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崗里”是流傳于佤族民間的古老神話,“司崗”意為石洞、石窟或溶洞;“里”是出來的意思,原意為佤族人是從大山的石洞里走出來的。這個山洞還有一個特定的地方,就是岳宋鄉南錫河對面緬屬巖城附近名為巴格岱的地方。過去,佤族人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崗里”處剽牛祭祀,以紀念“司崗里”。“司崗里”不管屬于哪國,總是佤族老祖先出生的地方,因此“司崗里”又是佤族人心中的圣殿和理想的天堂。
阿佤人有自己的語言、舞蹈、服裝、美食和巖畫,就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每年5月的“滄源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5月1日~3日)就成為他們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千百年過去了,滄源佤族自治縣的阿佤人至今仍承襲著這個傳統節日,“摸你黑”已不僅僅只是一種娛樂形式,而是他們傳承本民族深層文化的載體。
每個節目都帶著樸素的野味
2008年5月我在阿佤山期間參加了他們的摸你黑狂歡節。2日一早我們就進了滄源縣城,將車子停在遠遠的僻靜處,步行進入會場。整個會場十分寬敞,正面是個大舞臺,長長的彩帶和標語在空中飄舞,感覺整座縣城都在搖動。我們在指定的地點站好,看各鄉鎮、單位的代表隊入場。他們每隊都著不同的民族服裝,手持相同的民族勞動工具或武器,似乎比奧運會的入場式更具風情和刺激。
臺下,人山人海;臺上,好戲連臺。每個節目都是那樣生動、感人,又帶著一些樸素的野味。
在這些節目中,最具風情的還是要數“甩發舞”。幾十位女演員占據了一個大舞臺,瘋狂而有力地甩著她們過腰的黑發,每束長發就是一團黑色的旋風。黑發向前甩時,如同從高處涌起的黑色波浪;向后甩時,又似陣陣波浪向后退去。緊張、活潑、激烈,這就是佤族的女人!
逼真感人的生活也被他們搬上了舞臺。一對佤族夫婦,像是在田地里播種莊稼。男子的背篼里是個實實在在的娃娃,女子背著個裝滿水的葫蘆。休息時,女子把水葫蘆送到男子嘴邊,那情那景讓人心動,也讓我對佤族人的夫妻家庭生活有了進一步理解。
摸你一臉,快樂一年;摸你一身,幸福終生
摸你黑狂歡節從下午兩點開始。幾天來,我對“司崗里”已有了些了解,但對這個“摸你黑”還是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誰來摸你,怎樣摸你,用什么來摸你。猜想著是大人摸小孩,還是小孩摸大人;是男人摸女人,還是女人摸男人。
正當我傻乎乎地站在人群中時,不知哪里發出了信號,“嘩”地一聲,從各個角落涌出了無數小孩,已分不出是男是女,全變作一個個小黑鬼,呲著一嘴小白牙,左手提個小塑料桶,桶里裝滿半黑不黃的泥漿,右手抓滿一把,稀稀拉拉的,見人就摸上一把。
原來,“摸你黑”是佤語“就是這樣”的意思。取意于佤族民間用鍋底灰、牛血、泥土和在一起,然后涂抹在額頭上,用以驅邪祈福求平安的習俗,現已演變成用純天然藥物“娘布洛”(佤族傳說中具有起死回生功效的神藥,現實中有著防曬、美容、養顏的功效)配制的涂料相互涂抹,互相祝福。摸給老人,保佑他們健康長壽;摸給姑娘小伙,祝愿他們愛情美滿;摸給小孩子們,希望他們茁壯成長。因此這一天,人人涂抹,萬眾狂歡。
大家都卷入了這場“混戰”,我卻對著滿場飛舞的塑料小桶驚嘆不已。上午經過廣場一座大樓時,無意中發現一樓擺著上百個大缸,里面裝滿了似黑不黃的淤泥,沒想到那些淤泥全部被摸在了人的臉上和身上。
摸黑了我的臉倒無大礙。可我在場地里搶鏡頭,手里還端著一部相機,幸好只有機身沿被摸黑,鏡頭被我拼命保護了下來。有些從外省市來的參觀者或許害怕身上干干凈凈的衣服被摸黑,有的上了樹,有的爬上房,躲避小孩子們無孔不入的進攻。
小孩子打頭陣,隨后大人們也參與了,你摸我,我摸你;男摸女,女摸男,廣場上亂成一團。我身邊有幾個警察,開始還衣冠楚楚,不久個個也“同流合污”了。
