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經濟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生活,誘發了眾多新的經濟因素,其中包括由各種考試帶來的消費熱潮。本文在對考試經濟火熱的原因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了導致考試經濟迅速發展最深層的原因便是利益糾葛。
[關鍵詞] 考試經濟 成因 利益
近年來,經濟界出現了許多新名詞,如網絡經濟、文化經濟、娛樂經濟、校園經濟等,隨著知識經濟浪潮的不斷升溫,在擁有知識就擁有未來的職場競爭中,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階層,抑或是尚未走上職場的莘莘學子,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為了明天而“備戰”,或自學充電,或培訓考證,或趕考求職……一時間,資格證書炙手可熱,培訓市場如火如荼,從而催生出了圍繞考試的一系列產業,有關人士稱之為“考試經濟”。而且參與各種類型考試和培訓的人形成了一支蔚為壯觀的大軍,如中考、高考、成考、考研、英語級別考試、托福和GRE考試等各類考證和職業證書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在眾多的考試背后,一個新的消費市場也正在形成。
考試經濟顧名思義是圍繞考試而形成的各種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即由市場行為主體為各種考試活動而展開服務或舉行考試所帶來經濟利益,以及各主體為實現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目標而進行的經濟行為。考試經濟的雛形在我國古代就存在了,有宋朝的諺語“槐花黃,舉子忙”為證。直到光緒三十年,廢除科舉制度,這種現象才逐步消失。而民國時期,各大學自主招考,考北大的到北京,考華西的就去成都,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49年下半年。建國初至改革開放前,考試似乎有點冷淡,但恢復高考制度以后考試熱潮又再次出現。有人戲稱,我國已經進入知本主義時代。知本主義時代的特征口號就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知本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識以資本的價值體現,考試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人進入知本時代的物化通行證,男女老幼順理成章地紛紛涌入考試潮,考試成為多數中國人最熟悉的行為之一。人們對待考試都有“畢其功于一役”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想法,都想通過考試這一手段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一批批吃考試飯、發考試財的單位和個人十分活躍,考試逐漸形成了一條涉及多種行業的“產業鏈”。考試消費的需要是因考試的目的而引起的,具有其他經濟形式的一般特征,符合商品流通的環節。以考試為中心的產業在消費領域中占有顯著的比重,對經濟的增長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關鍵性影響。一是考試所需出的費用,包括報名費、資料費等,直接匯給考試組織單位。二是由考試所帶來的附帶消費,包括出版社、印刷業、培訓機構、保健品業等服務業。所以在二者的推動下使考試經濟愈演愈烈,如火如荼。
一、“考試經濟”火熱的原因分析
1.市場潛力巨大,經濟回報高
除義務教育外,從幼兒教育到“終身教育”存在巨大且尚待開發的市場。應試者為了通過考試,毫不吝嗇錢財,這樣,考試確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考試市場有較高的利潤回報率。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為例,2005年全國共有117.2萬人報考碩士研究生。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報考碩士生人數首次突破百萬。按平均每個人用于購買考試用書、時事資料和習題的費用為500元計算,僅這一項出版社就有近6億元的營業額。據有關人士保守估計,在2002年全國職稱外語考試中,單是印數巨大且價格不菲的考試大綱和考試指定用書,便能獲利1.76億元!與此同時,與考試相關的培訓消費、保健品消費等市場成為考試經濟的主要受益者。
2.人才選拔途徑單一,就業門檻提高,社會競爭加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已打破了單一的經濟體制,但還沒有破除單一的人才選拔制度。考試仍然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而且社會出現一種趨勢:文憑證書能夠成就未來,文憑證書成為了求職的敲門磚、升遷的墊腳石。因此,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必須跨過“考試”這一門檻。才能獲取文憑證書,這也是考試成風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就業形勢嚴峻,機關事業企業單位都普遍存在用人唯學歷論,人才高消費在現實社會中愈演愈烈。連倉庫管理員、總臺話務員、酒店服務員等都要求大專以上學歷。而且,在許多單位將員工的學歷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鉤。由于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持證上崗在國外是行業慣例。因此我國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要制定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 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兩種證書制度”。現在許多行業都已開始實行行業準入,沒有證書進不去。隨著信息、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對從業人員的學歷文憑、技能和素質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考試也就成了人們接受繼續教育的體現形式。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多一份文憑、多一份職業資格證書,就意味著多一個求職競爭的砝碼。許多人為了提升自我社會競爭力,不斷通過考試來獲取各類證書。高校在讀生不辭勞苦地考取英語水平證、計算機等級證、從業資格證等等,社會人士不斷回爐充電,提升學歷、學位、職稱,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競爭籌碼。
