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憲法是法治的基石,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體制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憲政制度的協調配合。良好的憲政必須以健全的市場經濟為前提。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市場經濟的缺陷需要政府去彌補,市場經濟盲目的發展需要憲政限制和束。
[關鍵詞] 市場經濟 憲政 法治
一、憲政與市場經濟的內涵
英國劍橋大學南亞研究所研究員雷喬蒂休利說,憲政是一種制度安排和較好的政治條件,諸如公民基本權利宣言、民主選舉制度、代議制度、分權與制衡制度、兩院制、聯邦制、司法獨立等。梁啟超認為“憲政者也,立憲的政治也……夫立憲的政治之特質者何?政府對于國會而負責是已……無國會謂之無憲政”。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一文中指出:“憲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是什么民主政治呢?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是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他不是舊的、過時了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所謂的民主政治;同時,也不是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政治”,“‘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就是新民主主義憲政的具體內容,就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反動派的民主專政,就是今天我們所要的憲政”。筆者以為憲政是以憲法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市場經濟是這樣一種形態:市場導向對社會資源的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價值規律在商品交換中顯示支配性功能。市場經濟的重要特點是制度和觀念的匯合。現代市場經濟的五大特點是獨立的企業制度、有效的市場競爭、規范的政府職能、良好的社會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礎。
市場經濟是憲政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憲政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憲政基本上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步的。當然,有市場經濟并非一定能產生憲政,市場經濟是憲政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由休謨、斯密和密爾開創的經典自由主義禁止國家干預經濟,并把國家的作用僅限于“守夜人”的角色。然而,每一個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家都不僅承認產權并實施契約義務,也具有一系列關于貨物、服務、勞動力、資產和資金市場的規制。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它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缺陷,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從而產生了市場失靈。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指出的,日本憲法的成就是巨大的:“沒有憲政,日本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在許多國家,統治精英試圖以快速經濟發展的名義為威權控制提供合法性。日本經驗表明,法治對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二、憲政對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
憲政制度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標志之一,是創造物質文明的制度前提和保障。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是創造物質文明的必由之路。放眼當今世界,凡踐行憲政的國家皆為市場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凡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皆為憲政國家。這一事實表明了市場經濟與憲政之間的緊密聯系。
1.憲政制度有利于鞏固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作為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的財產權須由憲政國家來確認和保障。財產是市場交易的前提,也是市場交易的目的。產權就是一系列由所有者自由行使并不受他人干涉的關于資源的權利和權力。如果沒有對私有財產權提供憲法保障,將會有持續性壓力要求對財產分權進行臨時性的調整。如果沒有憲政來保護以產權為基礎的個人權利,那真正的憲政和憲政意義上的民主是不可能實現的。憲政制度從法律規制上對這一制度給與了確認和保障。
2.憲政有利于限制政府的有限性,更有效的保障經濟自由活動
經濟自由本質上是為了保護市場主體的個人權利,是自由權的重要內容,也是憲法和憲政所要實現的價值目標。民主和平等以及自由的理念促成了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良好外部條件,促進了早期自由經濟的繁榮。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指出,“沒有物品和勞務的自由市場,便沒有民主下的自由和政治上的公民權”。憲政為我們提供了制度框架,它一方面保障市場經濟必須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限制國家權力的濫用,從而使市場與憲政得到最好的結合。 在憲政的前提下,一整套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將因此而建立,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礎。市場經濟需要一個很好的經濟環境和實踐憲政的背景。因此,以保障公民權利和市場主體權利實現為目的的民事法律、以規范政府管理行為為宗旨的行政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3.憲政制度有利于于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市場經是自由競爭經濟,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缺陷,這就需要來自國家的干預,憲政為我們提供了制度框架,它一方面保障市場經濟必須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限制國家權力的濫用,從而使市場與憲政得到最好的結合。 在憲政的前提下,一整套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將因此而建立,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礎。市場經濟需要一個很好的經濟環境和實踐憲政的背景。市場經濟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運作有序、并以實現公民權利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因此,以保障公民權利和市場主體權利實現為目的的民事法律、以規范政府管理行為為宗旨的行政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4.憲政制度有利于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避免其盲目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由競爭所特有的盲目性和社會財富的不均衡分配嚴重危及到社會的穩定。憲政制度對于市場經濟的積極意義還在于,它可以不斷地修正市場經濟自身盲目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憲政途徑來有效地消除市場經濟本身的弊端給市場經濟帶來的干擾和破壞,成為各國憲政建設的首要課題。一個重要的制度創新就是“法治行政”的確立,即力求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斷擴大行政權力在克服市場經濟弊端方面的作用。行政權力介入市場經濟,主要在于加強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尤其是確立社會公共利益優先原則,這是從改善政府的管理功能著手來尋求發展市場經濟的良方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錢弘道:從經濟角度思考憲政.憲法學﹑行政法學,2004,(7)
[3]李小明:市場經濟與憲政相互作用略論.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4]譚佳林 王利平:淺析憲政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天府新論,2005年11月
[5]張千帆. 憲法、法治與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