有些小孩玩瘋了,向我的衣服里面摸,涼涼的、滑滑的、粘粘的,讓我狼狽至及,想生氣卻怎么也生不起來。不棄不舍追我的是三個小女孩,見她們一臉調皮,便乘機用英語問了幾個日常生活用語。出乎我的意料,她們竟然能大大方方地回答我。這邊境縣城里的少數民族教育讓我詫異!剛轉身離開,她們又各自在我身上摸了一大把。
空中的彩旗、錦帶還在悠然地飄搖著,而廣場上經過幾個回合、一陣瘋狂之后,漂亮的衣服不再鮮艷,紅色的臉蛋失去了光彩,千人萬人變成了一個模樣,黑臉上透出了一嘴白牙。男人成了黑怪,女人成了黑巫,兒童化為小妖,再也分不清誰是誰了。人們狂歡時,還邊狂邊唱:“摸你黑……摸你黑……”意思是說,這正是我們期待和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就是這樣。摸你一臉,快樂一年;摸你一身,幸福終生。

最黑的就是最美的
從“司崗里”的傳說中走過來的阿佤人本身就是一個崇尚黑色的民族,他們以黑色為美,認為黑色是勤勞、健康的象征,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特別是服飾也以黑色為主調。過去甚至連牙齒都被染成了黑的。在他們眼里,“黑亮的牙齒與健康的黑皮膚相配,才能保持阿佤人的步調一致”。佤族有一句諺語:“步調一致,我們才好一起跳舞;牙齒黑亮,我們才好一起說笑”。于是,在“摸你黑”活動中,誰被涂抹得最黑誰就最美。
佤族是一個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質生活還重要的民族。“摸你黑”就是阿佤人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憧憬未來、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祈求吉祥平安的人生真理的一種表現。他們認為,人生只有一次,不管是貧富貴賤,都應珍惜人生這僅有的一次,快樂地生存下去,這就是“摸你黑”狂歡活動的真諦。
Tips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臨滄市最南端,西、南與緬甸相接,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
交通
從昆明客運站乘夜班臥鋪車可直達滄源,全程860公里,約需20~22個小時,票價100元左右。也可乘飛機至臨滄,再乘中巴車前往滄源縣城。
景點
司崗里文化園、班洪抗英盟誓址、翁丁佤族原始部落(25元)、勐來鄉巖畫區(20元)、班考民俗村(16元)、司崗里溶洞(20元)等。
美食
雞肉爛飯、火燒干巴、野生肉湯菜、小瓜豆、煙肉、面瓜抓、春菜、苦湯菜、烤肉等。
佤族節日
佤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節日最多的一個民族,故有“一月一小節,一年一大節”的說法,其主要節日有以下幾種:
狂歡節,佤族習慣稱“臥”,意為盡情玩樂,忘記一切。其他的節日都與宗教有著一定的關系,唯有狂歡節是娛樂自身的。
望,播種的意思。在播種季節必須要殺牛,至少要殺雞請客,然后打歌跳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齋,亦可稱之為新米節,一般在八月十五前后,其意是請谷魂回家,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嘗新米。
“崩南泥”,又可稱之為春節,一般在年末的最后一個亥日。過節時,家家戶戶泡糯米、舂粑粑,作為新年貢飯敬獻給寨老。各家家長到齊后,寨老主持祭祀,人們圍著神案,魔巴念經頌咒,祭祀完畢,鳴土炮12響,表示送舊歲迎新年。
提醒
每年的5~10月一般為雨季,選擇在這個時候旅游可能會遇到交通不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