3.居民消費能力增強及消費重心改變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家庭個人收入水平已大幅提高。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04年年底,居民儲蓄存款額已超過10萬億元,這標志著我國居民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按國際劃分標準,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已接近小康水平,居民消費已開始由基本生活消費為主過渡到發展性和享受性消費為主。
二、“考試經濟”背后的哲學思考
如今,名目繁多、蔚為大觀的考試已經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報名參加各類考試的人,加起來有上千萬之多,“考試經濟”的規模之大,也令人咋舌。“考試經濟”的繁榮,也讓一些擁有考權的部門和單位為之著迷。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黃新華曾認為,考試評價體系本屬于社會中介的行為,但現在一些考試機構卻和政府權力部門是“一家人”,導致了一些政府部門在考試活動中角色的錯位,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是多頭考試、重復考試的原因之一。可見“考試經濟”混雜著各種“顏色”的利益糾葛。考試,本為檢驗素質、體現水平,進而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但日益膨脹的“考試經濟”卻昭示了這樣一種信息:一些部門和機構組織的考試已經遠離其理想初衷,而淪為以金錢為中心的逐利工具。目前無論任何考試,主辦者都必稱意義如何重大、考試如何必要,而被考者和社會大眾對一項考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沒有發言權,考試的舉辦及其過程與成效的監督缺乏一套科學的機制,考試因此變成了一些部門的“自由意志”,利益追逐通過合法的形式而實現。所以筆者認為:無利不起早,考試之熱的背后其實就是利益之爭!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曾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正是為了利益,人們走到一起,同樣,為了利益,人們卻又可能尖銳地對立起來。利益不僅是經濟學、政治學的重要范疇,也是哲學的基本范疇。利益,就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一定的客觀需要對象滿足自己的需要時,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協調、均衡關系;其本質是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在物質外殼掩蓋下的生產關系的一定性質的表現形式。
滿足利益需要是人從事生產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因。人與人的交往活動與探索、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一起構成人類的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人們進行交往活動的基本動機就是尋求有助于實現自己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條件,人們在生產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和社會關系以及作為這些關系定型化的產物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在深層次上都表現為一種利益關系或利益結構。利益是社會結構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利益不但是客觀的、現實的,而且是多元的,它們構成復雜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不但存在著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不同,而且存在著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細小利益與根本利益、當代利益與后代利益的區別。如何對待和處理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關系呢?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利益矛盾趨于一致的關鍵在于“協調”。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和主體的社會主義,這不但為生產力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而且為我們協調利益矛盾奠定了基礎。協調利益矛盾,調整利益差距,就要求我們對利益進行合理化分配,這能使利益動力有效地作用于整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利益觀,運用利益協調和制衡機制對利益矛盾進行有效的平衡、調控和纖緩。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真正主人。而人民創造歷史的活動,都是在利益基礎上發生的。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深刻根源在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不發達狀況,在此情況下,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關系,必須要確立社會主義利益觀。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客觀基礎。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應當牢牢記住這個觀點,“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有決定性的因素。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我們黨目前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從思想觀念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愿望,也是為了在實踐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必須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利益。因此從協調利益的角度才是解決考試經濟過熱的最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