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備受企盼的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計劃。然而,這一方案不太可能迅速將美國和亞洲從不斷惡化的經濟危機中拯救出來。現階段美國政府的工作重點仍然是防止經濟惡化,而不是使經濟復蘇。與以往由于油價動蕩或正常商業周期引發的經濟危機相比,當前危機對美國經濟影響的程度要深遠得多、范圍也更廣,構成的潛在不穩定性也更高。
亞洲經濟仍然過度依賴出口,而美國的消費依舊是維持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而當前的美國救市計劃很可能會令美國消費者在短期內壓縮消費,特別是計劃中接近25%的核心支出都是為了增加國內就業。
此次危機對亞洲的影響,無論在波及范圍和速度還是形式內容方面都與以往迥然不同。與10年前相比,亞洲對外貿的依賴性大大增加。大量出口所得和海外匯款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不幸的是,大部分此類收入從來沒有被用于建立強大的、內需為主的經濟實體。
亞洲需要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而不是將擺脫全球經濟低迷的希望寄予美國經濟復蘇。這意味著,為了刺激國內消費,亞洲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要切實加大對教育和醫療這類設施建設和社會安全網方面的投資。
希拉里需要放眼大局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不久前出訪亞洲。在訪問了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韓國后,希拉里到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中國。
在美中關系問題上,中國似乎有一套清晰、全面的戰略。而美國沒有。
北京在與美國的交往中促成了一種平衡的彼此依賴關系,從而削弱了華盛頓對中國施壓的能力。中國依賴美國作為制造業產品的市場。同時,中國鼓勵美國依賴它(以及其他東亞國家)為預算赤字融資。
而美國的對華戰略則是政策大雜燴,一些不失為明智,另一些則不然。美國決定幫助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屬明智之舉,中國社會大為開放。但華盛頓在一連串其他問題,比如在伊朗、朝鮮、伊拉克和蘇丹問題上,則缺乏戰略思維。
相比之下,中國人把這類問題視為整體、連貫地尋求交易戰略中的一環。他們樂于在朝鮮和伊拉克問題上與美國合作,為此他們得到的回報是,布什總統向臺灣方面施壓不要推動獨立。這是中國的一大勝利。任何客觀的評估都會認為中國所得多于美國。通過選擇性的合作,中國防止了美國出臺任何遏制或阻止其崛起的戰略。
那么,美國的對華長期戰略該是怎樣的?華盛頓應該關注的是把中國更深地融入國際體系,放棄支持達賴或批評中國侵犯人權的做法。換言之,美國對中國需要放眼大局。如果它不能做到戰略思考,結果將出現一個更強大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