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資源互動整合機制作為公共危機治理中一項核心機制,直接關系到公共危機治理的效果。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在公共危機治理的機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資源互動整合方面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觀念、信息,以及監督等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關鍵詞] 公共危機 治理 資源互動整合
所謂公共危機治理就是指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和公民個人等多元主體,運用現代的信息和網絡技術,為了更高效、科學地應對公共危機而形成的一個資源互補、權力分享、風險共擔、彼此依賴的動態自組織網絡系統。該模式的核心是通過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及公民個人之間的互動,使各主體所擁有的資源得以整合,以最終有效的預防或減緩公共危機所造成的危害。而要將分散于社會中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必須建立科學完備的資源互動整合體制。
一、公共危機治理中資源互動整合機制的內涵
筆者這里將公共危機治理中的資源互動整合的內涵界定為危機治理主體(政府、非政府組織、公司及公民個人),為了達到避免或減緩公共危機造成危害的目的,在危機治理的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就其各自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傳遞、共享及整合的過程,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政府在公共危機治理的資源互動整合機制中處于核心地位。政府作為凌駕于一切社會組織之上的社會公權力組織,掌握著社會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在公共危機發生的時候,其所具有的權威及影響力都是其他治理主體所不能匹敵的。
其次,公共危機治理的資源互動整合機制時效性的要求較為嚴格。這要求資源互動整合機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分散于各個治理主體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效的調配與整合,應對公共危機所可能引起的各種災害。
二、當前我國公共危機治理中資源互動整合機制存在的問題
1.治理主體在調配整合資源過程中互動意識不強。一是政府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對社會力量的動員不夠積極。一方面,一些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時,不重視社會力量的作用,認為社會團體等組織加入到公共危機中指揮添亂,而過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常常造成人手緊張,資源匱乏的局面。二是公共危機治理中的其他主體缺乏必要的主動性。表現為組織及企業不能主動與政府聯系,不能及時了解公共危機中有關資源調配的最新信息,這導致其所捐助的資源并非公共危機治理所需要的,而造成資源的積壓,也往往造成一些資源不能發揮其應具有的效益,而致使資源浪費。
2.資源互動整合過程中信息溝通支持嚴重滯后。首先,公共危機治理中所必需的重要資源的信息庫建設滯后。在危機發生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建立此類資源的信息庫,這往往會使共公共危機治理錯過的最佳的時機。其次,信息溝通渠道單一。
3.在資源互動整合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一是在資源的調配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由于對資源質量監督的不到位會使大量劣質的不合格資源流入公共危機治理過程,延誤了危機治理工作正常的進程,更有可能進一步危害災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是在資源的使用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控,一些行政機關將從社會調配來用于危機治理的資源挪作他用。我國目前對這方面的監督往往是依靠審計,但這是一種事后監督的模式,因此無法改變因資源使用過程中的腐敗而對危機治理工作所帶來的損失。
三、構建公共危機治理中資源互動整合機制的路徑選擇
1.引導公共危機治理主體價值觀由管理向治理轉變
(1)政府應該克服認為其他危機治理主體在公共危機治理中是麻煩制造者的偏見。政府作為公共危機治理的核心應該充分認識到,在當今社會、公共危機的復雜性、破壞性和波及范圍都是過去所不可比擬的,在這樣的形勢下,政府應與各種社會力量展開互動,充分調配各種社會資源,這樣才能夠整合全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共同應對公共危機所造成的各種災害,增強公眾戰勝危機的信心,保證政府的各項政策有效、順利的執行。
(2)對于非政府組織、企業等社會組織應破除傳統從屬于政府的觀念,積極參與到公共危機的治理中去,承擔起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非政府組織需要積極地探尋與政府協作新途徑,填充政府傳統管理中及權力回撤后出現的真空,主動回應公共領域出現的新的治理結構模式,其中也包括積極主動的在公共危機治理的資源互動整合中通過與政府建立協作溝通渠道,了解公共危機中的資源需求情況。
2.提高資源互動整合過程中信息化水平
(1)構建公共危機中重要資源的信息庫。通過構建公共危機中重要資源的信息庫,將能夠提高危機中資源互動的整合水平。借助于資源信息庫,可以準確地了解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所必需的重要資源的數量及分布情況,在危機發生的時候,能夠迅速調動這些分布在社會中的資源,將其整合為一體,及時消除危機所可能導致的災害。
(2)建立有關資源信息的綠色通道。要在政府部門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建立一條溝通的綠色渠道。這樣,在遇到重大危機而需要調配整合資源時,政府與其他社會組織可以通過這條特別的綠色通達進行資源互動,這樣減少了不必要的繁瑣程序,降低了成本。
3.加強資源互動整合過程中的監督力度
(1)加強對所調配資源質量的監督。在資源調配過程中通過從相關的專業科研機構中選調專業人員,組成臨時性的質量檢測機構,對調配的資源進行嚴格把關,確保用于公共危機治理的各項資源符合要求。
(2)加強對資源使用過程的監控。一是打造資源互動整合過程中的陽光工程,防止出現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社會、企業三方共同組成專門的監督機構,實現專門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政府監督與社會監督相銜接,以達到對資源的調配、使用過程實施全面的適時監控。
參考文獻:
[1]劉 霞 向良云:公共危機治理:一種不同的概念框架[J].新視野,2007,(5)
[2]安蓉泉:論地方政府與社會非營利組織的互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