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了我國企業評價體系的發展及傳統企業評價的局限性,通過研究分析現代企業戰略、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變革,總結出目前企業多向評價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 企業評價 評價主體 創新趨勢
一、引言
目前,我國的企業組織形式和戰略目標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動搖了傳統的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傳統的企業評價模式越來越不能夠適應新經濟時代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我國企業評價體系的發展演進,對企業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不同內容的評價,使企業評價指標體系日臻完善,朝著多向性的方向發展,滿足了不同利益主體的要求,對提升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針對目前這種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層出不窮的現狀,我們需要在傳統企業評價的基礎上,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對現有的企業多向評價體系進行有機整合,建立一個完整的企業多向評價體系模型庫,方便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選擇性的評價。
二、我國傳統企業評價的局限性
財務指標曾經長期占據企業評價指標的主動地位。在穩定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的環境下,這種評價體系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先進制造系統的引入,供應鏈的發展,使企業的成本結構發生了改變,財務指標在評價企業及外部市場、改進企業各方面逐漸顯現出種種不足,主要表現在:
1.內部導向,關注面窄。傳統的企業評價體系關心的是以財務指標所表現的內部流程的信,這些指標忽視了外部環境的影響,不能反映出外部商業環境及其對市場、顧客及競爭者方面不斷改變的要求。
2.忽視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的作用。在信息時代,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的管理水平。財務評價體系能夠充分反映有形資產的價值,但是,在計量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價值方面卻顯得捉襟見肘。
3.不能揭示改善企業業績的動因。財務評價體系所用的評價指標,屬于財務指標,反映的是經營活動的綜合結果,而不能揭示產生結果的根本原因及過程,只能計量企業是否成功,而無法指導企業如何成功。
4.只針對企業本身的評價,忽視了對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中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的評價,無法滿足供應鏈中不同利益主體的不同要求。
5.企業評價是企業計劃與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但目前研究多為靜態的,并忽視了企業評價體系本身的演化。
總體來看,傳統的企業評價體系具有很多局限性,使得在今日競爭激烈的市場內它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因此新的企業評價體系應向管理者、主管和工作人員提供用于日常決策的及時的信息。它們應該是靈活的、側重于非財務的,并能根據需要不斷變化。
三、我國企業評價的創新趨勢
現代企業戰略、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變革,有力地推動了企業評價系統的變革,使之呈現出如下的發展趨勢:
1.企業評價的重心轉到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服務。企業日益重視將評價系統與企業戰略目標緊密聯系,也就是將企業戰略作為評價的起點。
2.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有機結合以體現企業的長期發展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企業評價除了要關注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及生產率的提高外,還應充分關注客戶滿意程度、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員工滿意程度等非財務因素。
3.注重反映利益相關者的要求。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興起,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及內涵被大大擴展。廣義的利益相關者指能夠影響企業或受企業決策和行為影響的個人與團體,如員工、股東、同行業競爭者、顧客、供應商、政府部門、環境保護主義者等等。新的戰略性企業評價在注意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過程的同時,開始將視野投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4.注重對知識、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評價。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的核心利潤源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它從以實物型資產為主,演變為以實物型資產和金融/財務型資產為主,進而演變為以金融/財務型資產和無形資產為主。這些無形資產實質上就是企業內部知識的積累以及智力資本的體現。一些企業在制定企業評價體系時,已經開始考慮以上因素。如王錫群等對企業人才競爭力水平進行的評價,倪宏寧等對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的評價。
5.注重對整體流程的關注。傳統的企業評價側重于單一企業或單個職能部門的評價,在新的市場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重點已逐漸轉變成各自供應鏈體系的效能之爭。
6.結果評價與實時動態過程評價相結合。隨著企業的組織結構呈扁平化、網絡化、虛擬化等發展趨勢,具有溝通機制功能的管理控制系統也必然逐步由縱向控制和后饋控制發展為橫向控制和前饋控制。與此同時,作為管理控制系統中信息反饋機制的企業評價系統也必將由主要提供事后的財務信息向全面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財務與非財務的信息的方向發展。
四、企業評價新指標體系的產生及內涵分析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發展階段。企業的資產重組、并購頻繁發生,一大批控股公司、集團公司逐漸成長起來。這些控股公司、集團公司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隨之也給企業進行管理帶來一個新課題,如怎樣管理有著諸多行業的投資企業,如何判斷這些企業生產經營的優劣,如何監控它們的投資回報等。不同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評價目的、不同的評價立場和角度,其關心的評價內容和側重點也不相同。
1.從供應鏈的角度看
