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豬肉是我國肉類消費的主體,超過肉類購買和消費量的一半。吉林省飼料資源充沛,發展養豬業有很大的優勢,大力發展生豬產業,“過腹轉化”是最好的出路。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吉林省生豬產業的發展現狀;2.吉林省發展生豬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3.吉林省發展生豬產業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吉林省 生豬產業 對策
養豬業長久以來一直是吉林省農村的傳統副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近年,吉林省作為飼料糧的玉米的賣難問題突出,玉米的剩余將長期存在,大力發展生豬產業,“過腹轉化”是最好的出路。
一、吉林省生豬產業的發展現狀
吉林省生豬產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初開始發展起來的。生產規模方面,1989年實現豬肉自給,1990年首次外銷生豬,完成了由生豬調入省到生豬調出省的轉變,此后外銷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銷數量首次超過100萬頭。1992年全省生豬飼養量達到1009.2萬頭,突破1000萬頭大關;1997年達到2179.2萬頭,突破2000萬頭大關;2005年達到3050萬頭,突破3000萬頭大關。
近年,生豬生產呈現穩定增長勢頭,人均豬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5年全省人均豬肉占有量為558.52公斤,在全省人均肉類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豬肉產量與肉總產量的比為50.97%??梢哉f,生豬生產占據了畜牧業的“半壁江山”。生豬的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2005年,年末存欄頭數分別為919.6萬頭,889.6萬頭,900.4萬頭,930萬頭,1000萬頭,1100萬頭,1200萬頭。2000年~2007年出欄總量分別為1300萬頭,1369.1萬頭,1399.9萬頭,1549.9萬頭,1750萬頭,1950萬頭,2000萬頭,2200萬頭。2000年~2006年豬肉分別為127.1萬噸,134萬噸,134.9萬噸,135.1萬噸,143萬噸,158萬噸,159萬噸。2003年以來出欄頭數增長率大致穩定在11%左右。其中,2007年生豬出欄總量比2006年增長10.0%。2004年與2005生豬存欄頭數增長超過7%,出欄速度增長超過10%,豬肉數量增長超過5%。2004年于2005年生豬出欄率分別為175%、177.27%,都超過了170%。從作為產業發展成熟程度標志之一的出欄率來看,生豬生產率較高。
2003年~2005年出欄量增長極其接近,按照出欄平均增長速度11.69%計算,到2010年生豬出欄量將達到3389萬頭。生豬存欄量、豬肉產量按照2005年的增長速度10%和10.49%計算,到2010年生豬存欄量、豬肉產量將分別達到1772萬頭和260萬噸;生豬總數將達到5161萬頭。
生產方式方面,1989年以來,生豬生產方式由推廣使用暖棚喂豬開始,生產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生產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部分養豬戶開始走上了規模化生產道路。
生豬加工方面,生豬產品絕大部分是初級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進入市場。吉林省大型生豬屠宰加工企業2005年屠宰加工生豬400萬頭。其余,則由中小企業或個體戶完成。
生豬及制品的流通銷售和消費方面,吉林省的生豬集散地建立了生豬批發市場。生豬絕大部分省內銷售,逐年增加外銷。2004年外調430萬頭,2005年外調490萬頭,分別占生豬產量的15.64%和16.07%,分別占生豬出欄數量的24.57%和25.13%;2005年比2004年增長13.9%。同時積極開拓省外市場,使大量生豬跨出省界北上黑龍江,南下遼寧,遠至上海、廣州、深圳。吉林省利用與俄羅斯的邊境地域優勢發展出口貿易。在市場銷售上,由調入到調出,由省外到國外,吉林生豬外銷有長足的發展。
吉林省發展生豬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生豬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豬肉供給主力仍然是每戶養豬4頭~5頭的家庭農戶。并且,農牧結合,勞動分工不明顯,效率不高。第二、生豬及產品加工水平低,深加工比重比較低,產業鏈條短。企業產品多以胴體、白條肉、分割肉、保鮮肉為主,而熟食品、生物制藥等深加工產品很少。小包裝食品、熟食制品和油炸、炭火燒等即時性食品向深加工發展慢。生豬的胴體、頭、蹄、尾、內臟、皮、毛沒有充分開發利用。第三、生豬及產品流通渠道狹窄、流通中介的發展緩慢,市場交易仍然停留在分散交易的階段,諸如拍賣制等適合大宗標準化農產品交易的方式還難以引入,市場的貯藏、加工和運輸能力有限。制約了市場發揮溝通、引導產銷和減少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發展生豬產業的基本對策
調整生產規模及方式,擴大經營數量,搞小區化飼養。調整加工方式,發展深加工企業,搞好深加工和熟食制品,滿足多層次消費需要;產品開發上,搞好豬肉、內臟、油、皮、毛、蹄、骨等的綜合加工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調整流通模式,加快產業化經營組織建設。調整生豬產品結構,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豬肉產品。多外調或出口“綠色”豬肉及深加工制品。國內大力開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市場。國際上,出口對方最喜歡、價格高的部位和精深加工產品,進口對方不喜歡食用的部位和初級產品,例如豬雜碎等,賺取價格差。
三、結論
第一,吉林省具有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充裕資源基礎,發展生豬產業是吉林省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第二,全國畜牧產業正在發生大的區域轉移,在農區發展畜牧業成為客觀趨勢,吉林省將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優勢畜產品主產區。生豬產業根據吉林省的資源優勢分布選取中部地區作為主要發展區域。以冷卻保鮮豬肉和豬肉深加工產品為主導產品,把主導產品的外銷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第三,生豬產業的發展以畜牧業發展為前提,應開拓畜產品流通、銷售市場,調整畜牧業內部產品結構,培育飼料深加工、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從而推動生豬產業的穩步發展。第四,生豬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與規劃。政策能夠創造效益、政策能為生豬產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生豬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導向和扶持。
參考文獻:
張存根:我國生豬產業主要經營形式及其問題、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