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各國的關稅壁壘的藩籬不斷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非關稅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日益加劇,特別是技術性貿易壁壘。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限制我國產品出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技術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對外貿易的負面影響,以及我國政府可采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 中國對外貿易 企業政府的對策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對外出口不斷增加,貿易自由化進程不斷加快,關稅不斷下降,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交易空前的活躍。但是,在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的貿易藩籬不斷被拆除的同時,發達國家逐漸開始使用一種更為隱蔽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出口,保護其國內市場和企業。當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影響和限制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重要因素,成為當代國際貿易中最重要、最強大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和運用,也顯得日益重要。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概念
中國商務部在《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03年》中,給技術性貿易壁壘下了如下定義:所謂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由,采取一些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性措施。
技術性貿易壁壘由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綠色技術壁壘和信息技術壁壘組成。有廣泛性、雙重性、隱蔽性、針對性、歧視性、可操作性等特征。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近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正越來越多地打著維護進出口經營秩序、保護國內消費者利益、保護生態環境等旗號,借助于一些新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對國內產業進行保護,這些措施具有隱蔽性強,涉及面廣,且缺乏多邊貿易規則的有效制約,破壞了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也取代了反傾銷,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第一大貿易壁壘。
1.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一些發達國家按時間表逐步拆除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繼而轉向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來對付我們。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優勢,通過國內立法或區域性技術標準,限制我國的產品進入。近年來,我國各產業遭受技術性壁壘的直接損失約為170億美元,有39%出口產品由于發達國家過于苛刻的技術要求而無法出口。其中農產品出口損失最為嚴重,其次為輕工產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等,而這些均為我國傳統強勢出口產品。
2.增加成品消耗,削弱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某些發達國家所設立的技術壁壘雖然不對產品的市場準入直接設限,但是企業為達到市場準入門檻,必須增加投入,包括設備更新、專利引進、人才培訓,這樣勢必抬高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削弱了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再者,我國的一些檢驗檢疫部門的檢驗設備不夠先進,為達到發達國家的檢驗標準,而不得不進口昂貴的檢驗設備。尤其突出的是,有些進口國或進口商不認可國內商檢部門的測試、評估的技術和標準,在出口貿易過程中,進口國或進口商往往會指定國外認證機構主證,而國外的認證機構的費用非常昂貴,直接增加了中國企業的出口成本。
3.引起貿易摩擦,影響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以高速增長的強大勢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一枝獨秀。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也引發“中國制造威脅論”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一些發達國家將其本國的失業和貿易逆差歸罪于我國。為了轉移矛盾、取悅國民,隱蔽性強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就自然成為這些發達國家限制我國產品進口的有利工具。例如:美國的一些企業推行所謂的“社會責任管理系統”認證,將人權標準與進口貿易結合起來,這樣做不但限制了我國的商品出口,而且影響到雙邊貿易關系。隨著世界經濟集團化、區域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我國將不可避免的與其他發達國家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而引發雙邊或多邊的貿易摩擦,影響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
三、我國政府可采取的應對策略
實踐證明,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中,作為“看不見的手”的政府干預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外貿出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可以通過政府的政策和干預來改變企業的行為,使我國企業在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時,不再顯得過于的被動,通過改變企業的貿易出口來促使國際貿易朝著有利于我國企業的方向發展。
1.研究和掌握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建立預警機制
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時,一方面,我國政府必須熟悉和掌握WTO/TBT協議,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另一方面,我國政府應及早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組織專門的人力、物力研究對外貿易技術貿易壁壘體系,針對我國主要的或大宗的出口商品,研究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有關技術法規體系、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狀況,及時收集、整理、跟蹤國外的技術貿易壁壘變化狀況,建立技術貿易壁壘數據庫,為國內的出口企業提供及時的信息、資料、和技術支持,及時向出口企業發布預警信息。從而使我國企業做到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及時適應國外技術標準變化所提出的新要求,降低因信息壁壘而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增加。
2.調整產業結構,降低消耗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今,全球經濟已從過去以傳統工業為基礎、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經濟,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變。而我國產業結構不平衡,給外國發達國家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口實。據中國海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依次是玉米、煤、原油、棉機織物、塑料制品、鞋、鋼材、錄放機、電視機等初級產品或工業產品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附加值高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仍然占次要地位。作為政府應大力推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堅持“科學興貿”戰略,推動我國企業的出口產品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
3.進行標準化建設,與國際接軌,減少貿易摩擦
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最關鍵的就是貿易標準和有關的標準法規的制定。我國出口的產品以紡織品、農副產品為主的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技術落后,很少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之國內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復雜多樣,使政府在建設和管理時,缺乏對企業的有效監督和宏觀統一的指導標準。還有,我國的技術法規與標準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也嚴重落后,在已經制定的技術法規和國家標準中,約有70%~80%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為了減少貿易摩擦和減輕技術性貿易壁壘給國內企業帶來的負擔,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并且與各國簽訂標準互認協議,以消除技術貿易壁壘。
4.合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保護我國民族工業
我國自加入WTO以來,為適應國際貿易管理的要求和需要,大幅度削減了關稅,取消了許多約束進口的非關稅措施。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為了保護我國產業發展和國家利益及生態環境,適度合理的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調控和管理市場的手段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我國的關稅大幅度降低,降低了市場準入的標準,如果不建立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會使國外的大量劣質產品、原材料大量涌入我國,嚴重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影響國內的產業生產;另一方面,在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強化的形勢下,我國還沒有對進口商品建立起完善的檢驗檢疫制度,客觀上造成我國出口到國際市場和國外產品進入我國市場的不對等市場準入格局,如此時放棄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就必然造成我國貿易利益的喪失。
總而言之,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技術性貿易壁壘,憑借其影響廣泛、操作簡單、且隱蔽性強等特點,被一些發達國家,用來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限制我國商品進入該國市場,以保護其國內市場,嚴重影響著我國的外貿出口。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給我國外貿帶來的影響,在嚴峻的國際貿易競爭中獲得生存,仍然是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我國的政府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將最終從根本上跨越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張錫嘏: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應對.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2]王玉清 趙承璧:國際技術貿易——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吳國新: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務.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