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生存”的悖論
果醋飲料“驚艷”面世之初,被稱為繼碳酸飲料、水飲料、茶飲料、果汁飲料和功能飲料之后的“第六代黃金飲品”。然而經過十余年發展,到2008年,果醋行業的銷售規模僅為6億多元;全國近千家果醋生產企業,卻沒有一個強勢品牌;銷售額過千萬元的果醋生產企業屈指可數,只有廣東天地壹號的銷售額超過了1億元。
在國外,果醋飲料同樣是正在興起、邊緣化生存的小品類。在這里要澄清一個概念。國內果醋廠家和果醋專家告訴我們,果醋飲料迎合了現代都市人綠色、健康的消費理念,滿足了女性保健、美容的需求,因此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為消費者接受,“市場非常成熟”,僅北美地區的蘋果醋產量就高達2.6億升,同時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各種醋(包括傳統的醋、保健醋和果汁醋)的人均年消費者量僅為0.19 公斤,是日本的1/9、美國的1/7。事實上,歐美的果醋產量高的確不假,但大多是作為食醋,蓋我國以大米、高粱、麩皮等谷物釀醋,西方各國則以蘋果、葡萄或葡萄酒釀醋。歐美果醋本質上是作為調味品,與我們所說的果醋飲料屬于截然不同的品類。
果醋飲料其實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產。1996年,許慕俠到歐洲考察果醋,發現果醋深受市場歡迎,卻局限于廚房,于是決心生產一種酸甜爽口的飲料,這就有了沈陽麥金利果醋。麥金利果醋曾在亞洲營養大會上引起轟動,被確定為“21世紀亞太地區重點開發推廣的功能食品”,并出口到美國、加拿大、韓國等國家。2001年,躊躇滿志的許慕俠表示5年后麥金利果醋的銷售額要達到5億元。然而,直至今日,麥金利果醋能達到這個目標的1/10就不錯了,其海外市場在不斷萎縮。“果醋女皇”的境遇折射出中國果醋行業的“悖論”:一方面,中小企業在果醋行業“生存沒問題,關鍵是發展”,這種“草根生存”從本質上揭示了果醋飲料擁有驚人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果醋飲料在國內外飲料市場的占有率很低,始終進入不了主流。
產品創新“貨品化”
不可否認,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給果醋行業的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真正的果醋是果汁經過兩次發酵(酒精發酵、醋酸發酵)而成,時間一般需要3~6個月。目前不少企業為了縮短生產時間,以果汁加食醋勾兌冒充果醋,失去了發酵法生產的果醋特有的風味。由于果汁加食醋勾兌生產果醋工藝簡單,成本低,利潤高,以高額“開瓶費”為競爭手段,在市場上大行其道,致使正規廠家舉步維艱。為此,由中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飲料分委會負責起草的《果醋飲料》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于2008年10月發布,該標準明確規定,果醋飲料須用經發酵制成的果醋制成,產品標識名稱應由“發酵型”、“水果名稱”和“醋飲料”三部分組成,例如,以蘋果或蘋果汁為主要原料發酵制成的果醋飲料應命名為“發酵型蘋果醋飲料”。
毫無疑問,標準的設立有助于提高果醋產品的質量,但果醋行業會從此掙脫魔咒,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嗎?
答案是:希望渺茫。因為“果醋”這個品類名稱,才是阻礙消費者接受果醋飲料、限制果醋行業發展的罪魁禍首!
