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版畫財神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反映了傳統社會民眾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信仰。版畫財神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版畫中蘊涵著中國社會的民間信仰。版畫作為民間信仰的文化價值體系一脈相傳沒有中斷,呈現出與官方正統文化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真實記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層狀態,對于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貌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版畫 財神 習俗
世俗信仰是版畫文化的重要現象,就好比中國古代印刷術與版畫工藝一樣,版畫藝術是雕版印刷的一個重要方面,曾以多種形式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目前的云南版畫、藏版畫、敦煌版畫研究別開生面,版畫作為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保護也在引起重視。本文僅就普遍的民間財神信仰,探討版畫要素的民間性,以期對版畫工藝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在現在商業經濟沖擊版畫傳統精神的當下,本文主要探討版畫精神的民間財神信仰現象。自雕版印書盛行以后,這種有書有圖的風氣不但被繼承了下來,而且大大地向前發展了,這就是中國古書中的插圖版畫。考察這些文化的民俗化,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唐代以前:皇家天下一身的財神信仰
版畫藝術包括書籍的插圖,年畫及其他節令風俗畫。“廢像遺經,悉令雕撰”的佛教版畫、歷本和韻書(以注讀音為主要目的字典)的刻印。雕版印刷的“陰陽雜說、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的迷信書和“字書小學”等字典之類,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刻的《金剛經》卷子是中國版畫史上現存的第一件作品,線紋流利,細致,經文字體筆劃也極精美規整,表現出雕刻技術已非常成熟。敦煌還發現有捺印的千體佛像殘幅,是墨印的成排的小佛像,再用筆加彩。五代時期的單幅的《毗沙門天王圖》和《救苦觀世音菩薩圖》(圖366)制于晉開運四年(公元九四七年),是敦煌的統治者曹元忠為了祈福而大量印制的。這一些作品和敦煌發現其他印本佛像,以及杭州雷峰塔倒坍后發現塞在磚心中的寶篋印陀羅尼經(吳越王錢在公元九七五年造)同為版畫史上罕見的早期的作品。
毗沙門天(天名)又云多聞天。在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單獨出現的場合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常以梵名音譯稱之為“毗沙門天”。相傳,毗沙門天經常維護如來道場,由此而得時時聽聞如來說法,故名多聞天王。據說他與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說兄妹)。在印度,他又是主司施福護財的善神,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眾。敦煌壁畫中的毗沙門畫像,在他渡海之際,常常散下金銀財寶。在四天王的配置關系中,他被安排率領夜叉、羅剎將等,守護北方郁單越洲。毗沙門天的形象,多為身穿甲胄的武將,面現忿怒畏怖之相。一手托寶塔,一手持稍拄地;或一手持戟,一手托腰。身青黑色,足踩二夜叉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因受民間神話影響,所塑多聞天王大多為頭戴毗盧寶冠,一手持傘,以表福德之意。或坐或站,腳下踩有夜叉鬼。此外,另有一種叫兜跋毗沙門天的像,身著西域式甲胄,一手捧寶塔,一手持三叉戟,以堅牢地神支其兩足。腳下蹲有二邪鬼。據說兜跋本為西域國名,后來人們以兜跋訛為刀八,又進一步誤解為刀八之意,于是塑造了各種八刀毗沙門像。兜跋毗沙門像在唐時傳到日本,后被作為能鎮護國土、拒退怨敵的神將而得尊奉。
自秦漢時神荼、郁壘、白虎、金雞成為鎮守門戶,懲治惡鬼的護佑神祗之后,經歷代演變,古老的神眾已被新的神眾所替代,它所表現的鎮宅神大多是唐朝名將秦瓊、尉遲恭以及鐘馗等。傳說唐太宗病中受鬼魅縈擾,夢見秦瓊、敬德二人武裝守護,鬼魅全無,太宗大喜,遂命畫師繪之二人形象懸掛宮門永保安樂,后世沿襲,流于民間成為新的守護神。除了人中英豪可懾鬼魅外,鬼魅中的強者善者亦是人們心中驅邪護佑的偶像,鐘馗便是這樣由鬼成神的。此外獸中之王,鳥中之雄,如虎、獅、雞等都成為滿足人們心理驅邪意識的崇拜物。
從木版年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門神的敬德、叔寶造型魁壯、飽滿富有內在的力度,色彩華艷明快,對比強烈,刻線流暢生動,加上鎧甲、靠旗、頭飾、寶刀,整個構圖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人物神態豪放而和藹,體現了人們對這二位神祗的崇敬與信賴,也使年節增添了祥和的氣氛。而鐘馗之像在造型上雖有神之威武、獰厲,卻缺少人間情致,從整體氣氛上與人的情感形成一定距離,構圖也采取動態的倒三角形式,形成動蕩之感。從環境對比上則以比例極小的蝙蝠代表變異的鬼魅妖孽,以顯示鐘馗的威力之大。這種樸實直率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技巧,與大眾純樸的審美思想相吻合,滿足了人民大眾在心理上和視覺上的審美需要。此外在對雄雞、猛虎的塑造上也都極力夸張其壯美威武的氣勢,形成一種威懾力。
