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的“義利觀”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智慧,不能簡單地把孔子的“義利觀”歸結為“重義輕利,義利對立”。本文從七個方面分析了孔子“義利觀”中所蘊含的智慧,包括“認可私利是人之所欲”、“義以為上”、“重視民利”、“見利思義”、“義以生利”等等,這些智慧對于提升現代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理念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 孔子 義 利 義利觀 現代企業管理
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的經營目標、宗旨和方向歸根到底要由企業的價值觀來決定,企業的價值觀是現代企業的靈魂,是企業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IBM總裁托馬斯·沃森曾說:“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久生存下來,最重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于組織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這是一切經營政策和行為的前提。”他強調說“一個組織的基本哲學觀念對它的經營成果的影響,要遠比技術力量、經濟資源、組織結果、創新和選擇時機這類因素大得多。” 而企業價值觀的核心應該是如何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問題,企業是贏利組織,賺錢贏利是理所應當的,但從如何賺錢,即如何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問題,亦即如何處理社會功利和企業利益的關系上可以反映出企業經營者價值理念的不同。不同的價值理念決定和制約著企業的經營目的、經營準則和經營機制。對于如何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問題,我們古人有過豐富的概說,孔子的“義利觀”中就蘊含高超的智慧,探究這些思想,對于提升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將大有裨益。
一、孔子的“義利觀”思想
孔子的“義利觀”中包含著豐富而高超的智慧,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孔子的“義利觀”歸結為“義利對立、重義輕利”。仔細研究孔子對于“義”與“利”的看法,本文認為,孔子的“義利觀”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為私利是人之所欲。我們知道,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時候,人們都不可能完全排斥物質利益。孔子對此也是認可的。在《論語·里仁》中,孔子曾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在此,孔子認可“富”“貴”這些物質欲求是人人都想得到的,“貧”“賤”是人人都想避免的。又在《論語·述而》中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自己主動拿十捆干肉來見我,我沒有什么不教他的。“束脩”即十捆干肉,是孔子教學時收取的學費。可見,孔子并不是完全排斥私利的,他認可人們獲取私利的合理性。
2.合于“義”的私利,可以取;不合“義”的私利,不取。孔子曾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P177)“富而可求”的意思是說,合于道的富(即物質利益),我是愿意獲得的。他還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p20)”國家境遇好,個人依然貧窮,是個人的恥辱。這時,個人的貧窮完全是由于個人的不努力造成的,是可恥的,與環境無關。同時,對于不合“義”的私利,他是堅決反對的,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p180)于我如浮云。”合于道的貧賤,我也會覺得非常快樂。不正當的途徑獲得的富貴,就像浮游在天上的云彩一樣,我肯定是不要的。
3.義以為上。孔子把“義”看成是君子立身之本,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35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115)君子以利天下為義,小人則只追求利益。“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p375)“君子義以為質。”(p365)君子應把“義”作為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并把“義”作為評判人行為是非的標準。一旦私利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行事就會患得患失,甚至“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p410)害怕失掉,什么事也做得出來了。因此,言語、行為是否符合義,是君子與小人的試金石,君子應該“義”以為上。
4.重視與肯定民利,孔子是非常重視民利的,民利在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曾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p457)主張按人民的利益去做。又說:“所重:民、食、喪、祭。”只有重視人民的利益,才可獲得人民的尊重,才能治理好國家。對于只強調私利的行為孔子是堅決反對的,他說:“放于利而行,多怨。”(p110)只依據利益行事,會招致很多怨恨。
5.見利思義。孔子認為,要成為仁人君子,培養理想人格,就應該經常“見利思義”,“見得思義”。《論語·憲問》中有:“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里的成人是完全的人的意義,意即孔子所說具有完美人格的仁人君子。在這里,孔子認為,具有完美人格的仁人君子應該看到利益時,首先應考慮到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道義,長久處于貧困狀態中也不要忘記人生的承諾,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談到了日常修養和理想境界之間的關系。
6.舍利取義。在現實生活中,義與利并不總是和諧統一的,兩者經常發生矛盾,當兩者發生矛盾時,孔子主張舍利取義。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359)意思是仁人君子不會茍全性命而損害仁,寧肯犧牲性命而達成仁。孔子的這種思想被后世儒家所承繼,如孟子講“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p161)“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p160)“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230)可見,在義與利相斥的道路上,孟子走得更遠,更強調君子應該深明大義,舍利取義,舍生取義。
