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激情,始終促使他一投入工作就那么風風火火;
有一種信仰,始終激勵他對黨的新聞工作傾注一腔熱血,要干就要聽到驚雷;
有一種摯愛,始終使他一提起筆來就全身心去寫,于是筆下生花的范作便隨之而出。
2007年11月8日,當他站在北京表彰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領獎臺的一剎那,他的眼睛濕潤了,到華夏能源報社9年拼搏的往事如鏡頭,一幕幕跳到眼前:9年含辛茹苦,領航著華夏能源報社這艘行船迎著風浪、躲過暗礁,終于駛向了勝利的彼岸;也就是在這一刻,多少同行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他——就是現任華夏能源報社社長、黨委書記俞太銀。
黨的召喚,報社的企盼,他毅然赴任
1999年2月9日,俞太銀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寧夏日報社,來到了距首府銀川以北80多公里外的大武口,出任寧夏煤炭報社社長、總編輯。
在赴任的當天,報社的職工自發地買來一掛6000響的鞭炮燃放,一是期望就此點燃報社的希望,二是歡迎老主任重返報社。因為這里是他走向省報當記者的搖籃,這里是他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第一步,這里有他許多熟悉的領導和戰友,這次回來,他心中早已發誓不成就一番事業絕不回還。
然而,報社的現實讓他驚呆了。推向市場,自我發展,自我生存的報社,財務的賬上僅有67元錢,且負債近百萬元;報紙版面由大塊文章充填,并且作為臉面的一版,竟時常沒有一幅照片;報紙質量全區審讀倒數第一;60多名職工人心渙散,全社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
面對報社生死存亡的抉擇路口,給這個新來的“一把手”出了一道天大的難題,要么重回省報,要么撐起腰板迎接考驗。但對俞太銀這個下過鄉、當過礦工,什么苦都能吃、當記者碰到任何困難都不服輸的人來說,他最終選擇了拼搏之路。于是,他帶領報社60多名職工沖向了“跳出夾縫求生存”的創業之路。
俞太銀在全社職工大會上說:“要生存,辦好報紙是第一位,報紙質量提高了,影響大了,才能帶動發行和廣告的創收,否則,死路一條!” 接著,他又語重心長地對編輯部同志說:“企業報的根基在哪里?在企業。所以,企業報一定要服務好企業,讓領導滿意,讓職工愛看。報紙的定位一定要準確,報紙的政治性一定要強,要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這樣領導和企業職工愛看了,報社的春天就會到來了……”
接著,俞太銀召集班子會議統一思想,相繼出臺了報紙版面質量督查處罰制度、部主任審稿制度、社領導值班終審制度,并聘請評報員挑錯把關、編采人員寫稿獎罰等一系列制度。1999年的一天,報紙一版出現了質量事故,相關責任人按制度一一處罰,俞太銀也帶頭自罰300元錢。受處罰的幾位同志擁到了他的辦公室說:“社長,過去領導從來不罰我們,這次你真罰啊!”
“定下來的制度必須執行,不管是誰,否則,哪還有制度的嚴肅性,報社還怎么管理。”俞太銀斬釘截鐵地說。
從那以后,報社從此走上了以制度管人、約束人的正常軌道。俞太銀在上任初就看出了報社混亂的癥結:干好干壞一個樣,甚至干工作的人還被不干工作的人非議,正氣不壓邪氣,編采人員看不到希望,混日度年。
“這種局面要堅決打破!”俞太銀公開對采編人員說:“今后報社要執行全新的激勵機制,編采人員只要寫好稿、多寫稿、編好版,就可多拿工資、多拿獎金,我的原則是讓干工作的人多得實惠,讓不干工作的人呆不下去。”
好的政策如巨石砸到了過去平靜的水面里,激起了層層浪花。編采人員一門心思地沉下去,各思自己的工作,一時間好稿子、好版面直線上升,報紙差錯也得到有效治理。一位記者當月就拿到超額獎金800元,他高興地逢人就說:“俞社長來了制定的好政策,才使我們干工作的人得到了實惠!”
