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當代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對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生產實踐,也是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價值轉化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新世紀社會經濟條件下體育產業的特征及發展體育所具備的客觀條件等進行分析, 對我國體育在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體育產業 新世紀 社會 經濟 發展
當今社會經濟中,體育產業的重要地位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使世界各國都已把體育產業當作新世紀經濟戰中的重要戰略。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社會轉型,以及世界范圍內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而開始的。在短短20余年中,我國體育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吸引、消化和利用世界體育產業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定市場規模。
20世紀的中國體育雖然在很多方面實現了突破,創造了奇跡, 但是在體育與經濟的融合上,只是到了世紀末才開始顯現。新世紀區別于20世紀的中國體育最大特征,就在于體育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體育產業將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
一、體育產業概述
體育產業被譽為“本世紀最賺錢的產業”,是以體育文化為基礎,以市場經濟發展的多種手段為載體的新興產業,是體育產品、服務的生產、分配、消費的總和,是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而使體育產品、服務進入生產、交換、消費的所有產業門類。
體育產業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據統計,在體育產業最發達的美國,1998年的體育產值達631億美元,超過石油化工業(533億美元)、汽車業(531億美元),占GNP的1.3%,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超過3000億美元;意大利以“足球工業”為主體的體育產業,年產值在80年代末已達180億美元,躋身意大利國民經濟十大部門的行列。目前全世界體育產業的產值在4000億美元左右,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二、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中體育產業的特征
1.經濟包容性強、產業附加值高
體育與經濟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決定體育發展水平, 而體育對經濟的反作用尚沒有直接的、充分的表現。
體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體育產業的形成和快速發展,正是因為體育作為一種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的文化,已經強力地滲透到了人們的社會生產實踐、生活行為、健康意識、消費價值取向等諸多領域。不斷壯大與發展的體育消費市場,不僅促進了體育產業市場結構的進一步完善,也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使體育產業邊緣市場的經濟附加值不斷得到延伸與發展。這些相關產業與體育產業的同步發展,說明體育產業具有經濟包容性強、產業附加值高的社會發展特征。
2.市場潛力大
體育產業的發展,是當代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必然結果。1994年聯合國環境署于內羅畢發表的《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中,對社會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消費做出了這樣的定義,即“提供服務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消費”。在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經常把體育產業比喻為“朝陽產業”或“綠色產業”,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消費過程中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
因此,從體育產業的社會生產、市場發展結構以及體育產品社會消費的方式和方法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來講,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市場發展潛力大,而且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社會實踐。
3.滿足消費者的生活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和體驗體育運動,是基于人們對體育精神的追崇和對生命健康向往的文化基礎。在人們從事社會生產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之余,以體育娛樂和體育鍛煉作為追求健康長壽的消費價值取向,成為當代人們余暇生活的重要內容。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為滿足人們的體育消費搭建了廣闊的市場平臺,體育所倡導的精神實質和文化理念,也符合當代人們追求健康和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當人們以一種自覺的行動去體驗和感受體育的精神和各種實踐活動的文化內涵時,其行為表現,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引導和影響下,成為一種價值轉化的消費活動。因此,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符合現代廣大消費者生活價值取向的社會特征。
三、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中體育產業發展所具備的客觀條件
1.經濟增長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體育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 是要依靠經濟增長來拉動的, 沒有GDP的持續增長和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市場的繁榮是不可能的。因此,GDP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較快速度的增長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
從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情況看,“十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將保持在年均3.8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保持在年均5.32%,同樣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戰略部課題組的報告,“中國經濟從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潛在增長速度可達7.3%左右,按不變價計算2020年GDP將比2000年翻兩番多。到那時,按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將達到5000美元,即相當于1997年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而GDP總量則可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購買力計算,則GDP總量可能接近當時的美國”。由此可見,新世紀我國體育產業的大發展有著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
2.消費結構的改變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體育產業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產業,體育消費是能給人們帶來健康、歡愉、享受的消費。由于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和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是無限制的,因此,人們對體育的消費需求也是無限制的。從理論上講,只要體育需求是無限制的消費需求,那么體育產業就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1992年~1997年的5年間,我國城鎮居民在運動娛樂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已從84元增加到211元, 年平均增長20.2。居民的體育消費明顯快于收入增長。1994年~1998年,中國城市人口體育邊際消費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體育消費就增加1.5%。這種在20世紀末已經展現出來的趨勢,在新世紀將會表現的更加明顯。
3.新的體育消費群體促進體育市場的形成
新世紀的人口增長是與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長同步的, 這種條件下的人口基數的增長,意味著有支付能力的體育消費水平的增長,而有支付能力的體育消費需求的增長,又必然帶來體育市場的持續繁榮。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進入富裕階段,人口將穩定在15億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體育消費額算,那時我國一年的體育消費總額就將達到15000億元,對增加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所發揮的作用將是巨大的。到那時,富裕起來的15億人,無疑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消費群體,并以他們活躍的體育消費能力創造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市場。
4.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體育產業大發展提供機遇
從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發展的基本脈絡看, 在發展初期為第二產業直接服務的金融、保險、交通運輸等行業會有一個快速發展,但是隨后,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會逐步減慢,而那些為提高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的行業,如教育、文化、體育等行業會有一個持續的、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只占GDP 的3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處于同樣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點是通過市場化路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三個方面的有利條件:(1)能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資融資的優惠政策、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用工用地的優惠政策等。(2)產業結構調整會給體育產業帶來更多的社會投資。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在體育產業中投資的回報率將明顯高于社會投資的平均利潤率,這就會出現各種資本向體育產業流動的良好態勢。(3)產業結構調整會給體育產業帶來更多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在工業化時代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到了后工業化時代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將會出現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
四、結論
體育產業,是近代體育在經濟大潮強有力的推動下所形成的以體育文化為基礎、以市場經濟發展的多種手段為載體的新興產業,是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生產和社會服務的并有著相同特征的社會經濟活動。在當代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趨勢影響下,體育產業的發展,反映了以體育文化的發展為基礎,以社會生產和各種市場服務的經濟活動為載體的發展特征。
體育作為一種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的社會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生活行為、健康意識、消費價值取向等諸多領域,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社會向心力強、經濟附加值高的市場發展平臺。因此,體育產業將成為新世紀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并在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判斷,是有根據的。新世紀的中國體育一定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新世紀中國體育肩負的時代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建英 牛 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體育產業發展.生產力研究,1997(6)
[2]胡愛軍:體育產業與投資策略.中國投資,2000(7)
[3]馬 洪:中國市場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