7.義以生利。《左傳》中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衛侯使孫良夫、石稷、寧相、向禽將侵齊,與齊師遇……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子所司業。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之,則國家以之,弗可止也已。’”(p6)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孔子在聽到衛國國君允許平民仲叔于奚用貴族的禮節朝拜國君的消息之后,所說的關于義、利之間的對話。在孔子的儒家學說中,“禮”是作為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是任何人不能僭越的,“禮”的外在表現是“器”和“名”,包括等級的禮器、禮節、稱號等等。等級身份與“器”“名”相符合,并且有著相應的威嚴和權勢,這就算表現出了“信”。嚴格地遵照這一整套準則行事,這就算是“義”。有了“義”,就會生出“利”,即物質財富。在這里孔子清楚地闡述了“義”、“利”的含義,而且,清楚地闡述了儒家“義主利從,義以生利”的觀點。
綜上,我們從以上七個方面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孔子“義利觀”的基本特征,即“以義統利,義利統一”。孔子對“義”與“利”問題的看法,充分地展示了這位思想巨匠的智慧。首先,從義和利的對立當中,看到了它們相互統一的一面。通過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孔子肯定人的私欲的合理性,對于合于公義的利,不違背道德的利,予以積極地肯定,認為在合理的私利、公利及與精神道德一致的利,這三個層面上義與利不相矛盾。其次,看到了當時人們失信悖德的原因在于“放于利而行,多怨。”(p110)孔子認為,正是人們的言利不及義、見利忘義的行為造成了社會的多怨。再次,找到了治理社會的良方,即“見利思義,以義統利,義以生利”。在得到利時要想到義,特別是在義與利相斥時要舍利取義,使人們的行為都合乎道義,而只有這樣做才可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由此可見,只簡單地把孔子的“義利觀”歸結為“重義輕利,義利對立”是不全面的,不能準確地把握孔子“義利觀”的本質特征,不能涵蓋其基本內容,更不能揭示其中的智慧。
二、孔子“義利觀”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孔子的這種“以義統利,義利統一”經營價值理念運用于現代企業管理中,作為企業經營的核心原則,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與借鑒作用。
現代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其經營行為帶有明顯的創利的目的,這是無可非議的。企業如果沒有利潤,就無法維持生存和擴大再生產,經營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怎樣賺錢,賺什么錢,必須要有個規范作為基礎和前提,這個規范就是社會的利益、群眾的利益,還有自然的利益。人都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愿望,但并不能因此就去損害他人的生命和利益,這是道德和法制所不容的。因此,當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群眾利益、國家民族利益發生矛盾時,前者必須要服從后者。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道理也是一樣的,企業必須本著“義以為上,以義統利”的觀念處理好與社會、他人、國家甚至還有與自然的關系。
1.企業必須首先處理好企業盈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企業盈利必須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社會發展作貢獻,不能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因為社會是企業的利益之源和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社會環境如何,與企業能否健康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企業和社會的關系就如同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一樣,求義則兩利,求利棄義則兩敗。從根本上說,一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不在于是否擁有雄厚的資金,也不在于能否獲得一時的高額利潤,而在于擁有一個富有、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因此,有責任感的企業,尤其是東方國家的企業在自己取得成功時都不忘回報國家和社會,許多企業家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14),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表現出了“以義當先,以義為上”的高尚情懷。
世界船王、香港著名企業家包玉剛先生就是一個關心國家和人民,熱心各項公益事業之人。他曾對香港記者說:“多為中國做點事情吧!你看看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而你看看日本,你就知道了。”正是懷有這樣拳拳報國之心,改革開放以來,包玉剛先生為國家和人民做了一樁又一樁的好事。他曾捐資2000萬美元建立了綜合性的寧波大學;他還捐資1000萬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學建造了“兆龍圖書館”;他還籌資1000萬港元(其中650萬為包玉剛先生個人捐贈)在他當年就讀過的中興村小學舊址,建造了一所現代化的中學等等。據有關資料統計,不包括信托投資、合資項目,包玉剛先生在國內的捐款總額即達6億港元。
還有,著名民營企業家,三株公司的創始人吳炳新先生為公司制訂的宗旨是:來源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取之于社會,回報于社會。他認為企業的屬性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屬性,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二是社會屬性,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出力。
幾年來,吳炳新及其三株公司積極納稅,納稅金額三年里翻了近40倍。此外,三株公司還積極熱心公益事業,為社會各方面捐款達1萬元。
2.表現在企業該如何處理好與商業伙伴的關系上。企業處在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相互間的理解支持和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企業不遵循市場競爭的規則,受利益的驅使,采取不正當不道德的手段進行經營,以損害其他廠家和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來賺取不正當的利益,必然使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商業中的欺詐行為盛行,許多從事正當經營的企業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采取不正當的手段經營,在這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中,企業人人自危,自身合法的利益得不到保護,最終導致市場秩序的紊亂,行業風氣敗壞,同時也助長了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另外,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造成了社會生產總體質量下降,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消費者。企業與企業之間關系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雙方互惠互利,堅持企業道德自律和行為自律,進行合作基礎上的良性競爭,才可實現雙贏或多贏局面。