供應鏈作為一種虛擬企業組織,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的特點。供應鏈系統的功能取決于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王勇從對信息、時間、質量成本、柔性、品牌5個一級指標的評價構建了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考慮到供應商的選擇問題時,應該從更加宏觀一點的角度考慮供應商能否在準確的時間將準確數量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和質量送達正確的地點。金朝光等人從對資源狀況、財務狀況、管理水平、其他因素4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建立了船舶企業供應商的選擇評價體系。
2.從企業的可重構性角度看
可重構制造系統是一種新的復雜的系統,當外部市場或生產任務發生變化時,可重構制造系統會經常隨之重構,從而形成多種不同的系統構形,這些都需要一種新的評價決策體系。因此,對可重構制造系統的構造決策、規劃設計及運行階段做一個綜合的評價,為系統的設計或重構提供一個最優化的決策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樓少敏從對柔性、生產節奏、經濟性和可靠性4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建立了可重構制造系統的評判指標體系。苑明海、李東波等人從對經濟性、生產性、可重構性能、可靠性、環境性以及風險性6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構建了可重構制造系統的評價體系。
3.從投資者角度看
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在其投資期限內獲得資本最大程度的增值,因此投資者最關心的是企業的獲利能力和現實回報能力。這樣,所有者權益收益率和投資回報率就成了投資者首要考慮的指標;其次,投資者還關心企業今后的獲利能力和潛在的回報能力。企業今后的獲利能力和潛在的回報能力大小和它的市場競爭能力強弱有密切關系,因此,銷售(營業)收入、銷售收入增長率和資產周轉速度也是從投資者角度考慮需要選取的指標。目前劉德學、樊治平等從對業績與經驗、管理能力、人力資源與資產狀況4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構建了風險投資公司經營能力的模糊評價體系。趙喜倉從對RD風險評價、技術風險評價、生產風險評價、市場風險評價、管理風險評價和環境風險評價6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構建了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4.從企業經營者角度看
經營者的利益直接同其經營管理效率掛鉤,為提高效率,他們偏向于進行內部管理績效評價。因此,從企業經營者角度考慮,可以選取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增長率和凈資產增長率進入評價指標體系。馮良輝從我國企業內部績效考評機制的現狀出發,結合其應有的考評原則,對財務指標、客戶指標、質量指標、創新指標、學習與成長指標5個一級指標進行評價,建立了我國企業內部的績效考評機制研究。
5.從顧客的角度看
客戶滿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CS)是目前許多國家積極研究和使用的一種新型宏觀經濟指標和質量評價指標,是測量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的經驗模型。理解顧客滿意的概念,首先要明確顧客的內涵,顧客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內部員工,一是外部顧客。因此,采用兩類指標共同構成一個顧客滿意度指標體系,分別是內部指標及外部指標。鄭小勇提出了企業顧客滿意度的指標設計及評價方法研究,分別構建了顧客滿意度的內部指標體系和外部指標體系。李林梅從對顧客期望、顧客對產品質量的感知、顧客對服務質量的感知、顧客對價值的感知、顧客滿意度、顧客抱怨、顧客爭執7個一級指標的評價,構建了中國企業顧客滿意度評價體系。
五、結束語
總之,只有根據企業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結合傳統的企業評價,構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向評價體系,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評價需求才是當務之急。
結合目前企業評價體系的內涵和特點,根據總結的不同行業的特點及評價內容的不同,結合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從不同利益主體的角度出發,對企業從多視角在同行業、同規模和同領域內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完成企業多向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及評價指標的選取。通過對企業多向評價體系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我們可以依據層次分析的原理,根據評價的內容與性質,將企業評價的總目標分解成按支配關系分組而形成有序遞階層次結構中的不同因素,利用數量經濟、微觀經濟、管理經濟以及統計學方法,結合模糊綜合評價(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對企業評價的各個指標進行量化評價。
參考文獻:
[1]李 垣: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演進——過程、動因與發展趨勢[J].預測,2003(3)
[2]Ghalayini A M, Noble J S. The changing basi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6,16:63~80
[3]王錫群:企業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當代經濟,2007(11):50~51
[4]倪宏寧: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價值工程,2007(04):100~103
[5]王 勇:供應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2(19):38~40
[6]金朝光 紀卓尚 林 焰:船舶企業選擇供應商的策略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3(10):886~890
[7]樓少敏:模糊綜合評判在可重構制造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2(04):30~35
[8]苑明海 李東波:可重構制造系統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7(17):2050~2055
[9]劉德學 樊治平 王欣榮:風險投資公司經營能力的模糊評價方法.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11):70~75
[10]趙喜倉:風險投資項目投資風險綜合評價研究[J].統計研究,2001(12):36~39
[11]馮良輝 周祖學:我國企業內部的績效考評機制研究[J].財經界,2008(02):39~41
[12]鄭小勇:企業顧客滿意度的指標設計及評價方法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4(03):85~88
[13]李林梅:中國企業顧客滿意度指標體系的構建[J].商場現代化,2006(2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