俞太銀剛上任時就先到各辦公室轉了一圈,眼前的情景讓他難以相信:編采人員水喝不上,編版用的紙和筆都是從外面要來的,坐的沙發露出木頭,這一切著實刺疼了他的心。“要穩住人心干工作,就必須大力改善職工的辦公條件;要讓職工看到光明,就必須不斷提高職工收入。”想到這,他立即找到辦公室主任,掏出身上的500元錢說:“立即到街上給編采人員配備上燒水壺,越快越好”。
第二天,在班子會上,俞太銀就說了自己的想法:“不等不靠,自籌資金先改善職工的辦公條件,古人打仗還講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何況我們現在呢?”據統計,當年報社就自籌20萬元,從辦公必需的紙筆、桌椅、微機、傳真機等設備開始,為改善職工辦公條件辦了10件好事,第二年又擠出資金5萬元,購置了攝影器材。
在俞太銀的帶領下,經過前3年的努力,報社開始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報紙以全新的版面成為礦工搶手看、領導必看的報紙。報社提出拼搏3年基本走出困境,第一步戰略順利實現。在2001年寧夏第三次報紙質量評比中,參評的13家公開發行報紙,《寧夏煤炭報》的排名一舉由上屆的倒數第一名躍升到正數第三名,全社經營收入由他上任時的不足110萬元上升到2001年的215.4萬元,在確保60多名職工工資的同時,還償還外債60多萬元,初步使報社出現了人心向上、收入提高、積累增加的可喜局面。
市場大無邊,創收靠點子,萬事在人為
接觸過俞太銀的人都說:他不僅智商較高,且柔中有剛,工作起來是個“拼命三郎”。這話不假,他干起工作無論是帶領大家渡過前3年還債最艱難的日子,還是后6年報社快速發展的日子,都有一種激情似火焰直往上躥。他敢抓敢管,敢作敢為。
就是這個“為”字,他創造了企業報不吃補貼辦報的先河,不但還掉了歷史上百萬元的外債,而且還解決了80多人的生存。
就是這個“為”字,他把報紙辦成了“全國二十佳企業報”、“中國煤炭系統首屆十佳報紙”、“自治區一級報紙”,員工年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報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就是這個“為”字,他足跡踏遍了寧夏的煤炭企業,和企業領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他的腳步又邁向了神華集團在國內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所屬企業。
企業報是隨企業發展而發展的。俞太銀主持報社工作9年多來,發展并非平坦大道,但每次過坎劈浪時,他都能及早抓住機遇,撥正航標,使報社順利發展。這是報社近5年的發展軌跡表:
——2002年12月,隨著寧夏煤業集團組建和寧夏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幕拉開,俞太銀三上北京城,策劃把《寧夏煤炭報》更名為《寧夏能源報》,成功使報紙發行擴張到全區所有煤炭、電力、石油等能源企業,發行量由他上任時的不足7000份,猛增到2004年的1.8萬份;
——2004年,為慶祝《寧夏能源報》發行全自治區,俞太銀策劃企業祝賀專版45塊,拉動廣告創收近百萬元;
——2005年12月,隨著寧夏煤業集團整體加入中國神華集團,俞太銀又三上北京城,策劃把《寧夏能源報》更名為《華夏能源報》,為報紙擴張到神華集團做了戰略性的奠基;
——2006年4月28日,為慶祝《華夏能源報》正式出版,俞太銀又策劃企業祝賀專版50塊,實現專版創收更大的突破;
——2007年,隨著《華夏能源報》大規模進入神華集團所屬企業,俞太銀及早策劃發行大戰,使報紙由當年的1.8萬份飆升到了3萬份。
在俞太銀辦報理念中,他常說:“企業報姓‘企’,只有服務好企業,報紙才會有發展。”從1999年2月他赴任至今,他帶人跑市場,搞征訂,談協辦。這幾年,他究竟跑了多少萬公里已無法計算,但報社職工都清楚地記錄著兩個事實,1999年至2001年報社最困難時,有時他一周五天下來基本上都是在車上度過的。為了多訂報,為了給報社創收,他常常不顧身體。2006年,俞太銀去一家煤礦訂報,席間,一位老領導開玩笑說:“你把這杯酒喝了,我讓他們增加200份報紙。”話音剛落,俞太銀便搶過口杯一飲而盡。
2007年10月,俞太銀帶隊到神東礦區訂報,由于長途奔波的勞累,他心臟跳速加快,胸口難受被送往醫院,看了病,服了藥,稍好后又開始了工作。
