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蘆竹管生妙音,聞者飄然入夢境。
三日不思茶肉味,疑是仙樂下凡塵。
——沈云新
手藝:葫蘆絲
簡介:又名葫蘆簫,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作為極富地域特色的云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行于傣、彝,在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臨滄地區盛行。
手藝人:沈云新
自己種葫蘆
葫蘆絲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風,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一樣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七個音孔,與后世的簫、笛十分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你制作葫蘆絲的葫蘆都是自己種的嗎?”我問今年62歲、制作銷售笛子近40年的沈云新?!耙郧笆?。因為買的葫蘆不放心,要自己栽種的才踏實。那些年,我承包的七分地全都用來種葫蘆了。
種葫蘆農歷二月初就要點籽,一直要到八月,等瓜藤全枯死以后才能收成。七分地大概能產四五百個葫蘆吧?!鄙蛟菩抡f完,便要帶我上二樓去看他收獲的那些葫蘆。
談起葫蘆絲的制作,沈云新如數家珍:
制作葫蘆絲是全手工技術,別看一只葫蘆絲的成本才七八元,專業型的葫蘆絲成本也才不過十余元,但要求特別精細,非喜愛此行業者難以為之。制作葫蘆絲首先要具備簡單的樂理知識和一定的吹奏水平。其制作工藝的具體步驟大致如下:
選竹子——烘烤——劃線打眼——打孔——選葫蘆——攢葫蘆——簧片的制作與安裝——裝吹嘴——磨吹嘴——安裝銅箍——噴漆。
經過這一道道半點也馬虎不得的工序后,一支葫蘆絲便制作完成了?!爱斎?,以上這些工序的介紹是相當簡略的,還可以細分。應該說,要制作完成一支葫蘆絲,大概要經過30多道工序。”
葫蘆絲“瘋魔記”
25年前,沈云新就迷上了葫蘆絲優美的聲音,還產生了制作葫蘆絲的念頭。于是回家小心翼翼地把葫蘆絲的主管拆開,發現葫蘆里竟空空如也,主管上部貼著一個小小的銅片,銅片上開了一個形似三角形的上下活動的簧舌。原來葫蘆絲就是以葫蘆作為音倉的簧管樂器嘛!后來沈云新才發現,葫蘆絲的制作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
先是尋找銅片材料。聽說銅片材料是用子彈殼磨制的,于是,沈云新托人從靶場找了一些彈殼并千方百計制成片狀。彈殼的材料異常堅硬,好不容易打磨到合適的厚度,誰知打磨出來的銅片彈性很不理想。沈云新絞盡腦汁,最后才發現銅材市場有厚度各異的銅皮,彈性不錯。材料來源的問題總算解決了,發音舌的打制卻又成了一個難題。于是,沈云新自制了一些工具并進行手工操作。剛開始的幾個月,沈云新全采用這種原始的工藝,銅片經打制后嚴重變形。“我只好再慢慢細心地敲打,盡量恢復銅片的平整。但敲打本身便會破壞銅片的平滑,這樣的材料又怎能磨出發音正常的簧片?這個難題困擾了我數十個日日夜夜。”

從前教過沈云新音樂的四川音樂學院教授張寶慶成了“雪中送炭”的人。沈云新得知幾年前張教授就開始制作葫蘆絲了,他也遇到了相同的難題:磨制簧片時總是受阻。當得知沈云新也在制作葫蘆絲時,張教授告訴他一個研究結果:“發音舌必須用模具、機器壓制。”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沈云新回來后馬上找專業人員制作模具。果然,機器壓制的簧片十分平整。沈云新在制作葫蘆絲的道路上又邁過了一道門檻。
“最難的還是磨制,每磨幾下,就要放到主管上試音。這樣不停地磨制——試音——磨制——試音,要反復幾千次幾萬次。在炎熱的夏季,我坐在工作臺前,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滴落也全然不知,常常接連數日不眠不休。親友、家人都說我‘整個人著魔了’。磨簧片時,手指磨出了血,我纏上膠布繼續磨。愛人看我制作葫蘆絲實在太苦,勸我:‘人家教授都沒有做好的東西,你就不要再鉆牛角尖了。’但我就是覺得,別人能成我為什么就不行?”
沈云新終于成功了。這一成功不僅僅是說他制作出了能吹奏的葫蘆絲,而是指他制作出了足以和他在西雙版納買的高級葫蘆絲媲美的葫蘆絲。從此,揚眉吐氣的沈云新可以帶著他自制的葫蘆絲笑傲江湖了。
對于制作葫蘆絲的前景,沈云新相當樂觀。然而令他十分郁悶的是,在傳統手工藝普遍式微的今天,他逆流而上、苦心自學的這門手藝家中卻無人繼承。他的小兒媳婦寧英告訴我,她有心學習這門手藝,但至今連一首完整的樂曲都無法吹奏,深感自己不是這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