二、宋太以后:財神降祥納福世俗化
財神是民間供奉的第二大神,這位面帶笑容,富態可親的形象,手執如意和批財大印,一到年底年初就笑咪咪地被虔誠的人們請進千家萬戶,滿足了人們對富裕生活向往的需求。藉人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天地神、馬王神、土地神、水草神、廁神、福祿壽三星、山神、水神、喜神等等各就各位,各司其職,接受著人們虔誠的供奉。這些神眾個個造型飽滿富貴。設色優雅熱烈,充滿了人情味。
民間信仰的諸多財神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要屬趙公明一趙元帥了,說他是中國民間祀奉的第一財神一點也不為過。《歷史神仙通鑒》描述的更為生動。一日,有一神人虬髯鐵面,皂幞金鞭,跨黑虎,至前曰:“趙公明愿永護真人丹扁。”道陵命其鎮守玄壇。后來民間版畫,剪紙中執鞭的黑虎玄壇的形象均是據此繪制的。
趙公名的職責,除了為天師鎮守玄壇,還有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翦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才,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于是,民間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趙公明從一個危害人間的瘟鬼徹底轉變為一個造福于社會的浮神,財神。在《封神演義》中,趙公明手下有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名司財小神,由此推論: 既然他手下的小神都掌管財富,那他本人也就必定是大財神了。《搜神廣記》等說的更明白:“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現在的《搜神廣記》為元代刻版,據此,關于趙公明司財的傳說起碼在元代就已經流傳了。
在江浙一代,專門祭祀趙公明的玄壇廟至少在元代就已經出現了,如上海嘉定的元壇祠,到了明代,正式的玄壇廟已經普遍出現在江浙一代的各商業中心城市,據明人王鰲《姑蘇志》卷二七“壇廟”條記載:“蘇州玄壇廟在玄妙觀前,玄壇或曰神姓趙,名朗,字公明,趙子龍從兄弟。”
《浙江通志》也有記載:“玄壇廟,在嘉興縣王家坊,神姓趙名朗,字公明,趙子龍從兄弟也。萬歷辛亥,工部郎中陸基恕建,上有文昌閣。”除了將趙公明附會為三國時蜀國名將趙云兄弟,還給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趙朗或趙玄朗。
到了清代,財神趙公明更有了回族的族籍。據清人顧錄《清嘉錄》卷三“齋玄壇”條記載:“俗以三月 五日為玄壇神誕,謂神司財,能致人富,故居人多塑像供奉。又謂神回族,不食豬肉,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謂齋玄壇。” 1942年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編寫的“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一書寫道:“在四川,增福財神被人辨認為玄壇趙元帥,蓋即趙公明也。民間傳說之一以此神為回教徒,所以在北京,江蘇,四川等地,供奉此神時不用豬肉。財神之旁有一助手,其面貌及其所梳之發髻不類中國人,而多數人以為彼系回教徒。”又說:“民間傳說以財神為回回,有回回進寶之俗語為證。此傳說之源,可以明初鄭和屢次下西洋直抵阿拉伯之印象解釋之。彼每由經歷之地,帶回各國遣派獻寶之使者,朝覲永樂皇帝。鄭和系云南人,近世考據家有以之為回回教徒者。此傳說之較早源或者根據回紇使者之獻寶。民間故事有一通行之題材,將回回教徒與發現財寶二世混為一談。此題材之存在遠在唐代。”
民間木版畫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灶神。老百姓稱灶爺爺、灶奶奶,這種稱呼本身就使他們的身份與民眾貼近了。因為灶神是日夜與合家老小相伴,專司人間煙火的“現管”,所以在形象塑造上給他以長輩的慈祥而少有天神的威儀,假如在灶頭上一年四季日日夜夜蹲著一位吡牙裂嘴的黑臉大漢的形象,勢必在人們的心理上蒙上一層恐怖的陰影,不如這一對面帶笑容的老頭老太太使人感覺平易詳和。木版畫中的灶神像采用組合空間構圖,把灶神的人間司職和上天述職放在同一畫面上。人們既把他看作是平易的長輩,又忘不了他是受命的天神。色彩上根據節日氣氛的需要以紅黃為主色調,綠和紫色作為對比色強化畫面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馬格麗特·魏特利著:領導是什么[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頁
[2]簡·布洛克著 沈波譯:原始藝術哲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頁
[3]讓·洛德著:黑非洲藝術[M].江蘇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頁
[4](英)馬林諾夫斯基著 費孝通譯:文化論[M].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頁
[5](美)戈登衛澤著 嚴三譯:圖騰主義[J].地理叢刊,1933年,第一期
[6](法)克羅德·萊維·斯特勞斯著:結構人類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頁
[7]朱青生著: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M].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