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貴州松桃縣的寨英鎮是黔東北武陵山脈梵凈山區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鎮。這座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古鎮總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城如葫蘆,一墻七門,五街六巷,內有各種商鋪50多家,手工作坊30個,苗族吊腳樓等民居建筑近百幢,是貴州五大名鎮之一。
據有關史料記載,寨英建制比松桃還早三百年,特定的歷史環境也創造出了特定的歷史文化。流傳于當地民間的各種文化現象,均有著與古鎮一樣悠久的傳統風貌。在眾多的歷史文化現象中,尤以舞滾龍最為獨特。每逢傳統的喜慶節日,當地人都以滾龍這種形式來慶祝。
代代沿襲的傳統習俗
2008年元宵前兩天,貴州當地的朋友邀請我到寨英鎮拍攝他們的舞滾龍鬧元宵。從深圳搭乘火車經懷化、銅仁輾轉到達寨英鎮時已是元宵當日中午時分。
朋友告訴我,傳說很久以前,寨英磨龍洞里盤踞著一條修煉了多年的滾龍。一日,雷雨交加震動了地脈龍神,滾龍受了驚嚇,不得不出走另覓新居。滾龍走出不多遠,在如今的猛礦廠處留了下來,寨英人后稱此地為“回龍寺”。在寨英人心目中,滾龍是吉祥萬能的象征,它不僅能祛除各種魔障,確保一方安寧,還能行云布雨,贏得五谷豐收,是寨英人祥和安寧、足食豐衣的保障,他們便想方設法要使這條滾龍永久長駐。于是,此后每逢佳節,當地人都要舞滾龍,代代沿襲,流傳至今。朋友說,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一個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日子,寨英百姓將這一天的舞滾龍稱之為“滾龍踏青”。當天,寨英的男女老少都會很自覺地擁到田間地頭迎接滾龍的到來,并求佑風調雨順、莊稼茂盛。
雖然朋友一直給我比畫著滾龍的場景,但我腦海里總是浮現出經常見到的舞龍表演。這里的滾龍又有什么特別之處?拐過一條小巷,眼前驟然一亮,映入眼簾的是兩條足有三四十米長的金色長龍,如此長的“龍”我還是頭一回見到。一位老大爺坐在龍邊,正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看著我們一行驚呆的表情,臉上流露著神秘的微笑,似乎在說:“沒見過吧!老土了吧!”老大爺告訴我們,這就是“滾龍”的行頭,一會兒在這條街上要擺起長街宴,吃完飯后滾龍就開始。滾龍全長36米,共分17節(又稱洞),需34人輪番舞動。而舞滾龍時,人們還要編扎一條“黃龍”伴舞。因為滾龍是雄性的,黃龍是雌性的。雄主陽,雌主陰,只有陰陽消長,相生相合,世間萬事萬物方可完美。
古街邊的石階上,幾個年輕人正在“龍尾”上忙得不可開交,原來他們正在給龍體安裝彩燈。只見長長的一條電線連在了后面一個裝有發電機的四輪推車上,以便夜晚滾龍時為龍體內部的電燈供電。滾龍時,龍隊走在前面,后面還有專人推著這個發電小車跟著。我細細品味起這條長近40米的“巨龍”來,龍骨是由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連接而成,龍身由500個直徑兩尺左右的蔑圈等距排列連接而成,一整幅白布上畫滿了斑斕的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則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繪好龍頭模樣的布料,這樣整個龍體看上去便栩栩如生,而在舞動時,人在里面又可以操作自如。

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
正看得津津有味,忽然那邊一聲高喊,長街宴開始了。只見古鎮的百米長街上已經一字排開了十幾個餐桌,家家戶戶都將自家做好的飯菜擺上餐桌,無論是鎮上的父老鄉親還是來賓游客,都被統統邀請入席,大家頻頻舉杯共同歡慶佳節。酒席散過,百米長街頃刻間被打掃得一干二凈。
