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向來是社會關注的話題,而受金融危機風暴影響,這個話題變得更加敏感和重要。2008年11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公開表示,2009年全國將有610萬大學生畢業,大學生就業面臨著一個比以前更加趨緊的形勢。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這個敏感和重大的話題,就成為主流媒體報道的一個重大主題。最新調查顯示,理性、客觀、積極的就業報道能夠及時滿足大學生乃至其親友的信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情緒穩定器”的作用。反而言之,倘若媒體的就業報道過于追求感性另類、渲染負面信息,就有可能給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以致產生不可預估的傷害性后果。
那么,主流媒體究竟如何做到理性、客觀、積極地搞好大學生就業報道呢?《新安晚報》作為安徽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強的都市報,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和運作的。
保證“信息傳播”及時權威
及時介入和傳播有價值的信息,這是對媒體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媒體是時代變化最敏銳的風向標和感應器,如果不能夠及時、準確、積極地介入大學生就業信息的公開傳播,保證社會公眾尤其是大學生第一時間準確感知到就業環境的各種變化,進而作出必要的準備與應對,就是媒體的失責。
著名傳播學者陳力丹曾說過:“人類對目光所及和親身感觸之外的世界的了解,由大眾媒體承擔。尤其在當下信息成為一種重要戰略資源的信息社會,大眾傳播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就更加顯得不可或缺。”事實上,對于新鮮信息的及時傳遞,本來就是“新聞”的題中應有之意。新聞與信息,須臾而不可分。而信息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不確定性的消除”,這就要求媒體必須為社會公眾提供可靠、有效、有用的信息,厘清其對于某個問題或某種趨向的模糊認識,進而正確對外在變化作出準確的判斷。
2009年安徽省高校畢業生達到21.5萬人,總量比2008年增加1.6萬。基于這一嚴峻形勢,《新安晚報》在大學生就業信息傳播方面一直給予高度的關注,力求做到“第一重點落腳、第一時間發布、第一視角解讀”。對于涉及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性強、涵蓋面廣的報道,一般都安排在報紙各版重要位置甚至頭版頭條刊出。如,2009年2月4日頭版頭條《安徽出臺“促進就業23條”》,超常規拿出整個要聞版進行刊登,對前一天省委、省政府出臺實施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行全方位關注。而由于種種原因,備受大學畢業生關注的安徽省2009年公務員招考方案遲遲未能出臺,《新安晚報》遂安排專門的記者緊抓不放,持續追蹤,稍有進展就及時作出報道。2月16日頭版頭條《我省公務員招考即將啟動》、4月14日三版頭條《公務員招考信息快公布了》、4月22日頭版頭條《公務員招考公布具體職位》等,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畢業生們的“信息饑渴”。而一旦具體的招考信息公布,《新安晚報》則立即邀請政府部門負責人士、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等對之進行深度解讀,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快捷、更為全面的信息服務,如4月22日配合公務員招考具體職位而推出的《專家詳解公務員招考方案》《“公務員大課堂”正式啟動》等報道,深受大學生讀者的贊譽。
精心做好“議程設置”
在開展大學生就業報道時,我們深知,有高度的媒體在介入大學生就業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的信息送達,而應根據宏觀的就業形勢,進行必要的“議程設置”,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人生觀。這是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經典傳播學理論認為,“議程設置”是“媒體力量的工具”。一般說來,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會作為“大事”反映在社會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對于某個問題、某個側面強調得越多,社會公眾對于這一問題、這一側面的重視程度就會越高。上海震旦職業學院新聞與傳播系教師馬玥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年前,企業裁員、減薪、不招聘的新聞充斥著各大媒體的版面,這些過度渲染的新聞報道讓很多求職者心理恐慌,讓企業的形象也蒙受損害,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我們通過研究其他媒體的報道,發現一些媒體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報道“獵奇心理”大于“責任意識”。我們并不反對媒體追求報道獨特,但我們認為,在重大敏感話題面前,媒體的責任意識是第一位的。如一些媒體熱衷于“大學生巨資整容為就業”“大學生就業不成選擇自殺”等個案,經過炒作不斷放大了大學生就業難的負面效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如果過度強調危險和威脅,便可能導致社會的恐慌”( 著名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應該冷靜思考自身的職能和作用,在不影響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理性地設置一些突出正面、積極、向上等基調的“議程”,鼓勵金融危機形勢下的大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主動向典型學習、向先進看齊,遲早能夠登上“開往春天的地鐵”。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主要選擇正面向上的典型案例進行集中報道、通過“集束炸彈式”的“新聞轟炸”,在某個時間段形成某個“焦點話題”,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去年以來,《新安晚報》推出了一批大學生創業典型,如在太和縣租地近千畝的安徽農業大學畢業生任志獻、從解放軍炮兵學院畢業后養殖兔子的美女高材生李艷等,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他們的創業事跡在報紙上連篇累牘的報道后,報社又聯合省教委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專門舉辦了由這些“創業英雄”主講的報告會,讓他們與大學生面對面,更成為一時的媒體熱點。
