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上的新聞稿,過去被人稱為“易碎品”。就是說,它的使用價值一般在當天。當天看了,第二天它就失去應有的價值,變成“明日黃花”。但事實是,報紙上的新聞稿,除了有給人提供最新信息的功能,它還得有可以供人思考的東西,有比較深沉的可以“留住人眼球”的報道。現在客觀事物的復雜多變,國內國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問題的不斷出現,都向辦報人提出了這個要求。作為報社的記者,如何滿足讀者的這一希望,就成了一個值得辦報人員思考的問題。近讀《寶雞日報》“新聞調查”欄目的大量稿件,就有這種稍覺過癮的感覺。這些幾乎兩天就發出一篇的“新聞調查”稿,結合實際,新鮮獨到,記者把敏銳的目光,投向生活和工作的多個領域,善辨多思,且有的頗有見地。我想,在同樣小的版面上,它發揮的作用比一般的報道更大。
僅就從今年2月至3 月初的“新聞調查”稿而言,我感到它有以下特點:
抓住新問題。今年2月28日,《寶雞日報》二版的《小區停車,咋就這么難》,提出一個容易被許多人忽視的問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寶雞人購買私家車的能力驟增,據說,目前私家車保有量已超過50000輛。乘私家車是舒服便捷,但車給哪兒停放,卻是一個讓許多人頭疼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買車人的利益,也牽扯到眾多無車人的行路、安全等,如一些住宅小區的消防通道被堵等。記者通過大量的調查,指出幾年前甚至更早些時候建成的居民住宅小區,基本都沒有考慮停車問題。現在,馬路兩側、綠化帶等公共空間都成了停車場。更有甚者,一些車主將車停在綠化帶內,使原本青青的綠化帶變得光禿禿的。記者對停車的費用進行了比較,提出了如何加強管理,規范停車,不能一邊是大量的車位閑置,另一邊是小車無處停放,從而提出有的停車位收費過高的現象。記者對這個問題的發現和研究,在寶雞市恐怕是領其他單位之先。2月18日二版《今春玉米價格緣何走低》,回答了廣大農民和干部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去年10月,寶雞市玉米剛收獲時,每斤價格在0.7元以上;而春節前后,卻變成了每斤0.5元。記者通過調查,在更大的范圍內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不少以玉米為原料的工業企業受到沖擊,有的停產或限產,對玉米需要量大幅下降;養殖業也因信譽降低而需要用玉米量減少。記者呼吁寶雞市具有糧食收購資格的194家企業,應去四川、福建等地尋找合作伙伴,積極擴大外銷,共同攜手,對玉米的收購爭取做到勤進快銷、薄利多銷。還有《高齡老人誰來贍養》《搬掉文山會海,機關新風撲面來》等“新聞調查”,提出的問題都較新。
調查很深入。新聞調查貴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舍此,是不能叫做“新聞調查”的。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有的記者是“泡會”記者,“吃別人嚼過的饃”,抄抄寫寫拼新聞。而好的“新聞調查”,必是記者用腳板走出來的。2月25日二版的新聞調查稿《寶雞為打工者織就的幸福網》,是兩位記者目睹金融危機給農民工造成的失業狀況,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去寶雞市兩個縣、四個鄉鎮、五個村采訪的結果。據說,寶雞在我省構建了唯一的四級就業服務網絡。而這個本來在一般人望去就很“玄”的東西,到底存在不存在,是不是在農民工的就業中發揮作用?記者在鳳翔縣的紫荊村,看見村里的墻壁上顯赫地寫著“鳳翔縣勞動就業管理局,免費舉辦下崗人員計算機培訓班,地址在局三樓”,“華爍電腦有限公司招工,17至23歲,試用期間月基本工資850元,績效另計,辦理相關保險,地點蘇州……”這里的村民組長,都是村上網絡的信息員,他們把本村本組農民誰去打工,誰被裁員,誰經過了專業技能培訓,誰還要再去接受培訓,誰有什么技能,準備打工去向等都掌握得一清二楚。村級網絡把農民工的培訓,放在第一位。隴縣的溫水鎮,還給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每天發5元的交通費。隴縣的溫水鎮山區,由于村民居住比較分散,信息員收集信息費力費時。記者問鎮干部:“如果信息員嫌苦嫌累,捏出一些信息數字匯報咋辦?”鎮領導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接著回答了三條理由:一是信息員就在本村本組,對情況十分熟悉;二是勞務輸出是現今農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也是村組干部的中心工作;三是有嚴格的考核檢查制度。