從消費者的心智來看,“果醋”這個字眼首先觸發的是人的大腦對“醋”的固有認知,而醋作為調味品,其強烈的酸味刺激至少給相當一部分人的感覺并不好,“吃醋”在日常生活中被視為貶義詞。因此,把醋制成飲料會讓首次接觸的人有一點新奇感,但很難改變人們對醋的負面聯想。更糟糕的是,有興趣的人品嘗過果醋后,就會與以往對醋的認識聯系起來,“有一種醋的味道”,重復購買的頻率很低。有了一個壞名字,果醋飲料不可避免地滑向“貨品化”—只是貨架上的點綴品,在消費者心智中沒有任何其他含義。
品類“貨品化”,致使眾多果醋生產企業在主流的蘋果醋還沒有做好的情況下,以推出新的產品類別引起消費者注意,于是就有了葡萄醋、梨醋、棗醋、山楂醋、桑葚醋、枸杞醋、沙棘醋、草莓醋……這些創新產品同樣陷入“貨品化”的循環中,導致企業分散精力。
對果醋品類名存在的問題,營銷界有人提出不再以果醋作為品類名稱,以與調味醋“最大限度”地區隔開來,告知消費者這是一種飲料。
因此,要使果醋飲料走出邊緣化、“貨品化”的境地,最重要、最優先的是重新打造一個品類名稱,這個品類名不能帶“醋”字,也不應帶“果”字。那么,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字眼呢?
取舍之間聚焦屬性
果醋飲料色如琥珀,氨基酸和有機酸豐富,具有多種保健作用,如美容養顏、減肥、解油膩、增強消化功能、醒酒護肝、殺菌抗病毒、預防衰老、消除疲勞、軟化血管、防治高血壓、抗癌、保持皮膚光滑滋潤等等。這么多的功能,使果醋飲料的定位問題異常棘手,是醋、保健飲料、功能飲料、營養飲料、普通大眾飲料、時尚飲料或者其他飲料?營銷人莫衷一是,企業無所適從。
以單一屬性為果醋定位,顯然與其多種功能價值不相吻合。可一味求全,賣點訴求過多,又會使果醋的任何一種功能都難以深入人心。心智喜歡簡單、明確,厭惡復雜、混亂。那么怎么對果醋的功能進行取舍,才不會埋沒其“天生麗質”,使其獨特的藥理作用發揮最大潛力進而贏得更大的市場呢?
答應只能是“分化”。
分化是自然界進化的最大動力,也是推動商業世界發展的動力之一。比如計算機經過分化,就有了大型機、小型機、微型臺式機、筆記本、掌上電腦……如果我們把果醋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分化就是讓它長出粗壯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聚焦于一個強大的屬性。
屬性是什么?屬性是一個字眼,是驅動消費者購買的理由。搶占品類而無屬性,并不會贏得特別的優勢,品類的成長依然緩慢。因為消費者要的是滿足需求,品類不過是向其提供解決方案的載體。要是王老吉只定位于成為涼茶的代表,而沒有提出“防上火”的屬性,王老吉涼茶絕不會像今天這樣暢銷。換句話說,大多數顧客買的不是涼茶,而是“防上火”。
然而,對屬性的忽視,使得大多數創新品類在消費者的生活中缺乏意義,成為蒼白空洞的“貨品化”概念。比如天地壹號推出陳醋飲料十余年了,卻沒有讓任何一個屬性在消費者的大腦中扎根,只是講“不喝酒就喝天地壹號”。憑什么喝天地壹號,沒有人知道。
探究消費者心智,可以發現,屬性是品類的本質,正是消費者對屬性的關注推動品類分化,從而產生一個新的“物種”。品牌一般以先聚焦屬性而后成為品類的代表。如“安全”成就了沃爾沃,提起“防蛀”人們會想起高露潔,云南白藥牙膏“出人意料”獲得成功是沾了白藥“止血”屬性的光……那么很顯然,果醋飲料應當根據屬性分化成多個品類(子品類),每個品類聚焦于一個屬性,通過強調該屬性的重要而在消費者心智中獲得明確的獨立的身份。
