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冬天將盡春天快來的日子,歐洲各地的嘉年華熱熱鬧鬧地開場了。
法國——
在尼斯(Nice),花車和美女續寫著地中海城市的奢華傳奇;在芒東(Menton),檸檬和橙砌成的水果城堡營造童話故事的夢境;在韋爾法蘭茜(Ville Franche),花艇載著歡聲笑語穿梭在橋與橋之間。
德國——
在科隆(Cologne),平素莊重文雅的德國婦女在狂歡日中猶如火山噴發一樣盡情渲泄情感,看哪個男人不順眼就隨時“咔嚓”剪掉他們的領帶。
意大利——
在威尼斯(Venice),變裝出游的大戲正上演,斑斕的頭飾、繽紛的戲裝和詭異的面具,一浪接一浪地粉墨登場。
二月,我沉醉在那一場歐洲市井生活的大戲里,體驗到了嘉年華真正的自由與奔放。

法國
France
尼斯的嘉年華,接拋花接到手軟
二月清晨,走進尼斯老城區里的莎樂雅廣場(Cours Saleya),滿眼的石竹花讓人眼前一亮,只見攤位和攤位之間的道路熙熙攘攘,人人身上散發著陣陣花香。朋友告訴我,與石竹競相開放的是合歡,它是每年尼斯嘉年華的主打鮮花,也是花車女郎向游人拋得最多的花。
最熱鬧的莫過于看花車穿插彩車游行的場面,而花車女郎不斷向游人拋花是最令人激動的環節。據說每輛花車每次需要4000多支鮮花裝飾,一次游行20輛花車的裝飾總費用近五萬歐元,每輛花車光拋花就要“拋”掉1.2萬歐元,接花的人接到手軟。
花車上一球一球鮮艷均勻的鵝黃花朵,就是“合歡”了,它的黃不是“中國皇帝”那種正黃,而是很脆弱迷離的鵝黃,仿佛隨時都要飄走的蒲公英,一開一整樹,黃壓壓一片。香味有點單調,有點柔媚,調得差點的,是廉價香水,刺鼻無趣;調得好點的,是貴婦身上的一點淫蕩,濃艷妖嬈。
人們三五成群喝著香檳,拉著手風琴,穿著五彩服裝,戴著怪異面具在街上歡快地行走。身穿斑斕服裝的樂隊走在隊伍最前列,緊隨其后的是有著強烈現實主題及渲染節日色彩的大型花車,金碧輝煌的王子公主彩車尤為奪目;被打扮得荒誕不經的小丑、戴假發和畫花臉的游客、妖魔鬼怪在大馬路上高聲叫喊,盡情歡跳;300多個“大頭”(用紙扎制的漫畫人物)滿街游走跟孩子們握手嬉鬧;搖滾和重金屬音樂攪熱了空氣,燈光和焰火照亮了夜晚。混在狂歡的人群里面,我也忍不住跟著一起舞蹈。
這些盡情歡跳的人們追隨的是祖先的舞步,這個源起于中世紀天主教徒在復活節齋戒月前的瘋狂玩樂的節日已有700多年歷史,不過那時的嘉年華只是宮廷貴族的節日,直到18世紀才開始在尼斯老城里舉行。人們帶著假面具,游走街頭,彼此扔雞蛋、面粉和各色的塑料紙片,開著放肆的玩笑。今天依然如此熱鬧。每年二月中旬開始,這里就成為巨大的歡慶舞臺,狂歡活動持續兩三個禮拜。
尼斯人口34萬,嘉年華的參加者卻有100多萬。節日只是個演出場地,所有人都是利用節日尋開心的演員。我不得不佩服他們標新立異的天賦,因為他們總能把手里的節日玩得出人意料。馬戲、小丑、美食、歡笑、瘋狂、愛情、20世紀、新千年、全球氣候異常等概念都曾為法國人提供過狂歡的靈感。今年狂歡節的主題是“萬物自由”,他們將給世人帶來什么驚喜,你不妨也去瞧瞧。

芒東的檸檬節,把我“酸”倒
位于法國東南的芒東曾是歐洲出產檸檬最多的城市。它每年都會舉辦檸檬節,所用檸檬多達130噸(也會用上相當數量的橙)。
談到檸檬,第一聯想肯定是生果,用來吃的,誰想到這些生果卻可用來砌城堡、巨型的童話故事人物和動物。走進比奧芙公園(BiovesGarden),我才知道什么是現實的童話世界——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的芒東人豎起了復雜的骨架,用萬千只新鮮檸檬和橙非常有技巧地扎成一座座巨大而絕妙的雕塑,有人物、動物、器皿、瓜果、城堡、教堂、飛機、跑車……這些新奇而新鮮的檸檬黃和橙黃“雕塑”在溫暖的地中海陽光下顯得格外亮麗奪目。看著一堆堆的檸檬和橙我口水直流——好酸啊!
關于檸檬節有這樣一個傳說:圣經上說,亞當和夏娃因為受蛇的引誘而偷吃了知善惡樹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臨走時,他們帶走了這枚沒有吃完的“金色的果子”。亞當說:“把它扔了吧。”夏娃說:“我要選一個好地方把它埋起來。”最后,他們選好一個地方,挖了一個洞,把這枚“金色的果子”埋了起來。圣經上沒有說這枚果子是什么,常見蘋果的北方人比能見到檸檬的南方人多,于是北方人就想當然地將其演繹成了蘋果,而按照芒東人的詮釋,“金色的果子”則是當地盛產的檸檬和橙。
韋爾法蘭茜的花艇節,海里的鮮花真水靈
韋爾法蘭茜是一個“低調”的城市,確切地說是因為瑟縮于費拉角(Cape Ferrat)一隅,名頭比尼斯、芒東小得多,所以不得不低調。雖然它的花艇節毫不遜色于尼斯的嘉年華和芒東的檸檬節,但是很多去歐洲旅游的中國人都沒注意到它。
機緣巧合,我來到了韋爾法蘭茜。與其他城市的嘉年華不同,韋爾法蘭茜的花艇不是在陸地上,而是在海上。花艇載滿各種造型的鮮花穿梭于港口內,將蔚藍的大海點綴得格外亮眼。艇上的女郎向岸邊駐足的我微微一笑,然后拋擲鮮花,不一會兒我就捧了滿懷的鮮花。
我想象著,乘坐如此美麗的花艇游小城感覺一定很神奇,花艇藍色的漿拍打著水花,劃出一條道,慢慢經過鎮上猶如隧道的街巷,如走進時光隧道,詭異、神秘。

