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Miaomiao
《登登在哪里》是一首詩,便是畫面之中,也有詩歌的韻律,透露出詩一般的美感。不過我們捧讀這本書時,首先打動我們的卻不是整本書里面所流淌著的美麗,而是書的新穎形式所帶來的驚奇。所以,媽媽第一次給孩子讀這本書時,那一聲“哇”是少不了的:世界上居然有這么翻的書,而且越翻越大。根據我每次講座的經驗,書徹底翻開成地圖之后,孩子們沒有不立刻撲上去的。
有點遺憾的是,在講座的現場,孩子們只能在第一時間接觸“登登”,在初步的驚奇之后,因為手里沒有書,閱讀就中斷了。其實《登登在哪里》這本書,雖然只有薄薄一冊,卻異常豐富,是可以、也應該親子共讀很多遍的,每一次,孩子都會從書里面讀出新的東西。比如他(她)可以在地圖上尋找自己熟悉的城市,他(她)還可以只是單純享受把這本書折過來折過去,翻開又疊起的快樂。不過相比之下,這本書更重大的意義,在于給孩子帶來美感。
孩子對于美好的事物,有著天生的親和力,這大概是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吧。馬怡的詩,分散在一頁一頁的畫面上,要說孩子似乎不是那么容易注意到的,不過事實上,不需要媽媽提醒,讀了幾遍之后,孩子們自己會發現,藏在書頁之間的韻律,甚至他們自己就會讀起來,“宇宙很大很大,宇宙中有很多星星……”有可能,這樣的韻律和節奏,他們是在媽媽讀書的時候,從媽媽的語調之中找到的吧?這時候,如何媽媽有心,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書里面更多的韻律和節奏,比如詩里面,從宇宙到地球到國家到城市,一步一步下來,其實都是有著內在節奏的,我們結合畫面,結合小天使那支小小拐杖所指示的方向,一定會對這內在的韻律有著更深刻的體會。于是,在這隱隱的節奏當中,親子閱讀本身,也變得更加悠然起來了。
當然,讀書不只是一種狀態。對媽媽來說,一本書能給孩子提供的實際功能,大概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大概就更需要多讀幾遍《登登在哪里》。記得早兩年,有些媽媽剛剛買到舊版《登登在哪里》的時候,很快就驚奇地跑到網上發言,說自己怎么都沒有想到,孩子讀了書之后,最常常說的一句話,居然是,“我是中國的孩子”。在這樣的時候,媽媽們總是很容易激動,其實《登登在哪里》這本書,本來就是幫助孩子取得身份認同的,他們會作出這樣的反響,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一般來說,三歲左右的時候,是孩子獲得自我身份認同的一個敏感時期。當然,這個時間節點,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時候會提前,有時候會延遲。但是無論如何,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對孩子來說都是驚天動地的一個瞬間,也可以說,這是孩子長大時必須登上的第一個階梯。細心的媽媽,一般都會注意到,孩子有一段時間,會對自己的大小便特別感興趣,又有一段時間,會對自己的身體器官特別感興趣,說起來,這些都是孩子自我認知過程中的一部分,而在這個認知過程之中,最核心的一點就在于,我是誰,我在什么地方,我屬于哪里。回到《登登在哪里》,馬怡的詩,面向的正是這個認知過程,而增添了蔡皋和蕭翱創意的這本書,則把這一過程完全地升華了。
認識自我,是從認識世界開始的。宇宙,孩子不懂,但是星星,他們是懂得的,而且很喜歡;地球,他們或許不明了,但是地球旁邊那個火紅的太陽,他們是再熟悉不過的;國家的概念,對小孩子來說太艱深了,但是中國和北京兩個字,卻是他們聽過了無數遍的。借助著這些他們熟悉的形象和詞語,一個關于外部世界的大體支架,就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來了。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進入城市,進入小小的胡同,進入登登家的小窗戶,進入小登登的一天,這時候孩子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個小登登,原來和我一模一樣的。“我和登登一樣,我是中國的孩子”……在不經意的閱讀過程當中,孩子邁出了自我心理建設的關鍵一步。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對書的三位創作者,說一聲謝謝了。他們的筆,幫助我們的孩子認識了世界,更融入了世界。
最后說一句,《登登在哪里》的畫面上,畫出了很多很多城市,這些城市往往只是用一個最著名的標志來體現,孩子一開始未必能發現其中的意思。如果媽媽不是個急性子的話,我的建議是,也不必著急把這些東西都講解給孩子聽,一本書是可以慢慢讀的,孩子大了一點,知識更豐富了一點的時候,會在書里面發現更多。甚至到那時候,他們還會樂意把這本書講給小伙伴們聽呢,因為無論是誰,都會喜歡上把這本書講給別人聽時,別人嘴里發出的那聲贊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