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初期,廣州市的公園只有四個,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有34個,90年代增加到71個,截至2008年底,廣州市公園總數為211個。其中有市屬的,有區、村鎮級的,也有科研單位的,還有企業建設的。公園“品種”比較齊全,有綜合公園,有主題公園,有紀念公園,還有游樂園。
隨著公園總數的增多,免費公園的發展也讓人欣喜。在211個公園里面,免費公園達168個,約占總體公園數量的80%。回顧1998年,青年公園開始免費對公眾開放,是廣州市最早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園之一。2006年7月,坐落于海珠區工業大道中的莊頭公園正式宣布對公眾開放,成為當時廣州市老城區規模最大的免費公園,同時還填補了海珠區西南部沒有公園的空白。而從2008年11月1日起,中山紀念堂“除主體建筑和歷史陳列館以外”的園區免費開放,中山紀念堂也就成為廣州首個免費開放的市屬大公園,翻開了免費公園新的一頁。
關于廣州公園是否免費開放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多數市民都希望廣州市屬大公園能盡早實現全面免費開放,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多次在省人大、政協會議上提出議案討論廣州市屬大公園免費開放的問題。
據了解,廣州市政園林部門打算把公園加以分類,逐步實施、循序漸進。首先免費開放的公園,從地理分布上盡量讓每個行政區都有一兩個;從管理等條件上,選一些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公園,現在已不收門票的公園基本上均屬于這一類。因此,他們考慮通過收支兩條線的形式,實行免費開放。即公園的收入全額上交財政部門,公園的管理、維護、改造以及所需的全部日常費用由財政統一安排。此外,對一些暫時還未能免費開放的公園,將實行差額補貼,逐年增加市民年票優惠等辦法。
實行免費開放和有效保護是公園今后的方向和目標。但是,由于公園免費開放涉及的管理、經費等問題遲遲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令市屬大公園免費開放一直沒有進展,而所有公園免費開放也許就是更遙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