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已滲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通過網絡了解世界、關注輿論、表達意見、網上購物、網上辦公、網上繳費等等。在媒介研究中,“話語權”一詞被多次使用,但是,當前關于網絡媒體話語權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網絡給受眾帶來了話語權實現的場所和空間,極大地擴展了民眾表達的渠道,促進了公眾話語權的實現,也提出了一些網絡傳播時代民眾在表達話語時存在的問題。但是,網絡傳播時代,是否真的大部分人擁有了話語權?我們看到的是精英的意見還是大部分民眾(草根)的意見?草根階層是否真實而全面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一、什么是話語權
法國法學家米歇爾·福柯在《話語的秩序》中最早提出了“話語即權力”的觀點,從此話語權開始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隨著網絡成為人們行使話語權的新平臺,網絡話語權的問題也被提上研究日程。
在對話語的認識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較早從意識形態斗爭的角度涉及話語及話語權的問題,他認為,“社會集團的領導作用表現在兩種形式中——在統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領導’的形式中”①, 而后現代思想家福柯進一步指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葛蘭西的“領導權”和福柯的“權力話語”都為今天的話語權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從新聞學的角度曾經這樣定義“話語權”,指公民運用媒體對其關心的國家事務與社會事務,及各種社會現象提出建議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從廣義看,話語權是新聞自由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新聞自由權利中的“表達權”的一部分,是公民的一項不可讓予和剝奪的民主權利②。
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被其他團體認識,是社會公共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所以,話語權一直是媒介研究者討論的熱點。在我國,很多學者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網絡給受眾帶來了話語權實現的場所和空間,極大地擴展了民眾表達的渠道,促進了公眾話語權的實現;有的提出了一些網絡傳播時代民眾在表達話語時存在的問題,等等。
二、誰在行使話語權
在福柯那里,話語是一種實踐活動,在書寫、閱讀和交換中展開。他認為,在任何社會中,話語的生產都會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選擇、組織和再傳播。其中隱藏著復雜的權力關系。任何話語都是權力關系運作的產物④。福柯認為,權力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誰掌握了權力,而在于權力是如何發生的,或者說關鍵在于權力是如何運作的,這就是權力的技術、權力的策略、權力的機制問題。福柯指出,在西方工業化社會里,人們一直強烈關注著“由誰實施權力對誰實施權力這樣的問題。”他認為,“由誰實施權力”的問題不可能與“權力是如何發生”的問題割裂開來解決,權力是如何發生、如何運作的問題遠比權力由誰實施的問題重要。回到網絡傳播話語權的問題中,即是說,受眾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如何去說話,還有這些話最終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很多時候,不同的人說的話可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傳播學中有 “社會話語權”的概念,不同的說話者(傳播者)說出的話效果是不同的,而這是由不同的說話者的社會地位以及其在社會中所可能發揮的作用決定的。
喻國明教授曾說:“雖然每個人都擁有說話的權利,但就其社會聲音的表達而言,社會層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較大,比如他掌握著某種權力,操縱著某種國家機器,擁有某種財產;有些人的音量比較小,因為一沒有權、二沒有勢、三沒有財”⑤。對于后者,就不能說他真正擁有了話語權。因此網絡這個平臺,并不意味著廣大受眾真正有了網絡話語權,誰在說,代表誰的言論和利益,這些話又是緣何說出才體現了話語權實現方式。
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第四媒體,互聯網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質——開放性、時效性、交互性以及匿名性,為人們廣泛參與公共事務、發表意見和言論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網絡為實現言論自由打開了方便之門,網絡上的言論自由為網絡話語權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可是,到底是誰在行使話語權?是否真正實現了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已登記注冊的各類電視臺已超過3000家,報紙的數量增至2000多種,然而在如此眾多的大眾媒體中真正把目光掃向中國最廣大的受眾——農民——卻很少。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在面對大眾媒體的時候,在精英話語權、知識話語權、權力話語權乃至城市平民話語權的強勢攻擊下,只能被動地接受媒體傳播的那些幾乎與農民切身利益和興趣絲毫不相關的各種信息。農民群體無法通過大眾媒體公開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話語的公共空間受到限制,話語長期被扭曲、誤解和掩蓋,甚至存在被社會主流思想邊緣化的危險⑥。網絡上體現的是擁有互聯網使用權的人的意見,是社會精英的意見,占總人口70%左右的農民的真實想法并沒有在互聯網中體現出來,我們能說是廣大受眾的話語權真正實現了嗎?我們還有理由沉溺于互聯網帶來的話語權增加的幻覺中嗎?
