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的作為一項全新的技術手段,帶來以往不曾想象的交往方式和構筑起新的交往空間,對公共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公共領域能夠提供一個平等自由交往的環境,最終將造就一個“協商”的社會,在協商中實現法治。互聯網對公共領域各方面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公共領域在互聯網這一新興的交往條件下增添了許多新的特性,從而對法治建設也發揮了許多新的影響。
[關鍵詞] 法治 互聯網 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由哈貝馬斯提出。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經由對話使私人來到一起形成公眾。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互聯網在這種對話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也給公眾帶來了沖擊和影響。互聯網使得信息的傳輸既迅捷又便宜,其重塑的公共領域對法治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 公共領域
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領域都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素:參與者、媒介、共識。
首先,公共領域的參與者必須是具有獨立人格、能夠就“普遍利益問題”展開理性辯論的私人。他們既能夠自由的進入或者離開公共領域, 也可以自由的選擇或更換議題、發表意見或保持沉默。
其次,公共領域具備能夠保障參與者充分溝通的媒介。人際溝通需要以信息為載體、媒介為中介。而媒介則決定著信息的數量和流向。在單面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面前,參與者的“理性”和“獨立”毫無意義。因此,公共領域只有具備了能夠保障參與者充分溝通的媒介,才能避免參與者受到“選擇強制”。
再次,由“私人”組成的“公眾”能在充分辯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能夠就普遍利益問題自由論辯、充分交流,在理性批判基礎上達成共識,形成公共輿論。公共領域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批判性,能在批判論辯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形成輿論。
二、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
從公共輿論的技術來看,紙張傳媒到電子傳媒再到網絡傳媒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公共領域的影響力度,擴大了公共領域的影響范圍,也改造了公共領域本身,出現了超越國家的新公共領域——從傳統的國際間非正式組織到全球網絡自由交往空間,即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它極大了推進了公共領域理論的發展。
1.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的自主性
網絡交往中,人與人是借助網絡完成整個交往過程。人們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看法。這樣網絡參與者可以在自己與他人自由、公平交流,充分體現真實性。公共領域形成的前提是國家與社會分離從而塑造出一個獨立的私人領域。在網絡空間中,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網民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現實社會中的組織束縛,更多表現一種心靈的獨立與自由,在此基礎上,眾多的私人才能超越私人的利益來關注公共的利益,公共的批判性在網絡中又有了延續。
2.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的交互性
網絡的交互性特征徹底改變了傳統媒介的傳受關系。交互性意味著傳播過程中傳者和受者地位的重疊,在人際傳播中,對話雙方既是傳者也是受者,網絡傳播的這種交互性使其具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雙項特征。因此網絡的傳播方式模糊了傳授之間的界限,真正實現了參與者的信息交流。與傳統媒體單向的傳播方式相比,網絡傳播的多元化讓普通大眾掌握了話語權,提供自由交流平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觀點的自由市場”。
3.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的平等性
網絡空間正在逐步導致“地理國家”與“區域社會”分離,加上網絡的匿名權、網絡技術的去中心化特征,保障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網民可以完全自主的選擇并決定自己以何種方式、身份甚至容顏加入或退出哪些討論組。參與主體的匿名特質使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不存在私人或組織利益的沖突,不具有現實社會中擺脫不了的政治、經濟等的群體影響,從而有助于消除既定社會中既有的偏見和歧視,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平等的辯論環境。
三、公共領域對法治的作用
1.公共領域有利于提供合法性資源,并成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源泉
合法性的英文是legitimacy,是指公民對政府手中權力的普遍認同。李普塞特認為,“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公共領域介于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它對政治權力通過社會輿論進行公共監督和批評。這一以公眾輿論為基礎的政治合法性,正是公共領域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公共領域的發展有著雙重作用:一是促進了社會整合和群體的認同,人們在這里找到了社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二是為國家和政治系統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在公共領域中形成的公共意見就是政治國家合法性的最終來源。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公共領域的存在,單獨的私人就無法凝聚成為公眾,公共理性就無從產生,政治國家的合法性依據就將被異化,政治國家的權力也就成為失去了社會制約而成為無限度的權力。
2.公共領域有利于健全現代民主政治
