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權理論是由美國新制度經濟學派創立,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制度下產權界定和交易的理論體系。本文簡述產權的定義、功能界定和主要應用,以期更好地理解產權理論。
[關鍵詞] 產權 價格信號 制度安排
一、產權的定義
西方學者對產權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兩種: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使用的權利”。他是把產權作為一種規則來加以定義。而德姆塞茨認為“產權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或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此來修正人的行動以幫助形成交易時的合理預期”,這是從產權的功能角度來定義的。相對而言,德姆塞茨把產權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對物品的關系。
以上的定義實際說明在一定的規則下,界定產權會產生一定的預期與激勵,進而會有一定的行為。對于何種產權結構對財富增長有利,如果不否認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看守者,其他人也并不擁有比行為人更多的信息或比較優勢,則清晰界定的產權就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率。因為在不完全及不確定信息的世界里,只有權利清晰界定,市場才會形成,才會產生有指示器作用的價格信號,使分散于不同個體中的信息發生聚集, 進而更有效地進行分工和發揮比較優勢,帶來經濟效率。
二、產權的功能作用
產權的核心功能是產生價格信號進而指導人們發揮比較優勢,它構成了對社會經濟行為的激勵并決定誰是經濟系統的主角(利貝卡普,2001)。只有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個人成為經濟系統的主角,才會出現真正的市場價格,才會產生有效激勵, 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等核心經濟學概念才會存在,人們才會“正確選擇”,使用于生產性努力的激勵達到最大,總財富量才會上升。據阿爾欽的觀點,人類面臨一個稀缺的世界,有稀缺就會有競爭,凡是競爭就要有規則,這里的規則就是產權結構。不同的產權結構,就會有不同的競爭方式,進而帶來不同的經濟績效。只有在產權清晰界定的規則下,才會沒有租金消散。而在產權受到限制的情形下,人們或是在沒有付出對等財富的情形下得到財富(如尋租),或是降低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如過高稅賦),或是人們從事的活動會使經濟資源的價值降低(如公地悲劇),從社會角度講無疑就會發生租金消散。
張五常認為,完整意義上的產權包括三種權利: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對轉讓權的限制,明顯地破壞了市場機制,使價格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對使用權和收益權的限制會影響到轉讓權的收益,不能正確反映經濟物品的價值。產權中權利的重要性在于其是否影響到了這一經濟物品的市場價格。人們的行為本質是約束條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在產權受到限制情形下的最大化行為與產權清晰界定情形下相比,或多或少會帶來租金消散。因為人們的選擇依賴于產權規則,進而影響配置效率。借用奧爾森對經濟增長機制的比喻,可以說,如果把資源配置效率比喻成河水流量的話那么人的選擇就是源頭,而約束條件(產權規則)決定了注入這些源頭的雨水如何形成。因此,資源配置效率的活水源頭是約束條件,即產權結構。
三、西方產權理論的應用領域
西方產權理論的應用主要表現在:1.用于私有產權條件下,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外部效應問題。外在性的放大在于產權無法界定或界定不清,對無法界定的產權領域,最好有公共組織或國家來承擔組織經濟的任務,或直接提供產品和勞務。2.用于產權結構與企業經濟行為關系的分析,產權結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定義。從企業融資角度來看,股權與債權的不同達成比例,會導致企業出現不同的經濟行為,導致企業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3.用于企業組織管理體制的分析和比較。企業不同的組織體制是由生產技術和產權結構不同所決定的。4.用于企業的規模及其與市場的邊界關系的分析;用于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理論的分析;以及用于社會化分工與交易成本關系的分析。但其中最重要的應用集中在企業制度和對土地制度安排的分析兩個方面。
1.科斯對企業制度的分析認為,由于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產生了企業這種可以大大節約這些費用的制度。但是,企業制度的創新,又使生產與交易的權力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創新經濟理論的絕對排他的個人產權,只有在與其他的私產擁有者進行權利的組合交換后,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權對人們的激勵功能。但會有一個問題,即對合作生產的監察是有費用的,某些成員的偷懶所帶來的成本可能有一部分會強加給其他的人,因而降低合作組織的效率。但當有某人專門作為監督者來檢查隊員的投入績效時,監督者通過它所帶來的偷懶的減少來獲取它的殘余。享有殘余權利的人必須具有修改合約以及在不中止或改變其他投入合約的情況下,給與個別成員激勵的權利。因此,企業的權力結構是,由擁有私產的單個所有者所組成的合作生產和一個專門作為監察合作成員的行為的團體所構成,這個團體擁有獲取殘余的權利,并有權在獨立于其他合作成員的情況下,與其中某些合作成員進行再談判,他也可以將這些權利出售給其他團體和個人。阿爾欽和德姆賽茨由此得出結論:“作為集中的團體信息流的結果,企業在關于大量特有投入的生產特征上呈現了一個有效的市場特征,它使這些信息能更廉價的獲得,對資源的重組與新的使用可能比普通市場上的傳統的搜尋能更為有效的確定。”
2.張五常在《私有產權與分成租田》中對土地制度安排的分析指出,市場上所進行的交易都會在締約各方之間產生產權的全部或部分轉讓,這些轉讓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合約安排來進行。農業中有三種主要的合約形式,即定額租約、分成合約和工資合約。合約的選擇是由風險分散所帶來的收益與不同合約相關聯的交易費用的加權來決定的,這兩個因素在解釋不同地域為什么會選擇不同的合約類型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陳霜華:西方產權理論評析[J].經濟問題研究,2002(02)
[2]廖元和:產權制度的歷史考察與改革[J].經濟論壇,2004(04)
[3]蔣淑玲:產權、契約與經濟績效——論中國“三農問題”[J].湖湘論壇,2005(01)
[4]蘇小方:馬克思公有產權理論與中國產權制度改革[J].江漢論壇,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