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是我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以期把握我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脈搏。
[關鍵詞] 再保險業務 償付能力 監管 現狀 趨勢
我國目前對于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規定主要散見于其他編報規則之中,這些規則包括《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第3號:應收及預付款項》、《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第6號:認可負債》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第9號:綜合收益》。“隨著我國再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有些規定已經滯后于實務發展,有些規定則需要補充”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2008年12月3日,中國保監會發布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第15號:再保險業務(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本文以該征求意見稿為依據,分析我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趨勢,并對趨勢進行評價,以期把握我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脈搏。
一、我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趨勢分析
從目前來看,我國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趨勢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引入重大保險風險判斷標準判別再保險業務類型
我國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重要趨勢之一就是利用重大保險風險判斷標準將創新再保險業務納入監管。未來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將以是否轉移重大保險風險為標準,將再保險業務分為轉移重大保險風險的再保險業務和未轉移重大保險風險的再保險業務,又以再保險業務所轉移的風險是否已經發生為依據將轉移重大保險風險的再保險業務進一步區分為預期再保險業務和追溯再保險業務。由于這三類再保險業務轉移的風險截然不同,因此,對這三類業務采用不同的監管措施,即允許按照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原則正常認可預期再保險業務的損益、遞延認可追溯再保險業務產生的收益和不認可未轉移保險風險業務的損益。
2.差異化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評估標準
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另一重要趨勢是考慮賬齡、償付能力和境內外等風險因素差異化制定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評估標準。其中,考慮到境內外不同公司而制定不同的標準,主要是由于對境內保險公司監管的難度要低于對境外保險公司的監管,而對境內保險公司監管的充分性要高于境外保險公司,這就使得兩類公司的再保險業務可能帶來的風險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化監管的發展趨勢符合國際慣例,并可鼓勵境外再保險公司在國內成立機構,增加我國再保險市場的主體。
3.加強再保險業務信息披露要求
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重要趨勢還體現在加強對再保險業務信息披露的要求。圍繞再保險業務的重要決策、重大合同信息、重要交易對手風險信息及重大關聯方交易等幾個關鍵控制點,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強再保險業務信息披露是實現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對我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趨勢的評價
總體上,我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的趨勢是加強了對再保險業務的風險防范。無論是細化再保險業務的判斷標準、差異化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評估標準,還是加強再保險業務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是從風險防范的角度出發加強再保險業務監管。以再保險業務判別標準的細化而言,這一措施就可以更好地防范相關風險,保障保單持有人利益。縱觀世界保險業,在曾經出現過的破產及指控質疑案件中,我們經常與財務再保險、有限風險再保險等創新再保險業務不期而遇。通常,帶來風險隱患的創新再保險業務往往是以再保險合同的形式出現,但其所轉移與承擔的保險風險十分有限甚至為零,監管當局將此類產品作為傳統再保險合同進行監管,掩蓋了問題保險公司真實的經營成果和償付能力狀況,進而損害保單持有人的利益。因此,細化判斷標準,辨別再保險業務轉移風險的程度,進而實現對再保險業務的分類監管,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考慮到創新再保險業務在中國發展的現狀及可能前景,細化標準之后還可以及時將創新業務納入償付能力監管體系之中,對于防范此類再保險業務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從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趨勢的影響來看,毋庸置疑,監管新規勢必改變現行監管行為,但不僅如此,此新規還會對保險會計實務產生重要影響。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保險合同》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以下簡稱為“保險合同準則”)中初次引入了對保險合同及再保險合同所承擔保險風險的判斷。此次再保險征求意見稿所用重大保險風險的判斷標準與保險合同準則中保險風險的判斷標準之間存在“量”的區別,這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再保險合同的會計確認與計量,即,一些再保險合同可能是轉移了少量保險風險,但這些保險風險不足以稱之為重大,那么,依據現行會計準則這些合同的收益可以正常確認,而按照新的監管規定,這些合同的收益不被認可。顯然,采用重大保險風險的判斷標準細分再保險業務更符合國際慣例,因此,新的監管趨勢將會對我國保險會計準則形成有益的補充,也勢必對我國保險會計實務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后,從與國際慣例趨同的角度看,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趨勢較好地與國際慣例趨同。但在制定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評估標準時,與國際慣例不同的是,新規并未考慮到信用評級因素,而其他國家多會考慮到信用評級因素。這可能是新規考慮到我國保險業的信用評級業務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目前相關評級信息的獲得與應用還有待加強。當然,如果新規可以考慮到信用評級因素的積極作用,勢必會促進我國保險信用評級業務的發展,并更好地與國際慣例接軌。
三、結語
我們從近期再保險業務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變化分析了我國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趨勢,發現通過各種舉措加強再保險業務的風險防范是其重要趨勢。這種趨勢符合國際慣例、適合中國國情,同時,也必將引導我國保險業更好地面對金融危機的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