接下來,就是根據屬性為品類命名,拋開“果”、“醋”字眼也就輕而易舉了。當然,新品類名稱沒有改變其主要質料為發酵型果醋的事實,但作為飲料,首先要拋棄“果醋”這個模糊概念。這個詞本義是指食醋,如果指飲料必須稱之為“果醋飲料”,現在大家簡稱其為“果醋”還沒有什么問題,但當我國水果釀食醋壯大起來時(如海天、恒順等調味品生產企業就推出了蘋果醋的食醋),泛泛地說“果醋”就要搞清楚是作為調味品的食醋,還是指果醋飲料。因此,分化出新品類就避免了這個“第六代黃金飲品”未來可能面臨的尷尬。
戰略配稱下的USP
以分化思維走出一攬子定位的誤區,聚焦不同屬性向多品類發展,這一戰略不僅適用于果醋飲料,也適用于其他具有多種功能的保健食品。但這只是“長征”的起點,要勝利到達的終點,需要以一系列活動體現戰略的本質。這就是邁克爾·波特所講的“戰略配稱”:選擇一系列獨特的活動形成獨一無二的價值組合。
配稱是圍繞核心屬性來展開的。一項產品具有多方面的屬性,最重要的任務是提煉出最能打動人心的屬性。由于多個屬性往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具有蹺蹺板效應,當你強化一個屬性時就要犧牲其他屬性,所以寧愿一個屬性很強,勝過多個屬性很弱。而優勢屬性就是品類的USP(獨特的銷售主張),聚焦于USP使傳播簡潔有力,能夠將產品迅速植入消費者的心智中。
要使品類焦點更為銳利,還要集中打造一個品種,即選擇一種與品類屬性最契合的水果釀造果醋。如果決定聚焦的功能與水果品種的關系不密切,就應當只做已成市場主流的蘋果醋,不要再把有限的力量耗費在其他果醋品種上。比如現在大多數果醋飲料品牌借以立足的“解酒”定位,蘋果醋就足以支撐。
塑造強大定位的秘訣是簡單、簡單、再簡單。要在果醋飲料行業有所作為,企業必須下決心簡化價格和包裝,做成一個單純的品項。目前果醋飲料的價格非常混亂,從幾元、十幾元到幾十元的都有,包裝則有玻璃瓶、屋頂包、PET、易拉罐等,容量也是大小不一,消費者很難對這個品類形成整體印象,而且在選擇時會感到困惑。王老吉多年來只專注紅罐一個品項,后來才有了盒裝。但要讓眾多廠家對此形成共識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對這種自相擾亂的競爭環境避而遠之。自然界青睞“極端”,打造品牌也是一樣,要么做高端,要么以低價另立標準,與那些首鼠兩端、用心不專的“雜牌軍”拉開距離,關鍵就看你有沒有膽量了。
且慢!勇氣固然是實干家最重要的品質,但在重要的一項決策做出之前,千萬不要匆忙上陣。這就是品牌命名—營銷的“丹田”、定位的“靈魂”。好的品牌名與好的品類名組合在一起,能使分化在消費者頭腦中自然發生,品牌與品類獨樹一幟,戰略運作起來就事半功倍。一個好名字往往是靈感的瞬間迸發,而靈感是在苦思冥想中不期然降臨的。可很多人往往努力想了一下,以為想不出更好的名字了,于是挑了一個覺得差不多的名字就開始往它身上投錢,而平庸的名字難以肩負起振興品類的重任:麥金利不知所云,天地壹號像二流保健品,小喬與現代飲品格格不入,杏源是用杏果釀的嗎?還有遠村、綠杰、紫晨、維嘉思、淼雨等等,沒有個性的名字是無數“貨品化”產品共有的特征。
世上不缺少好產品,缺的是定位、聚焦與配稱。可口可樂在漫長的歷史中摸索形成了其霸主之道,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征。當今市場激烈競爭,企業更要自覺運用定位論,在消費者的大腦中搶占有利位置。有理由相信,中國企業必有“王者興”,將先進的理論與市場實踐相結合,充分挖掘果醋飲料的潛力,進而形成中國國家心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