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來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不斷攀升,而且在國際石油市場供求基本面背后活躍著各類金融資本,推動石油衍生品市場遠高于現貨規模的巨額成交量,并使衍生品的定價和避險功能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得到廣泛應用.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在現行的國際石油定價機制里,卻一點權重沒有,基本是被動地接受國際石油基準價。因而要確保國家的石油安全,中國迫切需要建立石油金融體系,以加強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合理規避石油價格風險,維持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國內石油價格市場化的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定價機制出現利潤轉移矛盾,深受價格波動之苦的石油相關產業也迫切需要價格避險的市場和工具,石油企業“海外尋油”也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借鑒國際石油市場發展,構建我國石油市場金融體系順應趨勢和需要。
[關鍵詞] 石油金融 石油衍生品市場 石油基金
一、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的發展
盡管石油金融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當時穩定的市場結構使石油貿易的參與者都對石油期貨持懷疑態度。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產業市場結構和價格機制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市場參與者增多,競爭性加強,現價體系下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頻繁,市場參與者對石油期貨這一金融工具的需求才與日俱增。人們開始認識到,石油期貨不僅可以滿足石油行業對風險管理的需要,同時也為對石油感興趣的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進行市場投資的途徑。
從1980年代后期起,更多的參與者被吸引到石油期貨交易中來,石油衍生品市場上活躍著實力強大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對沖基金、私人股權基金、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這些金融集團以賺取利潤或提供金融服務為目的進入國際石油市場,例如摩根士丹利、巴克萊銀行和高盛在紐約和倫敦已經成為最主要的原油投機商。摩根士丹利持有的商品組合中有80%左右是能源商品,其中又有很大比例是石油及其產品。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密切關注場內期貨價格及場外交易狀況以決定自己的生產決策和投資決策,他們靈活運用衍生品融資、避險;石油貿易商及終端用戶主要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實現收益現金流的平穩。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紐約、倫敦等地的努力下,已有數種石油期貨合約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而且作為這些成功合約延伸的期權合約也取得了成功。除此以外,“石油美元”、“石油外匯”和“石油基金”也將石油與貨幣金融市場聯系在一起。
二、金融體系支持國內石油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石油在我國國內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內容之一。我國國內成品油價格一直與國際市場價格并不接軌,而且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計劃定價機制本質上仍是一種政府行為,且僅僅是被動的跟蹤石油國際油價的變化,無法反映國內石油供求關系。這必然會使國際油價波動的風險轉移到國內市場,引起國內石油市場的波動。另外在世界經濟日趨融合的今天,石油安全本質上已經從“生產-供應”型的“供給安全”模式轉變成“貿易-金融”型的價格安全模式。石油市場已經變成一個高度復雜的復合市場。在宏觀層面看,石油價格問題的本質是一個國家如何參與國際石油定價及對國際石油定價權的影響力問題;在微觀層面上看,則是石油相關行業如何通過一定的市場定價機制,規避價格風險,穩定石油及石油產品價格,取得穩定發展的問題。這一切都使得石油和金融聯系在一起。在國際油價快速波動的背景下,國內亦對金融支持石油產業的發展有著強烈的需求,主要表現為:
1.需要衍生品的避險功能。價格波動必然使有些石油關聯企業處于收益波動風險之中,但是由于石油相關企業在缺乏可進行套保的市場,又難以利用國際衍生品市場,習慣于被動接受價格,無法使用有效避險策略。近來,原油價格不斷上升,石油加工業北學原料業產品銷售成本比上年增長率遠遠高于同期銷售收入增長率。
2.石油企業希望利用金融手段控制更多油源。到海外其他國家進行油氣川投資已經成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途徑,這其中包括直接投資或者直接開發國外油氣川、參股國外油氣川公司、兼并或購并國外大型石油公司等。這樣做不但可以變相的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穩定國內石油的供應渠道,也可以幫助石油企業實現資產增值。國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具有比一般項目更高的經濟和技術風險,他們所面臨的各種風險諸如東道國政治風險、經濟系統風險,與跨國石油公司競爭市場資源不僅需要增強自身實力,更需要國內金融政策支持。
三、構建我國石油金融戰略體系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市場,但在國際定價機制中中國只能被動地接受不斷上漲的國際石油價格,額外支付巨額外匯。而從國際石油市場的發展歷程和趨勢來看,石油衍生品市場特別是石油期貨市場在國際石油定價機制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止,為應對國際石油價格的未來走勢,保障中國金融體系和中國國民經濟的安全和長期穩定發展,中國迫切需要制定以發展石油期貨市場為核心的石油金融戰略支持國內石油產業的發展改善中國石油的定價機制并爭取國際石油定價權。這對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中的石油需求大國來說尤為重要。為此,我們需要統籌協調相關金融機構和石油石化企業等各有關方面,迅速構建一個強大的金融支持體系和形成若干企業化的操作主體,抓住目前的戰略時機盡快扭轉中國目前在油價問題上的被動局面。
1.制定有關石油的貨幣金融政策。一個思路是把金融安全與石油安全合并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及外匯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等資源的實物儲備、期貨儲備密切結合起來。把石油期貨倉單視為一種新的國際貨幣。我們可以把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聯系起來考慮,利用當前時機通過在國際市場價格變動時將外匯變換為石油資產儲備通過變換資產存在形態來提高金融資產的質量規避金融風險、匯率風險,同時也能提高中國抵御國際油價劇烈波動沖擊的能力增強中國的石油安全。
2.建立石油產業發展基金。我們可以借鑒挪威、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建立國家石油產業發展基金一方面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石油市場和石油期貨市場的運作,另一方面支持企業的石油資源勘探開。為了保證中國石油生產企業能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當石油價格低于石油生產企業的成本時。可以申請國家價格風險勘探基金保證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的持續進行。
3.建立和做大中國自己的石油衍生品市場.爭取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面對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今后中國應加強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利用期貨交易規避價格風險。然而從國際石油定價機制來看,中國必須要建成一個發達的、完善的石油期貨市場,謀求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發揮我國在國際石油價格體系里面應有的影響力。徹底擺脫中國石油進口上“買漲不買落‘的怪圈。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推出以來其價格指導作用初步顯現。今后中國應進一步開發石油期貨品種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國際石油價格體系中的作用改善中國企業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地位。同時加強相關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調整.有步驟的推動石油遠期交易市場等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場建設和發展。
我國現在應加強石油企業、銀行、外匯儲備機構等各方面的聯動.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體系。國際油市的操作實際上已經變成了金融化操作期貨交易量已經完全脫離了實物供給量與需求量,而且在其價格波動背后,國際金融資本已經大規模參與到實物市場中來。應對這樣的競爭格局我們也需要在“走出去”戰略中制定相應的金融對策要把石油領域的“走出去”與金融領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與金融安全聯系起來考慮。政府和國有石油公司應當將石油價格、利率、匯率等風險綜合起來考慮,我國目前迫切需要協調銀行、外匯儲備、石油石化企業等各有關方面迅速構建一個強大的金融支持體系和形成若干企業化的操作主體抓住目前的戰略時機盡快實現大規模“入市”。扭轉我國目前在油價問題上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