俞太銀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在父母跟前,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孝子。但由于忙于報社工作,他很少有時間去看父母。2001年10月,正當報紙發行的關鍵時刻,一個緊急電話打到俞太銀手機上:“母親突發腦溢血住進醫院,趕緊回來。”此時,俞太銀正在外跑報紙發行,在隨行人員的催促下立即趕到醫院。俞太銀看著病床上昏迷不醒的老母親,心里十分難過。稍后,他把弟弟妹妹叫到門外吩咐說:“今晚讓我陪陪媽,你們都回去休息,哥的工作忙,以后就靠你們多操心了。”第二天,他就離開母親,回到了工作崗位。就是這一離開,成了俞太銀終生的一大憾事,因為母親從住院到去世沒給他留下一句話就撒手而去,而他也因忙于報社大事沒有行更多的孝心而愧疚不已。
俗話說:“禍不單行” ,母親去世的悲傷在俞太銀心中還未抹去,時隔3個月,父親胃癌晚期的打擊接踵而來。
父親把俞太銀叫到跟前說:“我有個最大的愿望是在臨‘走’之前回江蘇老家看看……”因為他的父親是抗美援朝退伍的老兵,“父親的這點囑托一定要照辦,報社有車,你必須親自陪父親回趟老家。” 這是報社當時專門研究的一致意見。在經上級領導批準和同事們一再勸說下,俞太銀答應了,可他回來后硬把車輛來回花的汽油費、過路費等交到報社財務。事后,報社領導和同事見了都責怪他太認真了。
父親從老家回來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在極度的悲傷中,俞太銀辦理完父親的后事,接著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006年,隨著報紙發行到神華集團所屬企業,發行費、記者采訪差旅費、車輛交通費等支出也隨之加大。為了解決這一新的經營壓力,俞太銀又在神華集團領導及物資公司的支持下,一個新的經營收入增長點——媒企聯盟開始謀劃實施。他帶隊長途遠行到蘭州、鄭州、平頂山、張家口、太原、上海、雞西等煤機制造企業,利用報紙宣傳企業品牌和企業領導洽談媒企合作事宜。在談判桌上,俞太銀不卑不亢,豪放坦誠的風格與談話藝術,終于感動了對方,如愿簽訂了一份份合作協議。從2006年開始至今,媒企聯盟每年都為報社掙回一筆筆可觀的經濟收入。
性格急,辦事果斷,從不拖泥帶水,這是俞太銀的特征。
2006年1月下旬,離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可更改報名的事遲遲無定音。他決定帶人再次赴北京。然而臨出發的前一天晚上,寧夏、內蒙古下了一場雪,不少人都擔心道路安全勸他等雪化了再去,可性急的他仍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帶人上路了。車進入內蒙古后路面積雪越來越厚,許多地方已結冰,隨行的人都悄悄捏著一把汗。他提醒司機注意安全行車,便若無其事地觀看起窗外白雪皚皚的雪景了。
一到北京,俞太銀就給同行開玩笑說:“沒事吧,老天保佑我們安全抵京,這次沒聽你們的勸說,冒雪上路是想讓你們經經風險、長長見識,像這樣有驚無險的事,我都經歷幾次了。”一句樂觀的話把大家逗得都笑了起來。
這幾年,同事們陪俞太銀沒有少跑,他樂觀,愛開玩笑,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風,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更使人敬佩的是他生活簡樸的作風。跟著他不管跑到哪,都是在路邊小飯館或服務區簡單用飯,就是到市區也不去大飯店;住宿更不講究,他從不住單間,住標準間還要一個人陪他住。有一次,他讓開車的司機與他一起住,司機說:“社長,您是領導有身份,您應該一個人住”。俞太銀卻說:“出門住宿只要干凈衛生就行,沒什么講究,我心臟不太好,你們陪我住,我才睡得踏實。”
俞太銀就是這樣一位清正廉潔、平易近人、待人親和的領導。他到報社主政9年多來,為報社生存奔波,身體累出了病,報社職工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一次,在對領導干部民主測評會上,有一位職工在俞太銀的打分表上寫了這樣一段話:“俞社長,這幾年為了報社發展,您太累了,您要注意身體,少喝酒,只要您身體好,就是我們大家的福啊!”
2007年2月9日,報社召開職工大會,會議其中一項內容是通過一項特別嘉獎議案,議案里說:“2006年,報社在俞社長的帶領下,經營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為此,特提請大會通過,嘉獎俞太銀5萬元……”職工分組討論時都很贊成,可他堅決不同意,而且還發火說:“這幾年報社發展快、形勢好,這是上級領導和企業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是大家一起干的結果,我只不過是決策帶了頭而已。大家的心意我領了,但錢堅決不要!”
