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人民網大標題:《胡錦濤來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2009年2月28日,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并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的聯合專訪。能與國家最高領導人直接交流,這是曾經的中國百姓們做夢都無法想象的。網絡的興起給傳媒業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網絡傳播,尤其是網絡政治傳播正在出現形式、內容和參與者的重大轉向。網絡傳播不再是單一方向的傳播,不再是嚴肅政治性話題的內容,也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參政議政場所,它成為了一個多向傳播話題豐富的群體參與政治的工具。其背后的動因和所產生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
一、網絡政治傳播轉向的動因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發生質變前必然存在著量變的積累。如果我們把胡錦濤主席與網民在線交流看做是一個歷史的拐點和質變過程,那么它所引發的網絡政治傳播轉向的動因又是什么呢?綜觀近幾年來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草根族”的誕生與崛起,以及其相應地反映在網絡環境中參與政治的主客體改變,直接促使了網絡政治傳播轉向。而這些改變后的主體,正運用著他們的新興網絡工具,沿著與以往不同的路徑進行政治參與。
⒈“草根一族”的興起
眾所周知,在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在政治傳播領域是占據絕對主導位置的。這些傳播內容以官方、權威、可靠的形象長期占據著讀者、聽眾和觀眾的心。在廣大人民群眾看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上的新聞、評論、訪談等各種形式的節目,就是絕對的“意見領袖”。然而,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卻打破了這一格局,而在眾多網絡媒體之中,博客、播客、威客等“自媒體”在近年來的迅速崛起對整個傳媒行業的影響最大。
以博客為例,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國共有網民1.8億,依據此數據推算,中國博客作者(blogger)規模約為4698.2萬人,比2006年增長約83%。博客用戶的平均擁有博客賬戶數字為1.55個。博客空間規模:4698.2萬×1.55個=7282.2萬個①。可見,中國博客作者人數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且無論博客作者還是博客空間的絕對數量都十分巨大。近些年,這些博客作者被人們稱做“草根一族”,他們通過網絡上的“自媒體”發表評論作品并進行傳播。

博客作者日志內容分布圖表②
從《博客作者日志內容分布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當前博客空間的主要內容多為個人的心靈記錄、生活記敘等私人化的內容。這些內容幾乎占到了所有博客空間的半壁江山,而涉及“評論社會熱點或社會現象”、“經濟行情分析”等政治、經濟、社會話題的僅有12%左右。從表面看,這似乎說明了草根族對網絡政治的影響并不大,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博客作者和博客空間的總量之巨大。如上文所述,我國目前的博客數量約為7282.2萬個,那么如果按10%的比例來計算,涉及社會熱點或社會現象等話題的博客空間就將達到近874萬個,這一驚人的絕對數值就不得不讓我們意識到這群“草根族”將給整個政治經濟帶來何等巨大的影響。
⒉主體與客體之變
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參與主體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上它指具有一國國籍,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在政治上,它指的是有權利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人③。網絡特有的政治參與現象不同于以往人們理解的公民實體的政治參與。網絡政治參與特指各種政治參與主體借助互聯網進行利益表達、參與決策從而影響政治過程的行為④。新時期的網絡政治傳播首先帶來的便是傳播主體和客體的變革,原先的受眾搖身一變成了傳播者。這樣一來,他們也就從原來的被動參與政治,變為了主動參與政治;從政治信息的閱讀接受式的反饋者,變為了政治信息的播發評論式的創作者。
⒊途徑與方法之變
政府網站、電子郵件、官方論壇等成了第一批被網民選擇的途徑,因為它們直觀而簡便;然而上述方法的效率往往較為低下,而且缺乏共鳴,于是隨著論壇BBS的普及,網民們開始轉向各類論壇從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最終促成了胡錦濤主席的“強國論壇行”以及溫家寶總理與網友長達2個多小時的對話;而在網絡技術越來越普及的今天,還有一批網民們仍不滿足于借助別人的平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于是他們開始籌辦起了自己的博客空間。當然,他們不僅僅局限于運用博客這個單一媒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他們還會選擇借助個人網站、個人電臺、電子期刊、自辦論壇、手機等各種網絡工具發布新聞、表達觀點。
總之,網絡政治參與主體的虛擬性和參與途徑的多樣化,讓人們對于政治參與的熱情提升了,但同時也帶來了網絡政治參與的復雜性和不可控性。政府對網絡的監管、網絡秩序的規范、網絡技術的發展便是當務之急。
二、網絡政治傳播轉向的影響分析
⒈第四次思想大解放即將到來
剛剛過去的2008年對于億萬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說到這里或許許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北京奧運會;誠然,北京奧運會圓了中國人的奧運夢,是中國2008年的大事;胡錦濤總書記歷史性地與網民在線聊天圓了億萬中國網民的夢,是中國網民2008年的大事。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的是:剛剛過去的2008年同時也是紀念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30周年的一年,還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一年!
