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樂山市的金口河、峨邊、馬邊三個民族區縣緊鄰大涼山的雷波和雅安漢源,生活著十多萬彝族同胞,故有“小涼山”之稱。我們駕車從樂山大佛腳下出發,途經峨眉山麓的土地關,然后溯大渡河谷上行,來到緊鄰大涼山甘洛和雅安市漢源的金口河區。此時天近黃昏,區政府的永林問:晚飯就地解決吧!我們望了望荒無人煙的高山深谷,正一臉疑惑時,汽車拐進峽谷旁的一條鄉村道路,一條小街赫然出現在更加幽深的峽谷中。
我們的美食之旅,就在這不起眼的山野之地開始。
大榕樹下,臘肉鮮香
生產美食的館子位于山腰的一株大榕樹下,一溜平房整潔樸素。陣陣山風吹拂,廚房里的鍋碗瓢盆協奏曲聲聲入耳。圍攏桌旁一看,回鍋肉、烤土豆、拌竹筍、油炸花生……琳瑯滿目。永林介紹,這里最受人稱道的是永勝老臘肉。永勝鄉彝漢雜居,在中國著名的高山臺地大瓦山腳下。制作臘肉的豬都是野放的,肉質鮮嫩,綠色生態,加上當地彝族同胞特殊的制作工藝和這里特有的水質,味道獨特而鮮美。我的胃口被吊上來了,夾上一片,足有巴掌大,瘦肉呈玫瑰色澤,肥肉油亮透明,且肥瘦兼顧,入口細嫩鮮香,肥而不膩。老板問上什么酒,永林說就要當地包谷燒。老臘肉佐包谷酒,其風味難以言表。老板還特別推薦回鍋肉,說是野豬和土豬野合產生的后代,肉質比一般家養豬要好。夾箸入口,真的是鮮美異常。到過金口河幾次,最鐘愛的要算烤土豆。烤土豆是彝族同胞慣常的做法——他們的土地都距寨子較遠,一般都是早上帶幾個土豆上山,中午飯就在地邊燒上一堆樹枝烤土豆解決。他們烤土豆,不能用煤炭火,也不能用電烤箱,只有木炭火才會那么酥軟噴香。
精美的木雕漆器盛著美味的坨坨雞
第二天來到峨邊彝族自治縣,從玉林橋左轉,溯一條大渡河支流而上,數十分鐘后,位于金巖的黑竹溝溫泉山莊出現在眼前。環顧四周,溫泉池上水汽氤氳;向上遠望,一列雪山橫陳天際。在經歷一番溫泉水滑的享受之后,對美食的要求又強烈起來。
在彝族音樂的繚繞中,我們走進擺滿彝族漆器的餐桌。彝族的木雕漆器非常漂亮,從酒壺、酒杯到飯碗、茶具,都用木頭雕刻而成,再用桐油加當地的一種紅、黃、黑顏色的礦物質,漆成各種代表生命意義或民族信仰的神秘圖案。這時,身著漂亮彝族服裝的阿咪子(彝語姑娘之意)輕盈地將坨坨雞、坨坨肉、豆渣湯、酸菜湯、泡水酒等一一端上桌。彝族的坨坨雞與廣東人常吃的白切雞不同,他們選剛長成熟的家養土雞,去毛洗盡,入鍋煮熟,再砍成塊狀,然后用原汁雞湯做底料,加上姜蔥蒜等佐料,特別是當地的一種叫“木姜子”的香料,在鍋里反復小火燴炒,直到入味。然后起鍋裝盤,其中木香籽更是香味撲鼻,在肉香中突出一種山野的清香,是外間難以享受的美味。下箸之前,阿咪子先將坨坨雞的雞頭拈到朋友碗里,這是對客人尊敬的一種禮節。彝族是好客的民族,如果到彝寨做客,對尊貴的客人他們會殺豬或殺羊來招待,對最最尊貴的客人就是殺頭牛來招待,走時那豬頭羊頭或牛頭就會送給客人做禮物。我叫朋友掰開雞頭,看舌根軟骨的彎曲造型。據說舌根的軟骨向內彎,而且彎曲的弧度優美,預示著這位客人將有好運氣。朋友聽此一說,便誠惶誠恐地照此辦理,出現在眼前的舌根兩根軟骨果然向內彎曲,于是賓主俱歡。
