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華商 辦好兩報。”這是我從3月18日西安日報社出版的《采編生活》,頭版看到的用大號黑體字排印的醒目標題。第一感覺是《西安晚報》《西安日報》社委會真的已“覺悟”,要放下“架子”了。
“學習、發展、創新、變革、服務、建設。”是《西安晚報》《西安日報》確定的2009年的工作主題,要求以進取與求實的精神開展向《華商報》學習活動。郝小奇社長在報社2008年度工作總結表彰大會特意向大家推薦介紹了華商報總編輯鮑劍的文章——《我們的理念與方向》,引發全社上下向《華商報》學習的熱潮,各部門都結合自己的工作,深入的比較,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尋找差距,提出改進的措施。什么叫“見賢思齊”?我看這就是。而且還很有點“知恥后勇”的境界,值得鼓掌叫好。
以“業外人士”的眼光讀完這條消息后,我還想到了兩點:
首先是一份報紙要想擁有大量讀者,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記者、編輯和編輯部要有蜜蜂精神,不光要會、要勤于采好蜜,更要精于釀好蜜,多出精蜜。即當好新聞的“加工廠”和“精選室”,同樣的新聞事件,一旦決定要編發,那就要做出有別于其它報紙的獨特角度、深度和高度,而非新聞事件的“搬運站”和“傳達室。”
其次是原《西安晚報》一版有個幾乎天天和讀者見面的欄目叫“古城論語。”以短小精悍、議論風生的言論,評說本市乃至三秦大地發生的重大新聞,關乎國計民生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很受人們的歡迎。但不知為啥,從2000年起,“古城論語”偶爾“露崢嶸”,不久便“泥牛入海”沒了蹤影。“學習華商 辦好兩報”應從發揚、傳承自身原有好的風格做起,千萬別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錯誤。”換言之,要從細節學起,不妨先從重拾兩報過去好傳統做起,把丟掉的好欄目恢復(如“古城論語”、“鐘樓下”)。因為,一份好的報紙,往往都有象征編輯部“旗幟”、傳達總編“心聲”的言論欄目。而我以為,“古城論語”欄目過去就承載了這樣的“重任”。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大概是從2006年起吧,《西安晚報》有了個每日固定的欄目:“今日時評”。專門編發主流媒體對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的評論,當日事當日評,今天事明日評,以“時間短、評說快”見長,猶如旅游點、博物館、展覽館的導游和解說員,給處在快節奏社會生活中的人們閱讀上“省時省力”的幫助。應該說,設立這個欄目的用意是很好的。好在適時而生,順勢而為,跟勢而存,也可看做是應對行業競爭的一種手段。
不久以后,在這個欄目里又派生出另一個每日固定的小欄目:“快評天下”。編發的是經過篩選的來自全國的典型事例和言簡意賅、或褒或貶的評判,不到一分鐘即可閱讀完畢。可謂“快事快人快評快讀”,給人以新鮮、活潑之感。然而時間長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
一是大小欄目的名稱有點兒重疊。大欄目叫“今日時評”,小欄目叫“快評天下”,而內容大多來自其它報刊和網絡,有鸚鵡學舌之嫌。二是浪費版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平面媒體的版面可說是寸版寸金。《西安晚報》作為有名望的大報,更應珍惜每一寸版面,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效應。三是時下的《西安晚報》沒有評說本地時政言論的特色欄目。加之“今日時評”大多是來自外埠的雷同話題,讀來有點兒乏味。
鑒于以上幾點,可否考慮把“快評天下”變為“古城論語”,作為“今日時評”的姊妹欄目,每日固定編發《西安晚報》記者、編輯和本地業余新聞愛好者對西安社會生活的時政評論,以彌補“今日時評”遠水不解近渴的缺陷。
還有一點不能不說,“古城論語”是《西安晚報》幾輩老報人打造的好欄目、名欄目、金牌欄目,與《人民日報》的“今日談”相似,而“今日談”至今保留,值得反思。《陜西工人報》一至三版也保留著有獨家特點的時政評論欄目“工報時評”、“直言錄”、“周末雜談”、“安全大家談”、和“灑金橋茶座”,刊發的文章多和本地區工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議論風生,一事一議,讀來就像三伏天喝冰鎮酸梅湯,很解渴。這也值得《西安晚報》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