回顧過去的30年,我國先后有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兩個凡是”神話,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拉開序幕;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觸動姓“社”姓“資”,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深入人心;1997年,江澤民為“公”、“私”定論,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穩步推進⑤。這三次思想大解放打碎了禁錮著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枷鎖,為中國的發展壯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說前三次思想大解放是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是為中國內部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思想動力的話,那么今日之中國更需要一次思想解放,來為中國在世界正名。歷史總有它不為人主觀意志所轉移的客觀發展規律,離最后一次思想大解放已經12年了,平均10年一次的思想大解放是否真的又將到來了呢?
事實上,在胡錦濤主席做客強國論壇以及溫家寶總理與網友交流之前,我們在黨的十七大報告的引言中已經清晰可見黨和政府對解放思想的堅定立場:“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這句點睛之語喚醒了人們就快沉睡的記憶,也預示著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的到來。去年各地“兩會”的相繼召開,各地新一屆領導班子各就各位,很快就有人吹響了解放思想的先鋒號。現年53歲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第一次主持的廣東省委會議上,一口氣說了22個“解放思想”,向廣東全省發出了“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的總動員⑥。很快,《解放日報》《南方日報》《炎黃春秋》等各地報刊相繼發表文章,高度贊揚廣東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大江南北積極響應。
⒉作為解放思想法寶的網絡媒體的發展方向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者們探討多年的類似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互聯網空間似乎即將誕生。在此之前,許多學者都對于網絡媒體作為一種“類公共領域式”媒體的發展前景做過討論。普遍的觀點是認為網絡媒體其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作為類似“公共領域”場所的可能性,而他們也無一例外地提到了對網絡安全的控制問題。確實,把網絡空間作為暢所欲言、傾聽民意的場所是大勢所趨,但越是公共的地方,就越需要完備的管理機制和安全機制,互聯網雖然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也同樣不能例外。在這一點上,我國的領導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已經著手實施解決方案。
在十七大報告中,我們可以找到如下有關指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方向的相關內容:“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黨的十七大報告向我們清晰地展現了網絡媒體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承擔解放思想任務的前景,而上述3句話便是今后構建社會主義政治網絡傳播體系的指導方針。這三句話雖然是對具體工作的要求,但我們卻可以從中提煉出它們共同的理念:無論是系統建設、管理建設還是服務建設,其實根本目的就在于要將網絡納入制度化的軌道。那么,為什么一定要將網絡制度化呢?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他的著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運用了這樣一個公式:“政治參與/政治制度=政治動亂”⑦亨廷頓并沒有給出這個公式中的三個變量的具體數值計算方式,但是三者的比例關系已經顯而易見了,即:政治參與度越高,政治動亂值越高;政治制度值越高,政治動亂值就越低。亨廷頓的這個公式在現實社會中得到了驗證,那么我們不妨大膽假設,在網絡政治的領域這個公式或許也能適用。筆者在前文中已經論述了我國政治參與規模的擴大化,加之中國網民數量基數很大,這就將意味著:目前這個公式中的分子自變量正因為網絡的發展而急劇變大,如果此時分母依然保持不變,那么就會最終導致等式右邊應變量的數值變大。顯然,這樣的結果就是災難性的。
因此,面對可能出現的網絡政治傳播的不穩定現象,放在我們面前的有兩種選擇:a.控制網民的政治參與度;b.加大網絡制度的建設。對于a選擇來說,有更多網民參與政治,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也是解放思想的內在需求,因為解放思想不是解放一小部分人的思想,而是需要全體公民的思想大解放,因此,限定網民參與政治并不明智。基于此,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3條網絡建設發展意見便對癥下藥地直指網絡制度的建設工作,十分巧妙地利用提高網絡制度化程度來將亨廷頓公式中的分母自變量數值加大,既沒有限制網民的政治參與度,讓更多人參與到解放思想的浪潮中來,同時也保證了網絡政治社會的平穩發展。
注釋
① 數據來源:《2007年中國博客市場調查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12月發布)
②圖表來源:《2007年中國博客市場調查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12月發布)
③ 李斌:《網絡政治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48頁
④ 李斌:《網絡政治參與的機理初探》,《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8期,第32頁
⑤晨曦:《我國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歷史回望》,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7220362.html
⑥:寧南:《汪洋吹響“解放思想”先鋒號》,搜狐網,http://business.sohu.com/20080213/n255143024.shtml
⑦[美]塞·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51頁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