這則調查,讀了讓人知道現在由市、縣、鄉、村構建的就業服務網絡,真正是村民的幸福網,在現實中發揮著很大作用。記者引用了一位村民的話說:“過去我們在村子的電線桿上,廁所墻上,經常看見招工信息,但不可靠,有的被招走,十天半月就回來了,吃了大虧。現在由政府建立的就業服務網,安全可靠,也避免了農民工外出的盲目性。”另一篇《當村官也要有學歷》,也是記者深入太白縣山區調查后獲得的。記者驚訝地寫道:“開天劈地,歷朝歷代,只聽說過去公家人和年輕人,為了取得一個好的前途要發奮學習,考個文憑,什么時候聽說過村上的干部也要有文憑?”然而,太白縣委縣政府卻開展基層干部學歷教育,縣財政每年拿出10萬元,為每個上學干部進行補貼。正是由于村干部的學歷化、黨員的專業化、村民的技能化,才敲開了太白縣深山的寶藏之門。縣上大片的天麻種植,頗具規模的核桃、板栗生產,還有土蜂蜜、臘肉等特色產品及精細蔬菜的發展,都呈現出過去所沒有的發展勢頭。
思考敢創新。“新聞調查”稿,怕的是思考平庸、人云亦云。這種稿子,它既要求具有新聞性,又要求是真正的調查,并從調查中抽象出本質的東西。讀《寶雞日報》的“新聞調查”稿,我覺得它大多做到了上邊兩點。2月12日二版《古鎮衰落的背后》,是一篇具有指導意義的稿件。我們都看到,在現在推進城鎮化的建設中,大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紅火,但星羅棋布般分散在我國廣袤土地上的鄉村小鎮,不少卻黯然失色。這種現象是屬正常還是不正常?研究這一問題,無疑是一件大事。記者王拉田同志,研究了在寶雞市頗有名氣的三大古鎮:縣功鎮、齊鎮、絳帳鎮的歷史和現狀。在歷史上,這三大古鎮為當地和外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都做出過很大貢獻,都曾經輝煌過。今日,有的鎮雖門店依舊,但卻門可羅雀。記者寫道:“有一個鎮的集貿市場,看不見人流貨流,臨街兩面有不足30家店鋪,且大部分是餐館、美容店、其余的均是鐵門緊鎖。”記者懷著一顆憐香惜玉之心,采訪當地的不少干部和居民,探究古鎮衰落的原因。原來,近幾年來,這幾個鎮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才使得今不如昔。如:有的是由于部隊的撤走、國有企業的搬遷,失去了人氣;有的由于附近公路的開通,交通十分方便,加之火車站的停運,就使古鎮在同大城市的“比拼”中處于劣勢;還由于人們選擇商品意識的高檔化,也讓古鎮大為遜色。但古鎮的方便群眾、物美價廉、天然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等優點,卻是大城市所不及。廣大農村和農民,對它的發展仍很需要。記者在思索后提出:在現代化建設中,不能忽略了古鎮的建設,“應把造住房、造經典、造環境、造人氣、造商機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追求差異化、稀缺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如縣功鎮,以靠近市區和金臺科技工業園區等條件,著眼于寶雞縣西山豐富的花椒、核桃等特色農產品,著力建設以干鮮雜果為主的集散地與加工基地;地處眉縣、岐山和太白三縣“連接點”的齊鎮,應依托臨近數萬畝獼猴桃和山區藥材資源,努力建設西北最大的果品及藥材批發基地;絳帳應充分利用鐵路和公路的便利條件,緊緊抓住華龍集團“今麥郎”這一知名品牌落戶當地的機會,以及扶風縣的產糧大縣優勢,放手創辦西部最大的糧食批發市場和方便面生產基地。在又一篇新聞調查《千萬別小瞧了鄉村游》中,記者沒有表象地唱贊歌,而是從另一角度,提出現在旅游業的新亮點:許多在城區住久了的人,想要親近自然、感受田園風光,很樂意去鄉村旅游。記者調查了金臺觀光園、西岐民俗園、關中風情園、扶風縣寶塔村、美陽村等鄉村旅游點,提出民俗村不僅是給旅游者提供食宿,還要把“玩事”引向縱深,把民俗文化引入民俗村,“扮一回社火,敲一回鑼鼓,捏一件泥塑,親自在大紅花轎上做一回新娘,讓游客置身于民俗娛樂之中”,還可以組織“桃花節”、“草莓節“、“采摘節”等,一月一個新主題,用以吸引游客。還有“新聞調查”稿《木梭何時變金梭》,寫得也很有新意,都含進了記者的獨立思考。
自然,有的新聞調查稿件,還缺少一定的品位,缺少這種樣式所必須的硬件:如問題提出不新,文中現象羅列較多,抓重點不夠;有的寫得比較松散、龐雜,缺少必要的提煉,文章篇幅還顯長。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報道寫作中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