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分析金牛山景區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現狀及問題入手,提出應從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發展與保護并重、突出鮮明鄉村、地域特色、招商引資、規范企業標準、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等方面進一步發展地方農業生態旅游經濟。
[關鍵詞] 農業 生態旅游 問題 建議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概念與內涵
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生態旅游”這一概念, 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將“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對農村從業者、旅游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雙贏的結合,現已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獲得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新經濟增長點。
二、平頂山市金牛山石榴園景區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概況
平頂山市金牛山石榴園景區,總面積110.2公頃。為適應擴大開放,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當地政府組織開發了“金牛山風景石榴園”景區。經過十幾年的投入與建設,景區已初見規模,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石榴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萬畝,年產石榴2000多噸, 2004年畝產石榴超千斤,畝產值5000余元,2007年畝產值猛增到6000多元。金牛山石榴園景區于2001年率先開展了無公害果品生產試驗示范工作。截至2006年,平頂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已制定完成石榴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技術標準29項。同時以金牛山石榴協會為依托,組織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對標準進行宣傳貫徹,對果農進行了實用技術培訓。近幾年來,中科院武漢分院生物導彈技術在景區大面積推廣使用,利用培育、放置害蟲天敵的蟲卵方法殺死害蟲,達到了《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管理辦法》規定的合格要求,符合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標準。2004年,金牛山石榴在省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果品的基礎上,又被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2005年,上徐村萬畝石榴園申請注冊了“中國上徐鑫牛山”商標。2007年,金牛山風景石榴園正式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成為中原地區面積較大的石榴種植基地。
三、金牛山石榴園景區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金牛山石榴園景區農業生態旅游的框架已初具規模,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還存在一些限制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需要引起管理部門足夠的重視。
1.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層次
目前金牛山景區主要的旅游產品就是石榴園及山頂游覽區,產品品種單一,掛果時間短暫,九、十月份掛果期游人如織,收獲季節一過就人煙稀少,過分依賴時令與自然景觀,景點也過于分散,造成對旅游資源的浪費。當地的生態旅游還停留在“采摘農產品,品嘗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傳統單一的層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樣性,只注重自然景觀建設,忽視發掘人文景觀的價值,缺乏文化、文物與旅游的有機結合,經濟增長缺乏后勁。
2.產品缺乏知名度,品牌效應不明顯
盡管金牛山在區域范圍內已成為示范品牌,但在全省、全國范圍內知名度欠缺,高層次、高科技的特色產品并不多,產品包裝、儲運,市場宣傳、銷售等服務也沒有形成體系,與雁鳴湖大閘蟹、新鄭紅棗、開封西瓜等地方特色品牌的運作相比,效應不明顯,企業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過高,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3.生產標準模糊,產品缺乏深加工
盡管這幾年金牛山景區果品、畜牧等產值不斷增加,但旅游產品僅僅停留在初級狀態,缺乏專業機構的認證,生產標準不一,產品花色品種單一,沒有形成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產品附加值低。
4.景區管理粗放,軟硬件配套設施不健全,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較差
目前景區交通等硬件設施已基本具備,但衛生設施缺乏,衛生觀念落后,“吃、住、行、游、購、娛”等基礎設施不配套,景點的通達性較差,旅游突發事件的安全應急系統也亟待建設。景區管理粗放,景區內一些設施損壞嚴重,缺乏必要的維護與更新。
5.景區管理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景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存在自發的、分散的、粗放的小農個體經營形式,果農既是從業者,又是管理者。通過筆者對果農的訪談,發現許多果農只知道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產品,無污染,具體對于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概念就含糊不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對于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更沒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對生態旅游的內涵、本質歸屬不清楚,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專業素養亟待提高。
四、對景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建議
金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對平頂山地區發展特色區域經濟有示范及輻射的作用,盡管存在不足,但景區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思路符合休閑、消費潮流,發展潛力突出,應在反思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借鑒經驗,將市場這塊蛋糕做大做強。
1.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適當傾斜政策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當地政府要起主導作用,要加強利于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軟硬環境建設。軟環境建設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優惠政策,從政策層面進行有效推動,創造一個具有激勵性和較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在稅收等政策上,給予適當的減免,使農民有能力加大對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走出一條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新路子。硬環境建設是指建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所必需的基礎配套設施,特別是作為旅游村落的村莊,政府要對其道路、交通線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更新進行投資,整合資源,合理布局。
2.發展與保護并重,人文與自然景觀并重
針對景區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層次的問題,在加強景區自然景觀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掘景區的人文景觀,可以拓寬生態旅游的范圍與深度。生態環境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舒適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吸引鄉村旅游者的源泉,發展旅游經濟首先要確立保護環境的觀念,盡可能地保留優秀的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的多元性。
3.突出鮮明鄉村、地域特色
鄉村旅游發展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特色,如果農村特色喪失了也就失去了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前景。要在追求特色的基礎上,力爭形成數量眾多、類型互補的旅游產品系列,才能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和規模效益。金牛山景區地域廣闊,應充分利用山林、石榴景觀資源、鄉土風情、故事傳說和臨近城市、交通方便的優越地理條件,大力發展經濟林,體現出山林野趣,樸實自然、 雅俗致野的自然風貌,形成春可賞花、夏能納涼、秋可嘗果、冬能游樂的集旅游、品果、美食、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場所。
4.為景區搭建招商引資平臺,走產業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發展道路
金牛山景區的農業生態旅游規模化效益已初見端倪。政府對景區要加強指導和管理,搞好對外宣傳,可以借鑒成功的農產品營銷經驗,嘗試通過“石榴節”、“賞榴花”等活動搭建平臺,借助媒體造勢擴大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招商引資,建立大規模的種植、養殖基地。重點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帶動作用較強的龍頭企業,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鏈條,認真落實財政補貼、貸款擔保等優惠政策,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這些龍頭企業帶動周邊的農戶,帶動農業結構優化,拉長產業鏈條,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創造更大的規模效益,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5.規范企業標準、創品牌產品
創名牌是工業企業經營的重要戰略之一,而對于農產品是否創出知名品牌,特別是國際名牌,同樣是其能否占領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景區已有自己的品牌,但知名度遠遠不夠。因此,景區的發展要從高、精、尖、優上下功夫,規范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標準,靠開發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將產品質量融入品牌價值,樹立精品意識,著力打造區域品牌。同時要依托現代信息網絡資源進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市場營銷。
6.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針對景區管理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不高的現狀,要注重農村的基礎教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定期組織農業科普知識推廣,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提高鄉村生態旅游服務人員的素質,使鄉村生態旅游適應市場的需求,能夠更好地為旅游服務,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的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
金牛山正在逐漸成為城鄉居民旅游、休閑、觀光的好去處,農業生態旅游的興起,發展了區域經濟,使農戶由原來單一的農耕生產發展到今天的集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等多元化的經濟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文化素養。相信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政策扶持,規范化管理,其成功經驗必將對周邊地區的發展起到借鑒和輻射作用,成為當地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素質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劉 穎: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生態旅游研究.經濟論壇,2007.10
[2]蒙 睿 周 鴻: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從概念到內涵. 最愛四川旅游網,2007
[3]嚴 斧:鄉村生態文化多樣性與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基本策略的探討.寧陜縣鄉村人民政府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