三、大眾話語權真的實現了嗎
網絡突破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弊端,通過自由、平等的交流,通過跟帖、參與論壇討論等方式使得公眾的觀點、意見得以更好的表達、得到及時反饋。以往許多禁忌的領域或者敏感話題也有了合適的渠道可以談論,以往不能形成群體意見的話題也有了公開展開的可能性。網絡的這一優勢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們仍然要問一句:“最廣大受眾的話語權是否真正實現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達到2.98億,手機網民數達1.137億⑦。而我國將網民定義為“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這意味著70%以上的民眾并未接觸到或者說使用過互聯網。有調查顯示,中國的網民主體為年齡在35歲以下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隨時在關心社會發生的事件、表現欲望又非常強烈的年輕人。網絡輿論的核心群體一般是中高收入、對社會問題比較關注的精英階層,這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為弱勢群體說話。所以,網絡似乎也未能起到人們所想象“均衡話語”的作用,網絡傳播不僅在入口處就已經設置了經濟文化的多重障礙,而且各網站的定位有著更明顯的城市化、年輕化、小資化的趨向⑧。
互聯網網民相較于傳統媒介更關注于“平民層的利益”,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更加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一旦發現“平民層”或“弱勢群體”的利益受到嚴重的侵害并得不到公正的解決時,就會自發地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聲勢,去支援、去批判、去聲討,網絡給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容量很大、限制較少的交流信息的平臺,讓各群體之間更加了解,產生良性互動,有助于提高弱勢群體的話語數量和分量。然而,網絡的核心群體并不是占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下崗工人、老人等這些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接觸網絡的機會是非常小的,他們也很少靠網絡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表達自己的意愿意識。因此,中國最廣大受眾的話語權能否在互聯網中得以真正實現,值得我們思考。
德國學者諾埃勒·諾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越是在網絡上積極的人越是容易得到支持,越容易獲得話語特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這一理論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大眾都可以成為話語的制造者、話語權的擁有者。如果一部分人擁有了大眾媒體的話語權,同時意味著另一部分人的話語權相應地被剝奪。網絡話語的表達也是有條件的。要做一個上網的發言者,既要受到年齡性別的限制,又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上網所需的時間與金錢。這些人群的有限性實際上也說明了網絡只代表了這一部分人,他們的聲音無法代表全部大部分公眾。
網絡是一個公共意見的平臺,但是交流不一定是平等的。以論壇為例,論壇的版主擁有管理頁面的一切權力,版主審查也是各大論壇對貼文進行管理的通用方式。他們以個性化的執法者形象出現在論壇,通過刪除和管理有害或不良信息,對相對弱勢的發言者行使輿論控制,履行管理論壇的職責,它的影響是網友的言論并不能被全部表達⑨。
四、努力保障公眾話語權的實現
我們看到了在網絡傳播中民眾話語權的巨大進步,雖然它離我們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我國民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最廣大受眾的話語權一定能夠更好地實現。首先,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互聯網普及的前提條件,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實現互聯網的普及,這是保障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話語權實現的物質條件。其次,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和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并且努力維護和實現自己的話語權。要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網絡傳播時代的話語權,只要各方通力合作,相信并不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情。
注釋
① 葛蘭西:《獄中雜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6頁
② 轉引自:賈奎林,《誰在說話?》[J],《新聞愛好者》,2007年第4期 (上)第44-45頁
③ 轉引自:朱穎、廖振華:《當代女性媒介話語權缺失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第227-230頁
④ 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⑤ 喻國明:《21世紀傳媒業揭秘》[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年
⑥ 王宏昌:《“沉默的螺旋”與弱勢群體媒體話語權的關聯辨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第107-109頁
⑦ 《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OB/OL]http://news.sohu.com/20080724/n258360142.shtml(2008-07-24),(2009-03-14)
⑧ 胡飛:《淺論弱勢群體在中國媒體中的話語權》[J],《新學術 》,2008年第2期第74-75頁
⑨ 彭東梅:《網絡話語權是否真正實現》[J],《大眾文藝》,2008年第6期第58頁
(作者王彥超工作單位為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任春曉系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