許多優秀的企業均能自覺地實行道德自律和行為自律。杭州萬向集團的總經理魯冠球始終堅持這樣的信念:辦企業不能唯利是圖,更不能見利忘義,只有遵守市場經濟的信義原則,企業才能獲大利,獲長利。三株及公司總裁吳炳新的信條是:“不該自己賺的錢就不賺。”
合肥榮事達集團是一個生產洗衣機的大型企業,曾連續幾年奪得全國洗衣機行業產銷量第一。該集團在自身的發展中,目睹了行業中的不規范競爭使一些企業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為了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和兄弟行業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他們頒布了我國第一部企業自律宣言。宣言提出“相互尊重,互相平等,互利互惠,共同發展,誠信至上,文明經營,以義生利,以德興企”的呼吁,受到同行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好評。
3.還表現在管理者須處理好企業盈利和顧客利益的關系上。企業盈利是以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和擁有一定規模的消費群為基礎的。離開了顧客,企業的經濟利益就無從談起,而只有企業以誠信為本,以“義”當先,不欺騙消費者,真正做到一切為消費者著想,以消費者需求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出發點,企業的產品、價格、質量、外觀以至于售后服務才會為消費所認可,所信任,企業才能真正獲利。
松下公司總裁松下幸之助名言有:“服務第一,銷售第二,銷售就是服務,是經營者必須有的體會,而服務是以質為重的,并不以量取勝。”松下的話充分說明,企業生產經營的首要目的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消費者。從儒家角度看,就是“義”第一位、“利”第二位的“以義統利”思想的體現。
4.還體現在企業盈利與保護自然的關系上。今天,由于工業化的加速和人口劇增,全人類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在20世紀最后20年,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成功實施,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預也空前加劇,對我國原本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地破壞,環境污染的數據觸目驚心。生態問題被稱為未來民族生存最大的危機。我國生態惡化,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水資源的污染,我國人均水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但即使這樣,稀缺的資源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水利部對全國700余條河流的水資源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有46.5%的河流長期受到污染,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是工業廢水污染,而這與我國企業生態環保意識差,缺乏生態倫理觀念有很大關系。我國有些工業企業為了片面追求利潤,降低成本,在投資興建時舍棄治污設備的投資項目,采取以鄰為壑的辦法把污染轉嫁出去,使國家和社會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就是使得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例如,一個每年可獲利10多萬元的小型造紙廠,如果不采取環保措施,它的廢水可以污染一條河流,損毀著周邊的環境和人們的健康。
在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環保意識方面,我們應該像一些做得好的外國企業學習,例如,奔馳公司。90年代以來,奔馳公司把加強人身安全和減少環境污染作為提高汽車質量的兩大主攻方向,花巨資進行研究,不斷做出改進。早在80年代初,奔馳汽車公司即開始批量生產使用無鉛汽油的汽車。以后,公司又致力于研制廢氣過濾裝置,成功后進一步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92年公司投資15億馬克研究用水溶劑代替化學溶劑,最終獲得成功。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公司為了減少污染還建立了系統的廢舊汽車回收網,開展拆車業務,分別處理其中的金屬、塑料及油類等。
奔馳汽車在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方面的種種舉措,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但社會卻因污染減少,環境得到保護大大減少了間接支出的成本。這種以“義”當先的經營價值理念值得中國企業的學習和借鑒。
總之,企業經營者必須具備長遠的眼光和高尚的品德,要看到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更要認識到企業不僅僅一種經濟組織,同時還是一種社會組織,企業經營的目的不僅為了獲得利潤,同時還擔負著為社會創造財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責任。因此,企業經營管理者必須樹立高尚的經營理念并把它落實到具體的經營行為中去,要本著對社會、人民負責的態度,自覺遵守市場規范和國家法律,并以合乎道義的經營行為促進一個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與穩定的、道德的社會環境的形成,這樣,才算真正把儒家的義利觀落實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述而[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2]李澤厚:論語今讀·泰伯[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3]李澤厚:論語今讀·衛靈公[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4]李澤厚:論語今讀·里仁[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5]李澤厚:論語今讀·陽貨[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6]李澤厚:論語今讀·堯曰[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7]孟 子:離婁下[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8]孟 子:告子上[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9]趙 靖: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名著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0]孟子·梁惠王上[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