公共領域是現代民主政治產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民主政治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可以為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阿倫特指出:“一個國家若不容許公民相互的溝通,而使他們糾纏于自我的個人思維,在本質上,就是專制國家。”
公共領域作為獨立于公共權力的自主性力量,是政治民主化的強大動力,它將市場主體的自由平等意識提升為民主型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熏陶,培養了理性的社會大眾。同時,公共領域能夠為公民提供一種組織化的政治參與途徑,引導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使公民的各種利益要求能有條不紊地進入政治系統,這有利于提高政治體系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
3.公共領域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功能
人們通過公共領域這一平臺,可以在無外在壓力的前提下對政府的民主決策進行商談性的審查與批判性的檢驗,對社會矛盾與利益沖突表達自己真實的意見,“結果是公開言論的交流力量也能迫使決策做出修正”,從而達到對政府行為進行制約乃至糾錯的效果。公共領域與公共權力的分離,不僅明確地劃分了國家權力的邊界和職責,而且設立了規范權力運行的制度保障,它能夠形成強大的政治參與的能量和民主監督的壓力,從而強化社會力量約束公共權力的有效性。
公共領域作為事后監督和制約機制,對政治國家在行使權力過程中的任何權力的腐敗都給批評、抗議、譴責和控訴,從而使權力的濫用暴露在陽光之下。公共領域能夠提供一個平等自由交往的環境,最終將造就一個“協商”的社會,在協商中實現法治,在協商中有效控權,而法治國家的確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Internet下公共領域對法治的影響
1.Internet下公共領域有利于培育法治環境
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為話語民主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話語權利得到了全面彰顯。自由的話語表達為網絡公共領域的迅速形成提供了助推,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現實空間中法治進程的建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指出,“國際互聯網是迄今為止公共領域最理想的溝通媒介”,并因“身處特定地域的網絡管理員面對虛擬空間的網際論壇只是在征得被管理者同意、或在其要求之下才會對其實施管理”,網絡公共空間“為辯論者提供了理想的辯論環境,從而有助于‘辯論共識’的達成。”這同時也意味著,網絡公共領域中內蘊的溝通理性質素也相較于傳統的公共領域媒介模式得到了擴張和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以公共理性為基本指向的針對政治生活系統的公共輿論的形成也相應培育了法治所需的環境。網絡公共領域形成之后,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的主人翁意識將會得到進一步激發,人民監督制約政治生活系統的能力也將愈益增強,政治的合法性基礎也將愈益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2.Internet下公共領域為法治建設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
獲得充分的信息資訊是公民參與政治、發表看法和建議的前提。網絡上的信息幾乎涵蓋了人類所有的知識領域,這是互聯網天生的優勢,也是互聯網被譽為“數字化圖書館”的原因。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開放、平等、自由的公共空間,網絡公共領域更是延伸了現實世界的公共領域。互聯網以其影響的廣泛性、內容的豐富性、形象的直觀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政黨與群眾的溝通方式。
Internet下公共領域的公眾協商促進了可靠信息的交流和綜合,解決了個人視角無法涵蓋復雜社會問題所帶來的處理能力不足(即“有限理性”)的問題。Internet下公共領域成為公民爭取與權威平等對話的強大后盾。普通民眾在一定意義上獲得了平等的話語權,通過與其他公民的協商,以及在危機時刻間接與政治權威的協商,參與者愈加意識到運用協商的方式維護基本權利及促進民主法治進程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實踐中會更加自覺地采用協商的方式而非單純的情緒發泄來影響政治系統的決策。
3.Internet下公共領域為公眾開辟了參與法治的新途徑
正是網絡技術,以獨特的節奏催生和創造了一個沒有強權和中心的、全新的、平等的信息空間,引起傳播從單向到交互的質變。互聯網為普通人物提供了表達政治意愿的機會,顯示了他們的聲音,促進了政治多元化的發展。在一個人人都可能進入的網絡中,網絡技術的實時互動與異步傳輸并舉的功能打破了官方信息壟斷、一家獨大的局面,使傳統的公眾意見模式、觀念模式、輿論模式發生了重大的結構性變化,向公眾打開了一條政治參與的全新路徑。社會的政治機構、執行部門和立法機構,可以直接面對公眾的大量反饋信息,并利用網絡這一平臺公開政府信息,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廣泛溝通,擴大公眾的民主參與程度,增強公眾對政府政策的認同感和支持度,做到“上行下通”、“下情上達”,形成對法治社會的構建。
五、結語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開放、平等、去中心化的空間,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更是延伸了現實世界的公共論壇,有民主和法治價值和實踐意義。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的政治參與實踐確實在推動法治進程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困境,例如互聯網公共論壇中群體極化的危險、參與者社會結構成分的局限性等等,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以推進公民參與的深度和廣度,發揮Internet下的公共領域對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著 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9
[2]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 常昌富 李依倩:大眾觀念理論:沉默的螺旋的概念[J].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3]丁桃:博客社區建構公共領域的現實障礙[J].青年記者,2007年9月下
[4]李三虎:公共領域中的科學技術[J].探求,2007年第1期
[5](美)皮帕·諾里斯著 莫非編譯:公民參與、信息貧困與互聯網絡[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