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本身就是一部浪漫劇情片。函館、札幌和小樽,分別組成了這部電影的三個情節,帶著鮮明的個性。在這個以嚴謹、精致的細節和曖昧的微笑著稱的國家里,它們骨子里的浪漫、不羈與純凈,與每個人的“少年時代”暗合。

從地圖上看,這三座城市位于北海道西南,它們勾勒出的那片區域,好似一只踏在海灣中的腳。只有親身走過這里,你才會理解,為什么巖井俊二能在小樽拍出《情書》這樣的“純愛圣經”,而《非誠勿擾》里的美麗女孩“笑笑”,又為什么選擇這片土地,來尋找傷痛愛情的答案。

函館
錨是幻想,蟹是慰籍
剛剛告別的那個暗夜,我在日本臥鋪車廂猩紅的幔簾中沉沉睡去,穿越了漫長的青函海底隧道。當日光照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車窗外搖曳而過的綠色牧場,把我從剛剛經歷過的關東繁華中帶領出來。
函館有兩大魅力:一是夜色,被譽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二是清晨的海鮮早市。海風還帶著微醺的夜色的時候,它就已經開場了,各種各樣的新鮮海產,仰仗著未被污染的海洋家園,出落得鮮亮水靈。
電車在窗外叮叮當當,城市的聲音從大大小小的坡道上傳來。函館坡道負有盛名,在大海的底色,西式建筑的點綴下,上上下下的斜坡街道獨具韻味。具有代表性的有魚見坡、八幡坡、船見坡等18個坡道。姿見坡和回望坡的名字充滿了愛情分離的憂傷。據說,那是一低頭如水蓮花般溫柔的舞女送別年輕戀人的地方。川端康成曾在《伊豆的舞女》中描寫了那臉龐嬌小、烏發如云的女孩在碼頭揮舞著白色的手帕為少年送行的情景,后來再出現于同名電影中。函館港的航船上,想必也有過遠行的水手和旅人含著淚水、眺望依稀的坡道、看那嬌柔的身姿站成一尊雕像般的往事吧。
已是黃昏,先去函館山。公交車在一個陡峭的坡前停了下來,下面要先爬坡,再換車登頂。依山而行的道路是纏綿的,每當它轉到開闊的正面,夜景從一片叢林中乍然閃現的時候,總能引起車內的一陣驚呼——那是一片璀璨的金色,點綴著鉆石般的白光,在墨藍色的海灣映襯下分外奪目。很快它又淹沒在黑暗中,而所有人都開始屏息凝神等待它的再一次閃回。
當我終于站在函館山的最高點,一只仿佛由黃金和鉆石打造而成的“日本之錨”展現眼前——稍遠處,函館的土地深深探入大海,在末梢成為銳利的尖角。隨之,兩道漫長的海岸線,緊緊將土地聚攏起來,在近景處歸攏為一處狹長的通道。我所在的函館山,就是那錨柄處應系上纜繩的地方。
狹長的日本國土,讓位于北海道尖端的函館恰像是龐大的日本之輪的船錨所在之處。在恍惚的夜色中,似乎正是依靠著它,日本方能安然地在太平洋海浪的推擁下,停泊在亞洲大陸東側的海灣。

