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營者在其服務場所對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負有的保障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經營者違反該義務發生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的,一般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第三人直接加害行為造成受害人損害而且經營者有過錯的情況下,經營者應承擔補充的賠償責任。
[關鍵詞] 安全保障義務 補充責任 法定義務
消費者在從事住宿、餐飲、娛樂、旅游、乘車等活動時,因經營者的過錯而遭受人身或財產損害的案件逐年增多,如凌某就餐因他人打斗致左眼重傷案、旅客王某賓館住宿被搶劫殺害案等等不勝枚舉。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要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經營者的硬件設備等不符合有關安全標準而導致消費者的人身、財產損害,這一般是物上侵權或者產品責任。第二種類型是經營者純粹的不作為,沒有提供安全的消費環境,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害。第三種類型是因為經營者沒有制止來自第三方對消費者的侵害而承擔的侵權責任。第三種類型即屬于補充責任。理論上對安全保障義務的性質、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以及補充責任的研究等存在不足,本文擬從這幾個方面作粗淺論述。
一、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賠償責任是侵權責任
民事法律上的義務主要分為法定的義務和約定的義務兩種,一般說來違反法定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違反約定義務則可能承擔違約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都對交易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問題做出了直接或者間接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了經營者以及其他社會活動者的安全保障義務。“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得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庇纱丝梢?,在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賠償責任屬于侵權責任。
二、如何認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一直都是侵權責任認定中的難點和核心問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的判斷應借鑒“合理可預見說”與“相當因果關系說”理論。雖然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通行的“合理可預見說”與“相當因果關系說”等學說具有一定差異,但基本上都認為被告行為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危險又無異常事件介入被告行為與損害的因果歷程時,兩者之間就成立法律上因果關系。或者說,原告損害只要是被告行為的通常自然發展的結果且被告對損害發生具有可預見性,那么就應當承擔侵權民事責任。對于“相當性”或“可預見性”的判斷需要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兩大法系對法律上原因的確定也并沒有確立統一標準來適用于一切案件。在多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案件中,被告的不作為并不是損害后果發生的唯一原因,被告不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只是加大了損害發生的蓋然性,或者說如果被告認真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則“極有可能避免損害的發生”。因此受害人無須證明消極不作為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只需要證明負有法定安全保障義務者不履行義務與損害之發生存在高度的可能性即可認定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三、補充責任排斥連帶責任與按份責任
目前理論觀點對于第三者侵權導致的經營者的補充責任性質的看法有所分歧。本文認為補充責任不同于連帶責任,不屬共同侵權。只有在以下幾種情況才構成共同侵權:基于數個加害人有意思聯絡的故意侵害行為,屬于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教唆幫助的共同侵權行為;侵害行為直接結合而構成共同侵權。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即使數個侵權人之間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只要各行為直接結合而表現為行為競合,仍將構成共同侵權。”在第三人介入的案件中,經營者只是消極的不作為,而損害后果之發生事實上完全是由于第三人的積極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經營者一般是過失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二者不存在意思或行為的共同性,顯然并不能涵蓋在前三類共同侵權行為中。另外,直接侵權的第三人是故意或者過失違反了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義務,經營者采取的行為只是消極不作為。在一個積極加害行為與一個消極不作為行為間也不能構成直接結合型的共同行為。因此,此類案件不能適用共同侵權的理論,經營者和直接加害的第三人不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在發生多因現象導致損害發生的情況下,行為人的加害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表現為多種形態,根據原因力的理論,因各參與的原因所發揮的作用通常不同所以加害人按照原因力比例承擔民事責任。許多情形下要分析究竟經營者的消極不作為的行為還是第三人的加害行為構成損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幾乎不可能。因為這些情況下如果沒有第三人的加害行為,損害雖然必然不會發生;但如果經營者履行了安全保障義務,其損害結果同樣也可以避免。這就給責任的分配帶來了困難。繼而難以通過分析過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來分配第三人與經營者之間的賠償責任,按份責任也不適用。在損害是由第三人引起的情況下,第三人和經營者的責任分配從根本上體現了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的要求。《解釋》規定經營者的責任是補充性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在無法確認加害人,或者加害人沒有能力賠償的情況下,由對其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承擔補充責任。當然,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在承擔了補充的損害賠償責任之后,有權向侵權行為人追償。
參考文獻:
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得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