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促使會計國際化成為大勢所趨。故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可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適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新準則總體上與國際準則趨同,但仍存在差異,本文主要對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2006年財政部頒布了一個基本準則和38個具體準則共同構成的、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開始實施,這標志著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真正接軌。但在對比了我國的新準則和國際會訓準則之后,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某些地方仍存在明顯差異,下面就差異進行分析。
一、概念框架的比較
國際會計準則和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制定會計準則時均有一個概念框架作為參照,以起到指導作用。我國會計的基本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及美國等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有相同之處,均包括會計假設、目標、要素定義、確認、計量等基本概念和原則等內容。但兩者也有區別,主要區別列示如下:
二、準則體系內容的差異
這次會計準則體系的修訂,在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關系上采取了趨同理念,但趨同反映的是方向大致相同,不等于完全相同,它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趨同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所以這次會計準則的修訂還不能完全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同,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內容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披露。
2.資產減值。
3.政府補貼、補助。
4.企業合并。
三、差異的成因
1.從會計環境來說,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別,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借鑒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加以制定的,其所依據的經濟背景也主要是以西方國家較發達的經濟環境作為基礎。而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除了需要考慮我國經濟相對落后、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存以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因素外,還要考慮其他有關問題。
2.我國的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缺乏充分和公開的市場競爭,企業間的交易行為還不規范,如果全盤接受國際準則,顯然會忽視我國與發達國家會計環境的差別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但是如果完全拒絕國際會計準則,不利于我國吸收國際資本,更不利于到國外上市和發行債券,并且還要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我國資本市場的規模和容量均較小,上市公司數量不足我國財務信息的使用者還不能完全以投資者為主,因此在對會計目標的考慮上還必須兼顧國家宏觀管理、投資者決策和公司內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3.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尚不健全,內部治理結構薄弱,國有股一股獨大,或者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的現象還較為嚴重,國有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普遍存在著短期行為,有法不依、故意違反準則或制度以達到粉飾業績的情況還時有發生。
4.會計人員總體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低是制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趨同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近年來會計準則和制度變化較快,會計人員沒有足夠時間消化和掌握這些新的知識,致使會計準則在執行中碰到較大的困難。
以上只是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顯著性差異作了一下分析,總的來說,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更加科學,也更加貼近經濟實質。而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越來越規范,必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趨同。
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2006
[2]國際會計前沿.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