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生態經濟理論的視角,對貿易與環境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采用超循環理論對貿易與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因素進行了描述,想借此為貿易與環境問題的量化研究提出了一條新的途徑。
[關鍵詞] 生態經濟系統 貿易與環境問題 超循環理論 協調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貿易與環境問題是指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在帶動經濟擴張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增加物資投入量和廢物排放量,并且改變某些資源的使用狀態,從而增加了生態環境的壓力所帶來的問題。在當前理論界,將貿易——環境問題的由來歸結為市場失靈、制度失靈和環境成本外部性三個方面。然而,當我們回顧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貿易——環境爭端的背景時,我們看到從制度較為完備的發達國家到制度不完備的發展中國家,從市場經濟國家到計劃經濟國家,這一問題存在著極強的普遍性,這說明,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根源并不僅僅在于市場、制度、成本這三個方面。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是一個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及其不斷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必然矛盾,因為,作為貿易系統的高一級系統的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就是一個系統——生態經濟系統。而超循環理論提出如果具有優勢信息的話,競爭雙方都可能成為勝利者。這一理論所說的競爭、選擇、共存、統一的進化和自組織機制,對我們詳細考察生態經濟巨系統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途徑。
二、貿易與環境問題邊界與實質分析
筆者認為,貿易與環境問題是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具體問題,其邊界受生態經濟系統邊界的制約。一般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生態經濟系統是由三個子系統,即自然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三個子系統相互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人們通過對三個子系統的調控、管理和發展對生態經濟系統實施其影響。因此,貿易與環境系統之間的問題必須納入生態經濟系統這一高層次巨系統下來考察。
生態經濟系統的特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系統和經濟系統具有層次有序性,這是二者耦合形成生態經濟系統的先決條件。如果子系統之間不存在耦合,系統將無法得到進化。這說明,自然系統與經濟系統出現暫時的無序是整個生態經濟系統進化的一種現象。二是自然系統的自然生長與經濟目標的人工導向協調具有有序性,這種有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系統主體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帶有強烈的進化性質。三是自然系統與經濟系統都有各自的運動及循環軌跡,各自都有自己特殊的有序穩態目標,這一穩態又具有持續性。這種持續性一方面表現為自然生長或經濟利益獲取需要一定的過程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現為一個層次需求滿足后的慣性作用。四是自然系統與經濟系統所具有的非平衡態結構,決定了二者必須相互進行不間斷的交換活動以維持某一穩定狀態,交換過程就是二者耦合過程,缺少交換這一過程或者交換過程的非對稱性都會嚴重影響兩個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這個交換過程始終都貫徹著“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五是生態經濟系統中的生態循環與經濟循環,都離不開生產過程這個耦合環節,這也是人在系統中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而由于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人們對物資需求追求的無限性,二者的耦合方向和耦合度必須由系統的主導者控制才能完成,主導者的不控制或者控制失衡均會導致子系統內外部的循環不暢,使整個生態經濟系統出現無序狀態。這些特征都為研究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線索。
筆者認為,生態經濟系統控制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發展的單向性。技術是生態經濟系統循環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技術進步不僅可以增強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增強由人施加影響的自然系統維持自身循環的能力,同時可以通過自催化循環,使技術知識自身不斷積累和增長。也就是說,如果技術的發展是經濟和生態雙向同步的,那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能夠維持自身的健康性。然而,從人類社會出現開始,技術的發展就是單向性的,即生產技術發展。這種技術越發展,經濟越發達,而環境破壞越嚴重。這與人類對擺脫貧困、改善物質生活質量的要求的急速上升有關,也與人類對高質量環境需求的滯后性有關。二是經濟系統物質代謝方式的單向性。長期以來,不斷推動經濟的增長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盡管現存生態系統尚未完全窒息人類的經濟增長,然而不斷擴張的經濟增長,以及與其相伴相隨的人口與需求的激增,日益使環境資源的匱乏成為現實。生態系統通過自身不斷的物質循環運動,維持著生態平衡,并支撐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現有嵌入生態系統的人類經濟社會,特別是工業系統,為追逐資本的不斷循環增殖,一直信奉沿襲著資源—生產/消費—廢物的單向線性的物質代謝方式。在有限的生態大系統的承載能力下,毫無節制地從地球上攫取著資源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能源,又通過粗放擴張型的生產方式和日益膨脹的消費行為,將大量的廢物拋入環境,不斷加劇著地球資源能源的危機,引發著各種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三是子系統之間反饋機制缺欠。生態環境子系統是經濟系統運行的依托,具有緩沖能力。環境在一定的容量限度內可以包容某些不恰當的人類行為造成的破壞。但如果環境質量惡化,一方面會降低人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會妨礙資源的利用,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在存在人類活動的情況下,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組成要素都不會按某一精確軌跡運動,它們的變化過程同時具有隨機性、模糊性。同時,系統結構和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具有灰色性,其結構信息、層次信息、關系信息不可能完全確知。這些不確定性嚴重影響著生態經濟系統的信息反饋程度,造成了人們對生態環境自發展能力的過分信賴和對需求增長的不加限制,從而使生態環境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產生高度的非平衡性。