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1972年我在《解放日報》進修時,《解放日報》的業務學習活動開展得比較好,經常請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來講語法、修辭、邏輯,包括古漢語方面的知識,我自己也多次旁聽,受益不淺。不知目前的新聞單位這方面的活動開展得如何。當今主流媒體中不少記者、編輯雖然都是大學畢業,有的甚至是碩士生、博士生,但不少人不是專攻語言、修辭、邏輯的,所以在新聞報道中仍然常會出現語病,有些雖然不屬語病,也因考慮欠周,帶來表述上的一些麻煩,下面請看兩例:
5月4日《解放日報》的“彩色畫刊”版以《21歲女大學生樂當“鴨司令”》為題報道了上海金融學院廣告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錢衛潔在大二時就籌劃將來要自己創業,“開鴨場”(她出身農家,從小喜歡養小雞小鴨),今天她在家人的支持、幫助下,真的辦起了這個鴨場,并且打造出了自己的“鴨蛋品牌”,真是不易啊!
整版內容圖文并茂,宣傳效果不錯。可是最后我的目光在一幅大彩照下面的文字說明上停留住了,照片內容是反映小錢與父親在高高興興地勞作中,其母見之也露出“會心一笑”,因為其父其母開始是反對女兒走這條路的。然而,文字說明中這樣寫:“女兒創業養鴨,錢媽媽并不認為是最好的選擇。但當她看到女兒和丈夫勁頭十足時,也會發出會心一笑。”初一看,被句中“女兒和丈夫”一語吸引住了,難道照片中與她一起往車里鏟土的人是其丈夫?難道大學未畢業,才21歲的小錢已結婚了?然而新聞報道中并沒講到她有丈夫或男友呀,新聞中唯一提到的男人是其父親,而且照片上那個鏟土的男人,論年紀也不像是她的丈夫呀。回過頭來再看語言表述,問題恰恰出在“她看到女兒和丈夫勁頭十足”上。我請教了本校(復旦大學)曾任中文系系主任、現已退休的現代漢語專家嚴修老師,他說確實這里的表述易使人產生歧義,這個丈夫容易理解成是女兒的丈夫,其實是女兒的父親。他當場從語法上給我出了個點子,他說如果把“女兒和丈夫”的詞序倒一下,就不易產生這種歧義或誤解,如改成“她(母親)看到丈夫和女兒勁頭十足”就可以了。確實,妙,被嚴老師這么一改,誤會全消,一通百通了。這是一例。
翻開5月2日《解放日報》頭版有一則重要新聞,題為《一名經滬轉機墨西哥旅客在港確診甲型H1N1流感陽性(引題)上海連夜布控嚴防疫情擴散(主題)》。新聞的主標題沒有問題,但初看引題,確實也像上例那樣易使人產生歧義或誤會。“一名經滬轉機墨西哥旅客”,很容易使人理解成“一名經滬轉機去墨西哥的旅客”,其實這名旅客是轉機去了香港,并“在港確診甲型H1N1流感陽性”。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我也請教了嚴老師,他說其實在“墨西哥旅客”前加一個“的”字,鎖定他是全句的主語,就不易使人產生誤會了。我想對啊!“墨西哥旅客”應是全句的主語,之所以被理解成“轉機去墨西哥的旅客”,是因為這兒的墨西哥變成了目的地——賓語了,只要在它前面加一個“的”字,就可輕易地化解此問題。確實,現在念一下全句“一名經滬轉機的墨西哥旅客在港確診甲型H1N1流感陽性”,就字順意順,不易產生誤會與歧義了。
由此見,中國的現代漢語是十分奇妙的,只要多斟酌,多從語法、修辭、邏輯上考慮一些問題,就能使傳情達意做到清楚、明白、準確無誤了。新聞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字匠、文字工作者,所以學一點語法、修辭、邏輯對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十分有利。記得毛主席生前除提倡“學點魯迅”外,也提倡過“學一點語法、修辭、邏輯”,所以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文字表達水平,學一點兒語法修辭邏輯也很有必要。這就是本人的一點想法,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