喝過泡水酒,吃口蕎麥粑
坨坨肉的做法和坨坨雞大同小異,但豬必須是兩三個月大的小乳豬,這樣的豬肉質鮮嫩,加上木姜子的清香,入口肥而不膩,味道更是非同一般。豆渣湯是將磨細的豆漿不去渣,和著豆渣一塊兒做成豆花,放在酸菜里煮成酸菜豆渣湯。據說在鹵水、石膏點豆花傳到彝區之前,他們是用“阿邊拉日”草等酸性植物來點的豆花。彝族人擅長做湯,幾乎每樣湯里都要放酸菜,一方面醒酒開胃,一方面地處高寒山區,酸菜便于貯藏。
雞頭的儀式一過,我舉杯感謝主人的盛情,將杯里滿滿的泡水酒一飲而盡。彝族的泡水酒是將玉米、高粱、蕎麥、大麥等混在一起煮熟晾曬,裝入木桶釀制而成,其口感接近藏羌青稞酒,色澤乳白似瓊漿,甘甜綿長但酒勁平和,用木漆高腳杯作酒具,別具風情。本來泡水酒是要在節日期間,寨子里的人圍在一起,用三兩竹竿插在陶罐或木桶里輪著喝的。阿咪子這時端著酒杯過來助興,先給我們斟滿酒杯,然后唱開了彝族祝酒歌,唱完一曲歌便是一杯酒。酒喝到八分,我勸朋友吃點這里的蕎麥粑,蕎麥是彝族的食物之一,春天一到,漫山遍野是大片的蕎麥花。蕎麥粑是將蕎麥磨細,用細紗布篩了又篩后做成的,香軟可口。彝族同胞還將蕎麥做成面條、涼粉和蕎麥茶,味道獨特又可降血脂血壓。

馬邊河上,烤一條細鱗魚
馬邊與大涼山的雷波接壤,因地處馬湖之邊而得名,是我們的最后一站。城沿馬邊河而建,馬邊河從城中穿過。在馬邊河的濱河路上喝過夜茶,這里的彝族朋友阿洛幸福盛情相邀吃燒烤喝啤酒。我們選擇一家較大的燒烤店坐下,店子臨水,老板娘也是彝族,一見面便道了聲“支嗎咯呢”(彝語吉祥如意)。這家店的品種很多,菜單上一長串菜名,從燒烤系列到清燉山雞、鯽魚湯、豆渣湯等。幸福介紹道:受生活環境的局限,彝族原始的燒烤是將石頭放在火里燒燙后,把食物放在石塊上反復翻烤,直到食物烤熟噴香。這些年也在向外面學習,在炭火或鐵板上翻烤。點好菜正說話間,噴香的烤乳豬肉就上了桌。肉被切成三兩大的一塊,串在鐵釬上,涂上木姜子等各種香料,再經過一番炭火精心燒烤。此時,朋友望著吱吱冒香的燒烤乳豬肉,頓時兩眼放光,拿過一塊吹了吹,然后咬上一口,香酥可口,油水從嘴角直往外流。
接著端上來第二道菜:燒烤細鱗魚。這種魚是馬邊河里的特產,據說是吃巖漿長大的,筷子長短,肥碩鮮嫩。可以清燒,熬湯,也可以燒烤,各具風味。幸福說,老板娘的燒烤魚是馬邊一絕,至于絕在哪里,他沒有明說,目的是讓我們自己去體味。我嘗了一下,除油鹽醬姜蔥蒜外,這里特產的花椒香味、豆瓣香味,細鱗魚本身肉質的鮮美,加上燒烤火候的把握,是這道燒烤風味獨特的根本所在。最后上來的是土雞湯,濃濃的燉雞湯加晶瑩的粉條絲,再點綴幾根碧綠的豌豆尖,清香誘人,但我們肚子實在裝不下了,象征性品嘗了一下,但僅這一下,就令人口舌生香,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