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災企業為例進行分析,從過程管理角度,說明企業在突發災難下如何自救與重建,以減少損失并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民營企業 災后自救 災后重建 過程管理
一、民營企業震后受災狀況
“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大、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對災區居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其中,民營企業的受災面最大,其經濟損失甚為巨大。以綿竹為例,全市564戶工業企業在“5·12”特大地震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直接損失146.7732億元,間接損失138.1989億元,合計損失284.9720億元。
災害發生后,部分企業積極組織資源開展搶險救人,并有效進行生產自救,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災區更多的民營企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情況。以筆者一行調研的企業之一四川江油中恒特鋼有限公司為例,企業地震中經濟損失總估值達到300萬元,災后生產能力縮減40%。
二、自救與重建:勢在必行
1.損失慘重,生產計劃被打斷
地震給民營企業帶來沉重打擊,人員傷亡、工廠倒塌、廠房設備損壞,水、電、氣停供,道路毀壞,導致很多民營企業停工停產。
2.暫被忽視,外部支持不夠
地震發生后,以及之后的災后重建工作中,政府都將大量救援力量投放到國有企業及災民上,在地震中本身損失慘重的民營企業,在重建的大潮中孤軍奮戰,資源匱乏,力不從心。
3.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面對地震這樣的重大災難,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民營企業有義務去挑起社會賦予的責任重擔。一方面,要不等不靠,積極生產自救以減少損失,不給政府添麻煩,加負擔。另一方面盡力參與地方抗震救災。這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維護行業和企業形象的一種表現。
三、自救與重建:怎么做
從過程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要做到:
1.災難發生前:預警管理
(1)未雨綢繆。企業要在平時有防范意思,建立處理應急事務的部門。應急部門要建立一套處理應急事務的機制以應急預案,設置崗位,由專門人員負責。
(2)持續管理。除了成立應急部門,平時還要對員工進行相應的疏散練習,加強員工的安全防范意識培訓,增設相應人員,以協助突發狀況下人員疏散,并在生產現場要設置一些明顯的標示或警示信號,以確保職工在緊急情況發生后的人身安全。
2.災難發生時:積極有序自救
(1)統籌規劃。地震發生后,企業要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建立了統一、高效、順暢的指揮機制,各級戰線、領導班子和中層干部要迅速進入戰時狀態,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工作。
(2)主動自救
①應急自救。在災難發生第一時間,搜救幸存者、救治傷員、轉移受災群眾是第一步。要始終把職工生命安全和生活穩定放在第一位。
②生產自救。災難發生后,要堅持把不等不靠開展生產自救作為第一要務。為盡快恢復生產,盡可能減輕災害對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確保大災不減目標、努力多做貢獻,企業要統一調度調配計劃、設備、人員等生產要素,層層下達動員令,召開誓師大會,千方百計搶時間、趕進度。
3.災難發生后:系統重建
(1)重建背景。災區的重建面臨著重大機遇:全國21個省市結對支援四川21個市縣的災后重建,這將協助災區民營企業實現“加快重建,科學重建,又好又快重建”。
(2)重建資源。災區企業重建擁有各種可利用的資源,主要包括:災區主體(災區政府、企業及人民),援助主體(中央政府、對口援建地方政府、對口援建非政府組織及援建個體等),其他各界力量(媒體輿論、公眾社團,以及高校等智囊團)。
(3)重建策略
①清理資源,找齊缺口。清理企業現有的政策、物產、項目、土地、能源和企業生產能力;找齊自己重建所需的各個缺口,找出下一步重建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②整合資源,巧借外力。第一,依靠政府資源:重建是由各級政府主導的,因此,民營企業要時刻關注中央政府、對口援助地方政府,以及災區政府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充分抓住機會,利用各項優惠政策。
第二,把握對口援建資源:企業要爭取對口援建省市與本企業業務對口的大中型企業在技術、人才、市場、設備、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資源,爭取得到對方的幫扶。
第三,尋求智力援助:主動借助“外腦”,更好、更高、更快地策劃和實施企業重建和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是高校的智力資源,以四川大學為例,震后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迅速成立了災后重建指揮部,并構建相應運作體系,已深入調研了汶川、都江堰、江油等重災區,為災區重建尤其是企業重建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有效整合人、財、物、信息、智力資源,積極發揮智力紐帶作用。災區企業可抓住類似的智囊團,為企業重建出謀劃策。
第四,發揮災民力量:企業在各類重建工程中,可以考慮啟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為大量具備勞動能力和各種技能的災民提供就業機會。
四、結語
研究民營企業在重建中的經驗,總結如何在類似的危機中自救,使民營企業災后自建有一個高的起點, 是一個值得引起研究與實踐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綿陽政府統計數據
[2]徐玖平 盧 毅:地震災后重建系統工程的綜合集成模式.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