四是貧困。身處貧困中的人們,幾乎無法選擇自己的生產行為方式和消費方式,他們很少把環境問題或可持續發展問題放在自己生活的首要地位。而且,無論經濟如何發展,在同一區域或不同區域總有這些貧困的人群存在。相比較而言,個人和組織在選擇解決貧困和環境問題時,往往傾向于急需解決的最低層次的貧困問題,這也是環境問題不能得到全神貫注解決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人類的需求層次決定了生態經濟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化的時機,但這種轉化的速度受組織對系統所進行有目的的調控的影響,這種調控包括合理取舍經濟利益和生態環境保護,包括對處于弱勢的生態系統進行快速的補償,還包括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第二,經濟系統與人類的最基本的需求直接聯系,同時它又是改善和促進生態系統向使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發展經濟仍然是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三,生態經濟系統的無序化是系統自組織的結果,但這一結果不是最終的,經過組織對系統的控制,可以使系統向有序的方向發展。然而,這種調控并不是停滯或放棄經濟發展,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對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
第四,組織對生態經濟系統的控制的切入點,應放在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轉換和大力發展環境保護產業上,將單向線性的物質代謝方式轉換為雙向循環的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系統自身內部的代謝,減輕生態系統消化經濟系統產生的“廢物”的壓力。
三、貿易與環境系統演化的超循環分析
生態經濟系統中的貿易與環境系統由貿易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環境子系統等進化而來,每一個系統都相當于一個反應循環,例如,對于環境子系統,輸入的是自然環境、生產排放、生活排放、環境治理技術、環境治理投入等,通過環境治理和自然消解,輸出生成新的環境。貿易與環境系統中的每一個子系統在時間軸上的相互聯系形成二級循環網絡,各個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每一個子系統為其他的子系統提供催化劑,如生活需求、需求滿足度、環境現狀信息等,從而形成催化循環。如經濟子系統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與布局、投資水平等方面的資料、數據和信息,為其他子系統的發展創造了直接的物質條件,并直接作用和影響社會發展速度、環境保護投資額等。貿易與環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的催化循環,在功能上相互耦合,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了一個超循環系統。按照超循環理論的選擇評價原理,形成超循環的貿易與環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既競爭又協同,從而選擇和進化。使貿易與環境系統不斷朝著有序方向演化。以經濟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為例,它們耦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方面,經濟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之間存在競爭,其競爭的對象是資金、技術和政府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它們又互為對方的催化劑,經濟子系統為環境子系統提供治理用的資金和技術,為環境子系統增加消解能力,而環境子系統能夠消解一部分經濟子系統產生的廢物、廢氣、廢水等,為經濟子系統的擴張創造更大環境容量和更強的承載力。兩者的耦合,使雙方都能得到對方的催化支持,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加速對方的發展。
但是,不幸的是環境子系統在貿易與環境系統的超循環初期常常處于被動,從而缺乏與經濟系統持久的抗衡能力,這便產生了環境問題。事實上,每一個超循環系統都有這樣的情形出現,這是由系統演化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非線性作用產生的。這種非線性作用具體表現為各種超循環組織的形成、發展、解構和重組,超循環是貿易與環境系統非線性作用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從本質上說,超循環組織就是系統正反饋和負反饋這兩種基本形式耦合而成的多重反饋結構,超循環組織功能上的耦合和循環互動正是通過各種正負反饋得以實現的。任何系統同時存在正反饋和負反饋兩種形式,正反饋有利于系統的漲落,負反饋有利于自組織的穩定,而且這種穩定性是動態的穩定性。正負反饋在不同的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主導地位,正反饋作用和負反饋作用表現相反的效應,負反饋抵消系統的隨機或偶然因素,抵御系統環境對系統的隨機或偶然噪聲,控制系統保持穩定性。而正反饋則把系統中的隨機或偶然因素放大,可使系統越來越偏離穩定狀態,甚至導致系統崩潰。正負反饋是相輔相成地發生作用的,如果系統中僅僅僅存在負反饋,那么系統不可能向高級有序結構演化,反之,如果系統中僅有正反饋,那么系統就會一直處于動蕩之中。
貿易與環境系統中存在著倍增的正反饋和起穩定作用的負反饋,整個系統由一系列多重正負反饋結構的超循環組織組成。它們之間通過功能耦合與循環互動,促使系統向高級有序方向演化。貿易與環境系統超循環組織由貿易子系統超循環組織模塊、經濟子系統超循環組織模塊和環境子系統組織模塊組成,它直接反映出各個子系統模塊之間的循環、耦合和反饋關系。在這些循環關系中,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凈增長率、三次產業經濟增長率、GDP年增長率、財政收入年增長率、環境污染物總量等因素和指標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它們是不同子系統超循環組織間的循環催化劑,體現這人類需求的不同層次。因此,以這些因素和指標為中心,就可以構建起貿易和環境系統的超循環結構,進而為研究這一系統,特別是以量化方式研究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
四、結論
作為生態經濟系統的一部分,貿易與環境系統以非線性作用這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進行超循環,這種超循環不是隨意的循環反應,而是強調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以及組成要素之間的功能耦合和循環催化的互動關系,并通過包含多個正反饋和負反饋的多重反饋結構的超循環組織得以實現向高級有序結構的演化。
參考文獻:
[1]錢學森: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lO~16
[2]歐陽志云 王如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可持續發展[M]//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叢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
[3]OdumEP孫儒泳等譯:生態學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劉文英 姜冬梅 陳云峰等:自組織理論與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J].生態環境,2O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