德國
Germany
科隆的狂歡節,看哪個男人不順眼就剪斷其領帶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有名氣的一個節慶,每年的觀眾超過一百萬,我就是那其中的百萬分之一。
從1870年開始,科隆每年(戰爭時期例外)要舉行彩車游行活動。500多輛花車組成一列長達七公里的車隊,浩浩蕩蕩地穿過市中心主要街道。花車巡游時,我現學現賣,跟著路邊成千上萬的觀眾高呼著“Kamelle(給我糖)!”“Hellau!Ahoi!”這一呼真靈驗!大塊的巧克力、糖果和無數鮮花便從花車上如雨點般落到我們面前。身旁的孩子們胸前掛著一個大布口袋,趴在地上拼命地撿糖,我們這些大人們則一躍而起,從空中攔截大塊巧克力。有的人干脆倒舉一把傘或一頂帽子,不一會兒已是滿載而歸。這樣的狂歡場面一直持續到深夜,平時一向嚴謹的德國人在這天也瘋狂了。據說每年科隆狂歡節上拋撒的糖果有數十噸之多。
狂歡節的高潮是“女人節”。這是個婦女“肆意妄為”的節日,平素莊重文雅的德國婦女,此刻猶如火山噴發盡情渲泄著自己的感情。她們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上演奪權的喜劇。“剪領帶”則是這天的保留節目。在那天,德國姑娘們提著大剪刀在街上巡查,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看哪個男人不順眼就“咔嚓”一聲,剪掉他的領帶。
本地人熟知這一習俗,這一天都身著便裝。稀里糊涂吃虧的多為外國人,科隆機場一帶到處都掛著被剪斷的領帶。有不少男人樂意挨剪,甚至故意買一些破的甚至紙做的領帶上街去領一領與妙齡少女調情的滋味。

意大利
Italy
威尼斯面具節,全城做一場大戲
華麗的面具和囊括古今的戲服成了威尼斯面具節最鮮明的特色,在面具之下,年齡、地位、貧富、相貌不再有差別。人們戴上面具,穿上奇裝異服,在沒日沒夜的音樂和沒完沒了的美酒中狂歡,有個詞形容得再貼切不過——“全城做戲”。
我到威尼斯時正遇上面具節,大街小巷全是身著奇裝異服的人群,水面岸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色彩,比朋克更夸張,比巴洛克更繁復,比洛可可更華美;面具更是斑斕繽紛——有紳士、貴婦人、國王、小丑、仕女,有時真想揭開面具看一看背后真實的那張臉。
面具節起源于1192年,嘉年華一詞源自拉丁語,意為“與肉說再見”。1296年,威尼斯官方承認此節日,在齋節之前,舉行慶祝。因為在四旬齋節前人們不可吃肉、牛油及雞蛋,因此,在面具節時,人們大量吃肉及戴上面具狂歡。在面具下全然沒有了平時的涇渭分明。
面具節最熱鬧的地方要數圣馬可廣場,每天都聚集十多萬的狂歡人群。廣場周圍的咖啡館和戲院里正上演著意大利歌劇、百老匯舞劇,竟然還有我喜歡的中國京劇。在齋戒開始前的星期二,狂歡節達到高潮。咖啡館外人聲鼎沸、鼓樂齊鳴,數以百計身著古代華服的人與我擦肩而過,恍如隔世。S形的大運河貫穿整個城市,黑色的貢多拉載著彩色的人們穿梭舞蹈其中,大運河真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成了嘉年華期間最好的舞臺和看臺。
Tips
2009年歐洲嘉年華時間
法國:尼斯嘉年華2月13日~3月1日;芒東檸檬節2月13日~3月4日;韋爾法蘭茜花艇節2月23日
德國:科隆狂歡節2月19日~2月25日
意大利:威尼斯面具節2月13日~2月24日
行頭
如果計劃去參加以上的嘉年華,最好準備一些化妝的行頭,比如耀眼的頭飾、夸張的戲服、神秘的面具等,當然也可在當地采購,但價格不菲。節日期間,有藝人專門提著一大盤彩色顏料在街頭擺攤子,為游客在臉上畫面具,你可以現場訂做自己喜歡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