當領導會管理、懂經營,當記者更優秀
1987年,俞太銀懷著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從煤礦走上了新聞工作崗位,1990年6月,從武漢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畢業的他返回到《石炭井礦工報》,繼續當編輯和記者。
由于業績突出,1995年10月初,俞太銀被寧夏日報社相中選調省報,經過3年多的省報記者編輯生涯鍛煉,使他迅速成長為知名記者。
無論是在企業報當記者還是在省報當記者,俞太銀身上總是有一種激情,只要是下去采訪寫稿,他就忘記了苦和累。他常說:“腳板底下出新聞,怕苦怕累當不了記者。”
在企業報當記者時,他經過多次現場采訪,以大量的事實,寫出了長篇通訊《黑色的輝煌與黑色的哭泣》,文章披露了世界稀有煤種“太西煤”遭小煤窯破壞和自燃起火損失嚴重的事實,稿件公開發表后,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關注,并為此做了保護“太西煤”的批示,引起了強烈反響。面對上世紀80年代煤礦安全條件差、常出事故的現實,俞太銀找煤礦領導、到礦工家里、去礦區公墓做深入采訪,寫出了通訊《“天”字號悲歌》,作品直擊煤礦天字號工程——安全的重大主題,分析了出事故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安全生產的對策,為煤礦安全生產敲響了警鐘。作品見報后,在礦區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位老礦工含著淚說:“我把俞太銀寫的報道從頭到尾看了3遍,每看一遍就流一次淚。”
在省報當記者,俞太銀隨寧夏回族自治區原黨委書記毛如柏采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現場通訊《毛書記夜宿小山村》名篇,稿件在《寧夏日報》刊發后,寧夏南部貧困山區的干部手拿報紙奔走相告,堅定了對山區脫貧的信心。
俞太銀憑著對新聞工作的摯愛,當記者的幾年里先后寫出了大量的新聞稿子,并有20多篇稿件獲省部級好新聞一二三等獎。2004年經過整理,他出版了34萬字的個人新聞作品專著《黑色戀歌》,書中許多作品成了給通訊員講課的范文。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東東在為《黑色戀歌》一書作序中寫道:“俞太銀寫新聞善于在細節上下功夫,使筆下的人物鮮活,有靈性,這與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論寫作功底是分不開的,通過作品集表現出了作者較高的理論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厚實的文字基礎。”
一路寫來,成績卓著。俞太銀先后榮獲了全國煤炭系統首屆十佳記者、寧夏首屆新聞事業貢獻獎、全國報業經營先進管理者、范長江新聞獎紀念證書;2002年他被收入《中國新聞年鑒》新聞人物;2005年,他被授予寧夏煤業集團勞動模范;2007年11月8日,他又被授予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俞太銀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是他先天的智慧與后天的勤奮,更是他吃苦的拼搏。如今,他已年過半百,可工作起來依然是那樣激情四溢,同行們經過長期觀察,還記錄著他一個不被人注意的細節。他的辦公室在三樓,從一樓到三樓共要上42級臺階,正常走要1分鐘才能到達他的辦公室。有一次出遠門,同伴跟他到辦公室拿提包,只見他不是一級臺階一級臺階上樓,而是一步兩個臺階地上樓,這次從一樓到三樓他的辦公室,時間剛好用了30秒。其實,在他日常工作中,像這樣的例子經常出現,事情雖小,但折射出的是他風風火火的工作作風。
人們不僅要問,俞太銀哪來那么大的激情,和他長期共事的同伴經過長期的觀察得出,這激情還是來自于他對新聞事業的摯愛和他從來不服輸的血液性格。二者一結合就如化學反應,立即迸發火花一樣,使他生命激情常常像火焰一樣在燃燒。2008年7月1日,按照神華集團黨組決定,《華夏能源報》正式確定為《神華集團報》,報紙擴為對開周五八版四彩,同時由報社接辦面向全神華發行的綜合月刊雜志《神華能源》。
2009年2月,俞太銀又帶領采編人員成功創辦了發行全神華集團的《神華安全》《神華科技》兩本雜志。3月份,他又帶領采編人員接辦了“神寧新聞網站” ,加之去年接辦的《神華能源》月刊雜志和原創辦的《寧夏安全生產》《寧煤人》兩本月刊雜志,報社形成了“一報五刊一網站”的報業繁榮格局。今年2月9日,恰好是俞太銀重返報社主政10周年的日子。回首10年來艱辛付出,感受著一次次收獲的喜悅,他不由地感嘆:“艱難坎坷多少事,無怨無悔總向前”。2008年,報社報刊征訂收入一舉突破千萬元大關,達到1011萬元,是他上任之初的近20倍。報紙發行量增長了5倍,廣告收入增長了30多倍。
報紙質量由俞太銀上任之初的全區14家公開發行報紙排名倒數第一,躍居全區一級報紙行列,并榮獲全國煤炭系統首屆十佳報紙、全國企業報二十佳報紙、中國行業報創新十強、中國行業傳媒十強等殊榮。
如今,《華夏能源報》已經走向全國,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做強做大的理想。在前進的道路上,俞太銀還將用這種生命的激情帶領報社,向著又好又快的目標奮力前行!
(作者單位:華夏能源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