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發生,對四川的農業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本文從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及實質,大地震對災區農村經濟的影響,以及重視災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就當地重建吸納和勞動力輸出兩個方案進行分析并提建議,以解決災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關鍵詞] 地震災區 農村經濟
一、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實質和原因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存在著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中國會有如此嚴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總結起來有三方面原因:一,龐大的農業人口基數,我國有接近八億的農業人口,而我國有三分之二的國土是不能耕種的山地,荒漠等地形,可供耕種的土地有限;二,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我國農業生產的單位產值極低,耗費較高,平均到龐大的農業人口上,人均產值就十分低,這就自發要求農村的一部分勞動力從家業生產中脫離出來,以彌補人均產出的不足;三,城市化進程中剝離出來的農業人口,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雖然利于城市化水平,但較快的城市化也會導致大量的耕地被占用,使得本來就不平衡的農業生產資料與生產者的配置更加不平衡,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會與現代化的城市格格不入,最終無法找到長期的工作,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
二、大地震對災區農村經濟的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一份聲明說,上月發生的汶川大地震給四川農業造成大約60億美元的損失。該機構在周一(30日)發表的聲明中說,超過三千萬農村人口在本次地震中受到嚴重影響,失去他們的大部分財產。糧農組織表示,由于大量農民死亡或受傷,有相當一部分的谷物糧食無法收成。而許多地震前收成的糧食則因為糧倉倒塌而毀壞。他們預計,由于推遲種植、蟲害和水供應短缺,四川下一收獲季將面臨10%~50%的減產。糧農組織估計在此次地震中農業遭受的牲畜損失將達到20億美元。此次地震中死亡的生豬超過300萬頭。((英國)BBC新聞)
作為中國西部的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的8800多萬人口中約有7800萬是農民,外出務工是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2007年,四川農村勞動力輸出規模達2002萬人,其中省外輸出110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077億元,但汶川地震對四川勞務輸出造成了重大影響。
三、重視地震災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性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于災區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災區經過地震的毀滅性打擊之后,經濟損失巨大,對災區人民的精神打擊也十分巨大。大災過后,百廢待興,災區人民受到極創傷的心靈有待撫慰,在這個關鍵時期,處理好災區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不僅是解決當前災區重建問題的關鍵,更對災區日后經濟的發展有著長遠影響。
對于整個國家經濟全局來說,災區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的就業解決問題不僅能減緩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壓力,而且有利于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失業率的下降。它的經驗將為我國本部農村經濟發展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提供借鑒。
四、方案與可行性分析
災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總體上有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通過災區恢復重建就地吸納;另一個是通過向處輸送轉移分散到全國其他地區。
1.災區恢復重建就地吸納勞動力是最佳方案也是最有效的。
具體措施與政策:首先,政府應當做好災區失去生存生活資料的農民進行登記,一方面對災區失業人員的情況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方便以后組織協調災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因為災區農民的信息落后,個人掌握的信息有限,不利于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及降低失業率。而利用政府的組織關系與信息資源可以迅速地實現勞動力與用人單位的配置,從而做好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其次,政府應在可能的條件下(指不違反國家政策與法律,有足夠的可支配資金),出臺一些傾向性的政策措施,如對外來投資的稅收其他優惠政策,對本地工商企業恢復正常運營的優惠與扶持政策,以及對失業人員的自主創業的貸款及稅收優惠政策。再次,剩余勞動力問題的解決最根本的還是要靠人民自身,災區人民應該從地震中的陰影中走出來,樂觀地看待明天,努力創造條件,尋找機會,解決自身的生計問題。
在本地重建吸納剩余勞動力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對外來人員的對待問題。由于地震對災區原有生產生活資料的嚴重損毀,再加上交通運輸的限制,災區人民的生活資源比較稀缺,加上本來就嚴重的高失業問題,所以要嚴格防止大量的外來人員輸入,雖然本區急須建設人才,但是除非專業以及投資者,一定要慎重對待對外來人員,一方面是為穩定社會治安,一方面也防止外來人員與本地人員爭奪來來就比較稀缺的生活資料和就業崗位。第二,政府在組織協調安排就業與重建的時候,可以借此機會通過傾向性政策來改變城鄉二元格局,加快城市化與城鎮化進程。
2.向外輸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此方案為輔住方案,在本地已經充分吸納了所需的重建勞動力以后,可以讓選擇向外輸出勞動力。因為四川本來就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省,而且主要是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輸出,在這方面有很多的經驗,而且在這個時候外面的很多企業會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責任角度主動來災區掃墓勞工或給災區勞工一定的優先性措施。這個方案既能解決短期內區內勞動力過剩問題,又能提高本區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五、總結
災區的剩余勞動力(主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一個關系重大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是一個短期內困難較大的問題,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政府擔當好應有角色,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解決好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王 杰: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對策[J].人口與經濟,2001,(10)
[2]劉亞臣等: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趨勢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2,(3)
[3]石 偉 周 靜: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農業經濟導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