臨近傍晚,期待已久的“發燈儀式”開始了。“發燈儀式”的時間必須按傳統習慣擇定吉日吉時。我們紛紛涌入街口的一個小廟里,只見寺廟的大堂內紅燭高燒,香煙繚繞。大殿神像前的香案上陳列著剛剛做好的齋粑、豆腐以及茶點果木等祭品。寺廟有威望的老祭司頭戴冠扎帽,身穿紅法衣,揮動著綹巾和司刀,腳踏九宮步,口里高唱著祈禱與祝福的歌,還不時“嘟嘟”地吹響牛角號,虔誠地為村民們舉行發燈祭典。接著,鎮上德高望重且技藝精湛的舞龍老手口念吉祥祝詞并宣布各種注意事項。隨即,嗩吶高奏,鑼鼓齊鳴,鞭炮震天,兩條放射出五顏六色光亮的“長龍”伴隨著鑼鼓的轟鳴頃刻間舞動起來,與人們的歡呼聲融匯在一起。伴隨著巨型彩龍上下舞動,整個古鎮霎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夜色逐漸降臨,龍體越發晶瑩透亮,舞動間散發著五彩斑斕之光,它們時而追逐,時而嬉戲,時而羞澀,時而纏綿,時而頭挨著頭,時而嘴對著嘴……突然,緊鑼密鼓的伴奏打擊樂戛然而止,這突然的寂靜,將這一幕情真意切的情愛圖演繹得如醉如癡。朋友告訴我這才是開場白,即著名的“玉龍鬧春”。進而一出“蟠龍戲珠”,只見一少童高舉一彩球在兩龍之間飛舞,龍頭左旋右轉總也咬不著它,開始尚耐著性子不停地追逐,后來被逗得性起,索性將長長的龍身一圈一圈盤繞成一堆,龍頭自圈內中心部位向上探出高高地雄視四方,顧盼生威。此時彩球突然消失,而滾龍仍固執地四處探尋。突然,彩球在稍遠的地方出現了,隨著鑼鼓節奏的變化,盤成幾圈的滾龍瞬間變換成“一字長蛇陣”呼嘯著直撲彩球。高人指點我們:這招在表演過程中要求幾十個表演者的動作要高度協調一致,若其中有誰稍出差錯或體力不支,必定會重重地摔倒而被別人拖著跑,不折胳膊斷腿起碼也要鼻青臉腫。看來這滾龍也并非全是體力活兒!
接下來的“祥龍出洞”、“游龍戲水”、“滾龍奔海”等招式,舞龍健兒們拖著巨大的龍體左右翻滾著,毫不猶豫地將滾龍舞進沙灘,然后直奔河邊,奮不顧身地跳入齊腰深的河水里,將整個滾龍活動推向高潮。此刻春寒料峭,河水有的地方尚浮著冰塊,他們卻全然不理會,在河水中舞動、嬉戲著,仿佛春天已經來臨。
送龍過后,聚餐慶賀
舞滾龍的整個過程,全靠打擊樂器伴奏。由鑼、鼓、鈸(分上鈸下鈸)、勾勾鑼、包包鑼等組成的打擊樂隊,時而緊張、激烈,時而輕緩、抒張。無論那長長的滾龍如何翻卷、騰挪,均有與其相應的節律為之伴奏,其中較有名的傳統曲牌有“大櫻桃”、“小櫻桃”、“雞啄米”等。整個活動結束,要“送龍”(也稱“倒燈”)了。一般只在正月十五“送龍”。“送龍”之前,老祭司仍然像滾龍開始那樣舉行儀式,一番“法事”過后,人們將龍身扛起盤成一堆在寺廟前或河灘上燒掉,全村男女老少繼續聚餐慶賀,一直持續到深夜。

Tips
交通
火車:從廣州或深圳乘火車可抵達銅仁,硬臥票價廣州260元,深圳330元。銅仁汽車站每天有多班發往寨英的班車,票價20~30元,車程2~3小時。
飛機:目前廣州或深圳均有飛往銅仁機場的班機。
觀賞時間
除正月十五外,每年的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以及國慶或其他一些重大節日,當地都要組織大規模的滾龍表演。
觀賞地點
寨英鎮屬下的幾個村子也自發地舉行滾龍表演,更原始,更古樸,如羅家寨村的河邊,可一邊看滾龍一邊看頑皮的孩子戲水,還可以欣賞到滾龍在田間游弋的情景。
特色美食
社飯:顧名思義,即“社”日做、吃的一種飯食,其主要原料是粘米、糯米(比例視米質而定)、蒿菜、野蔥、蒜苗、臘肉等。濃香可口,且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強益膽氣等功效。
鍋巴粉:主要原料為大米和綠豆。食用分涼熱二種:涼食取剛出鍋之鮮粉,或切成絲條配以蒜醬、蔥花等佐料,或直接抹辣醬卷食;熱食種類較多,切成絲條,用滾開水燙后可素食,也可配牛肉、羊肉、脆哨、三鮮等佐料成各種風味。
松桃鹵鴨:配料比較復雜,一般常用三耐、白扣、草果、桂皮,丁香、肉桂、葵香、干蔥、花椒、生姜等三十余種。
住宿
古鎮中有一些民居改成的家庭旅館,房間不大,但很干凈,價格也便宜,只是沖涼如廁的時候不是很方便。
古鎮外還有幾間私人開設的旅館,有公共沖涼間和免費使用的洗衣機,衛生條件尚可,每人每晚15~25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