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肯德基或者麥當勞等快餐店里,排隊現象很普遍。從經濟學角度,顧客需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來選擇最優的隊伍,使自己的從中獲得的預期效益(如成功地購買到食物)超過因此產生的成本(如等待時間和購買的花費)。但是,顧客認為最優的選擇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礎上決策的,選擇的結果不一定是最優的。筆者從經濟學角度,來解釋消費者各種理性行為和快餐店里出現的各種現象。
[關鍵詞] 理性行為 成本—效益分析 不完全信息 最優決策
當你要去肯德基或者麥當勞,走進餐廳內時,在眾多的窗口的排隊隊伍里面,你會選擇哪一支?當你在排隊等待的時候,又新開了一個窗口,你會怎么做?你是否走進一家快餐店,發現長長的隊伍,然后就離開了呢?你是否遇見過排在你前面的顧客點的菜單需要花了很長的時間去等待?
經濟學觀點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的排隊出現的問題和情況非常的有用。總的來說,在面臨一系列選擇時,顧客一般都會比較自己的從中獲得的效益和因此產生的成本,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大多數的顧客在做出選擇時,都預期自己從中獲得的效益高于或等于成本,當時的決策是最優。
一、理論基礎和前提假設
1.理論基礎
在肯德基或者麥當勞等快餐店里,消費者的行為是理性的。消費者都是從自己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做出決策。
2.前提假設
(1)消費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消費者事先不了解其他消費者的情況和其他快餐店情況。
(2)顧客之間不存在共謀。消費者之間不會商量來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如在快餐店里遇見熟人,顧客可以插隊。
二、現象分析
1.“不如意”的最優選擇
在現實經濟中,顧客是在沒有完全信息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決策和選擇的。舉例說明,顧客不會事先對每隊隊伍里的人進行調查,他們購買哪些食物,從而能判定那支隊伍的等待的時間最少。但是,問題出來了。第一,其他顧客會覺得這是個人事務甚至是一項隱私,不會將在自己的所點的食物透漏。所以,這些信息不是現成的。第二,假定你能獲得這些信息,但是獲得這些信息的所花費的時間遠遠的大于排隊等待的時間,進而使獲得這些信息的成本提高,而使你從中得到的效益超過了成本,所以沒有顧客愿意這樣做。這樣顧客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便會產生信息不對稱,從而決策者認為最好的選擇不一定其結果如其所料。舉例說明,假定你能運氣好的選到了當時相對較短的隊伍,但是可能在你前面的顧客的點單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者工作人員操作不熟練,而因此你花費的時間就大。
不完全信息還可以解釋,顧客來到銀行發現長長的隊伍,然后就離開,如果他們事先知道是這種情況他們就不會來銀行。這些顧客他們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礎上做出的自己覺得最優的決策。他們不了解有可能在這些長長的隊伍中的等待只需幾分鐘,或者在他們冗長的等待中,快餐店新增了一個窗口。但是他們在決定離開的時候,認為他們的效益是超過成本的,是認為最優的。
2.新增窗口時的決策
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里,你還會遇見這樣的情況,快餐店會新開一個窗口,來緩解顧客的高峰期。這時,你又面臨一次“成本—效益分析”,來做出最優決策。當快餐店新開一個窗口,而假定這個窗口開放沒有任何顧客預先知道,你會選擇從原先的隊伍中離開到新的窗口前去嗎?很顯然,愿意做這種轉變的顧客,他們所預期從中得到的效益高于新增成本(因轉移所多花費的)。在決策中,顧客們還要決定怎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來搶在別的顧客的前面(因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會從自己的最大的效益來做出同樣的轉移),從而能排在新增窗口的最前面,此時,那些還在猶豫自己是否轉移的顧客是損失者。
3.“均衡”的隊伍長度
最終,所有的隊伍的長度通常在一定時間內的是大致相等的。假定某支隊伍的長度暫時的短于其他隊伍,那么顧客會因此而轉移到短的隊伍中去,此刻他們預期效益是高于成本的,由此,隊伍的長度會進行調整,最終,它們的長度是大致相等的,即各隊伍的長度在某個時間內達到的“均衡”。但是,因為各個隊伍的顧客辦理的業務不同及工作人員的效率的差異,往往又會導致“均衡”的破壞,導致隊伍長度的差異,但是顧客會根據這種差別做出轉移,從而又會出現一個短暫的“均衡”,如此反復。
即使顧客選出了自己認為最優的隊伍,接下來還有購買何種食物的選擇,此時,顧客還要再一次的比較效益(從消費食物中得到的效用)和成本(時間上和金錢上的花費),從而做出自己最優的購買組合,來獲得最大的效用。
在面臨一系列選擇時,消費者一般都會比較自己的從中獲得的效益和因此產生的成本,來做出自己的決策。顧客一般做出某項選擇時,他們的預期效益會高于成本,即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出自己效用最大最優的選擇。但是決策的結果不一定存在最優性。
在銀行排隊出現的問題和情況中,顧客的理性行為——“成本—效益分析”,對于其他的經濟行為同樣適用,具有普遍的解釋力,可以解釋很多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和人們的行為。讀者可以根據上述的分析來關注分析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