度,立法是否令人能放心食用中國食品還不清楚。
據新華社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這部立法,將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加大懲罰力度,并制定包括監管50萬家公司在內的風險評估體系。食品安全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和商務部共同負責。由于各部門之間存在權力與潛在利益之爭,因此上述職能的劃分被認為是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弊端。
過去20年,中國出口食品的總價幾乎翻了6番,由1986年的45億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57億美元。世界各國都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安全問題提出了要求,中國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世界焦點。
中國《食品安全法》的另外一個問題在于無法公正執行。中國出臺了許多實用性強而又考慮周詳的法律法規,但該國的法律體系仍然與貪污腐敗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增長而不顧健康和安全的行為做斗爭。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技術中心的胡小松教授表示:“我認為制定《食品安全法》是件好事,但執行卻仍然需要時間。不要期望法律能迅速解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編譯 符佳林
中國將變成創新大國
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能否從生產大國轉變成創新大國。
最為保守的技術創新衡量辦法之一,是獲得美國專利和商標局認可的專利數量。從2004年到2007年,得到美國專利和商標局認可的、源自中國的專利以27%的年增長率增長。照此速度,到2020年,中國的該專利數量將超過源自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總和。
湯姆森路透集團最近的綠色能源技術發展報告也提供了一些相關數據。在2006年到2008年間,中國提出的跟風能、太陽能和海洋能相關的原創專利數量最多,超過了日本、美國和德國。中國在可替代能源技術方面的領先,無須感到驚訝。因為中國存在自然資源的短缺,環境的高度污染,快速的城市化,高人口密度以及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這種嚴重的經濟挑戰充當了創新的驅動器。
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推進創新。它的“十一五”計劃正逐漸增加研發占GDP的比重。雖然政府有決心,但中國要成為創新大國,還會面臨一些重要的制度挑戰,包括側重死記硬背而不是側重創造性應用的教育體系等。要糾正這些制度挑戰需要一段時間。然而,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別忘了,正是同樣的文化給世界帶來一些早期的發明,例如造紙、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