充分發揮“意見領袖”作用
在對大學生就業報道進行議程設置的過程中,媒體應持有一定的“意見領袖”意識,通過有效的新聞選擇,積極發揮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將核心信息、鮮明觀點傳播給社會公眾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并對之產生一定的影響,引領社會就業輿論的走向。
新聞的特性,要求媒體在做大學生就業報道時要盡量客觀、中立、公正,但這并不意味著媒體必須放棄觀點的呈現與輿論的引導。事實上,在面對大學生就業形勢整體趨向嚴峻的過程中,作為社會輿論重要引導力量的媒體,理應通過適當的新聞選擇、新聞編排乃至觀點呈現,向大學生傳遞一種積極、主動、鼓勁的信息。這就需要“意見領袖”的培養與介入。
我們知道,媒體具有“社會和諧調節器”的作用,在社會角色分工中承擔著聯系、協商、溝通等重要功能。在大學生就業報道過程中,媒體要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就是要及時組織、宣傳、傳遞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典型人物、評論作者等的聲音,同時也要積極利用自身的權威作用,形成媒體獨立的意見以影響社會公眾。在這方面,我們是通過三個層面來努力彰顯“意見領袖”的作用。
一是通過頭版頭條、專題報道、規模策劃、深度調查、連續報道等新聞運作手段,在某一階段對大學生就業進行輿論的把握和觀點的影響。如《新安晚報》2009年3月開始啟動的“創業英雄會”等策劃,通過對創業典型批量、規模、正面的報道,傳遞出“大學生創業并非不可成功”等信息。
二是借助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典型人物等的影響力,在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的某個階段,適時邀請這些“天然的意見領袖”發表觀點、進行引導,不斷修正和調整大學生對于就業前途的判斷力和期望值。如《新安晚報》在2009年全省“兩會”、全國“兩會”期間就專門邀請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和平、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出謀劃策、積極呼吁,并整理出相關意見遞交到“兩會”上,為大學生爭取更為寬廣的就業路徑。朱清時一句“生活從來不是直線的,往往人生中最大的機遇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的”,激勵了無數大學畢業生。
三是在某個具體的就業政策、就業典型、就業現象等出現的第一時間內,邀請對于社會走向具有較深認識與理性判斷的評論作者,撰寫旗幟鮮明的言論文章,在報紙“時評”版重要位置進行刊發,直接影響社會公眾。2009年4月19日,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重慶上萬名高中畢業生因感覺到高職、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難,收入低”而放棄高考。第二天,《新安晚報》“時評”版刊發了評論文章《當高考亦不再是平民上升通道》,呼吁“從改變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開始”,“重構底層民眾的希望與信心”。
全程體現“媒體關懷”
媒體代表著公眾的利益,對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媒體的公信力,正是通過在諸如大學生就業報道過程中充分實施“媒體關懷”等社會責任意識而逐步累積呈現的。
我們認為,媒體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是為社會提供迅速、準確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全面深入地闡釋、分析,并提供一個可以能夠暢通表達民意的平臺。其次,則是利用媒體善于整合社會資源的優勢,積極吸引各種力量的介入,承擔各自所能承擔的社會功能,為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提供必要的公益性服務與指導,彰顯媒體的人文關懷意識。
媒體的人文關懷不是唱高調,而應該是具體的。大學生碰到就業難的問題,媒體設身處地為他們做點“服務”,就是人文關懷的體現。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新安晚報》除了推出“創業英雄會”、公益招聘會等傳統項目外,還策劃啟動了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的“護航行動”、為大學生提供考試輔導服務的“公務員大課堂”等公益性活動。特別是“公務員大課堂”活動,在招考信息公布前就積極籌劃,在公務員崗位信息公布的當天同期啟動,系統、全面、周到地提供著有助于大學生就業的各種服務,將媒體的人文關懷精神落到了實處,贏得包括大學生讀者在內的社會公眾的高度認同。
2008年12月20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看望大學生曾說,“政府要把大學生就業放在首位”。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我們既保證了及時傳遞黨、政府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權威聲音,傳遞高校大學生關注的有效信息,也堅持了在面對困難形勢的情況下,不嘩眾取寵,不惡意炒作,通過新聞的手段,堅持理性與責任,強調“信心比貨幣和黃金還重要”,為數百萬大學生走出就業難的困境而盡到媒體應盡的責任。
(作者章玉政系《新安晚報》首席記者、時政部主任;吳國輝系《新安晚報》高級編輯、新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