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取向的基本目標之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這進一步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實踐,以及關于利率市場化的理論探討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本文在介紹利率市場化的概念,以及我國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發展的障礙和困境,并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 現狀 困境 出路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資金供求狀況、頭寸狀況、盈利和風險等因素自行調節、自行控制利率,并使其成為引導資金配置的基本指標。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育和壯大,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發展,以及和國際市場的逐步接軌,原有的利率體制已成為我國改革進程中的“瓶頸”,利率市場化問題顯得日益突出和重要。這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
迄今為止,包括國債市場,金融債券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等在內的我國的全部金融市場的利率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余下尚未被市場化的,主要就是銀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對大型企業的貸款利率。然而,在現有金融體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推行利率市場化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
1.市場化的基準利率的缺失
基準利率是整個利率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利率,是在整個金融市場和利率體系中處于關鍵地位、起決定性作用的利率。銀行的存款利率在我國一直發揮著基準利率的作用,但是,這種銀行利率并不是在市場上通過公開、連續、廣泛、集合的競爭定價活動來確定的,同時,它的利率期限結構的功能是以確認不通期限的金融市場之間存在分割且資金不可能在市場間無成本的相互流動為前提的,因此,銀行利率不可能真正替代基準利率的作用。
2.利率政策傳導機制不靈,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
總體而言,貨幣市場參與主體有限,金融品種“單一”,規模小,并且貨幣子市場之間、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處于分裂狀態,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傳導信號失真。這些制約因素使得進一步的利率市場化缺乏運行的市場環境和基礎。
3.國有商業銀行未真正實現商業化
國有商業銀行由于產權治理結構缺陷,銀行的產權界定模糊,管理層和一般員工沒有利益驅動機制,使得所有者和經營者難以實現利益的激勵兼容,經營者非市場化選擇的傾向很強,這是導致銀行效率低下的癥結所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大量非市場化行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權放開,銀行也難以按照市場規律借貸資金。
4.貨幣當局操作利率杠桿的獨立自主性不強
中央銀行并未真正擁有利率的制訂權和調整權。目前,利率水平的決定、差別利率政策的制訂等有關利率的各個方面的政策都由政府嚴格控制,表現出高度的計劃性和封閉性。我國利率水平的決定是由貨幣政策委員會作出的。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人員經過多方談判、博弈達到利益均衡的結果,而最終決定權在國務院。所以,我國真正的利率決策權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缺乏操作利率杠桿的自主性。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勾畫的我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框架是: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先批發,后零售。顯然,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遵循了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漸進式,二是力爭與國際慣例接軌。同時,我們應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改革,為利率市場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1.商業銀行改革
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商業銀行的一般模式改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步伐;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國有商業銀行應把客戶市場拓展到非國有企業,并加大證券投資的比重。建立高效率的利率信息溝通渠道和適當的利率風險衡量系統,提高商業銀行規避風險的能力。
2.完善中央銀行制度
進一步擴大中央銀行的自主決策權,建立適應利率市場化要求的決策程序和獨立的決策機構;提高中央銀行獨立性,使其能夠做到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商業銀行利率和其他市場利率;增強中央銀行金融監管和宏觀金融調控能力,注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和其他改革政策的配套。
3.金融市場建設
要建立統一開放,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擴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應以構建統一的國債市場,拓寬和規范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融資渠道為重點。繼續擴大市場主體;增加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工具,豐富市場內涵;加強市場中介制度建設,提高市場流動性;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市場網絡覆蓋面。
4.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建立提高資本充足率,迅速增強抗風險能力的機制;建立合理的產品定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分級授權體制和完善的監管制度;建立以利率風險管理為中心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建立利率風險衡量系統;建立中間業務核心業務服務體系,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建立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機制,實行多元化經營;建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規避工具的應用體系。
5.基準利率的確定
由于國債利率具有影響力大、可控力好、關聯性強、穩定性強、風險較小的特點,國債利率成為我國市場基準利率的必然選擇,因此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國債利率基準利率地位的形成:加快國債市場建設,完善和優化國債發行品種體系,促進包括國債期貨在內的金融展品創新;改進國債發行方式,全面實行國債發行招投標制,發行基準債券,不斷強化國債利率引導市場利率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君潞:21世紀金融大趨勢金融自由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2]R.巴里·約翰斯頓 V.桑德拉拉加:金融部門改革的次序[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 黃泰巖 楊萬東 中國經濟熱點前沿[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