函館的夜景充滿了幻想,清晨的海鮮早市則充滿了踏實的人間煙火氣。各種各樣剛捕撈上來的海鮮在水槽中張牙舞爪。鮮紅的大螃蟹張開了爪子足有半米長,漁民阿叔大聲兜售著頂級的生魚刺身。挨著早市有一溜小店,出售各種海鮮飯,讓人垂涎欲滴,比東京要便宜一半。每天,都有各地商人和觀光客來早市“掃貨”。若有人看上了某只頂級的大螃蟹,老板便會將客人的名字寫在牌子上,再給螃蟹戴上,表示已經“名蟹有主”。只要付了錢,便可放心離去,店家必會以最快最保鮮的方式,將“海鮮行李”及早送到客人家中。這樣,即便你還在游玩或者商務出差,家人也能及時收到你遙遠的心意。當然了,這種可心的服務,目前還只限于日本國內。
點了一份烤魚早飯,簡單卻異常可口,不過人民幣20多元。小小的一條鮮魚,烤到汁液濃收,和當年新收獲的白米飯一起,配上脆脆的海苔入口,怎一個“鮮”字了得。
浪漫的幻想和扎實的人間煙火,或許正是人生之船的兩只錨吧。一個在朦朧的夜色中閃亮,一個則在明艷的陽光下給你最新鮮的慰藉。
Tips
1.著名的函館海鮮早市就在函館站旁,步行即可到達。海鮮市場內有許多賣早飯的小店,價廉物美,品嘗一下清晨的海鮮料理是不錯的體驗。
2.函館還有一座著名的五棱郭,城堡有五個巨大的角,俯瞰下去,仿佛是一顆落在大地上的星星。可搭乘函館站廣場上的公交車到達。
3.叮叮當當的電車是當地特色,不妨一坐。登函館山可以在山腳下搭乘班車,也可以乘索道,價格略貴些。

札幌
來自雪國的“白色戀人”
浪漫三城中,札幌是首府,也是北海道最繁華的城市。它帶給我的除了浪漫的美食,還有時時襲來的疏離感,仿佛身在“另一個日本”。連那座著名的號稱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札幌鐘樓,也帶著濃郁的俄羅斯風格。
的確,日本列島四島中最北邊的這個島嶼,大約在200年前還是一片荒野。即使是現在,那種特有的荒野感仍未褪去。京都奈良如梅雨般濡濕萬物的舊傳統,并未在這片雪國扎下根系。
對于札幌的最初印象,來自于數年前朋友送的一包“白色戀人”點心。奶香濃郁的兩片小脆餅中間,夾著由北海道牛乳做成的巧克力,香甜而清雅,濃郁又回味無窮。它們是北海道牧場的恩賜。這座位于石狩平原的繁華都市,與日本眾多臨海的大都會不同,是一座少見的內陸大城。東北方向有被稱為“北海道屋脊”的大雪山,遼闊的牧場綿延在城市周邊。而在本州島,視野之內多是摩肩接踵的民居,村莊被小塊田地和山地割據著。本來就天蒼蒼野茫茫的這里,更呈現出特有的無拘無束。

如果說有哪里能把“吃”也營造得如此浪漫的話,那就非札幌莫屬了。它的每一道美食,似乎都和雪、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年的3月14日是日本的白色情人節。和中國不同,2月14日的“正牌”情人節是女孩向心儀男生贈送禮物的日子,而一個月后才是男生投桃報李的時候。甜美的三月里,懷著忐忑心情的女孩子們最期待的,莫過于收到心上人的巧克力糖果了。選擇這個時節來擁抱札幌吧,因為“白色戀人”巧克力夾心餅正是札幌“名物”,在每一家紀念品商店和大商場中都占據了重要位置,甚至車站里都有專門柜臺推薦——不僅口味如戀情一般甜美,連包裝都充滿了浪漫情調。天藍色的長方形紙盒或鐵罐里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兩種口味的“白色戀人”——奶白色包裝的是白巧克力夾心餅,墨綠色的則是黑巧克力夾心餅,仿佛是天造地設的一雙。
據說,“白色戀人”這個名字的來歷也是浪漫的:在一個冬日的黃昏,一位制餅師傅制作出了一款異常香甜可口的巧克力餅干,他透過店鋪的玻璃窗,正好看見一對手挽手的戀人一起跨過皚皚雪地,這溫馨浪漫的情景讓他怦然心動,從此這種北海道的甜美就有了如此美麗的名字。
可以說札幌是一個巧克力的世界——不僅有巧克力博物館,還能讓你親身體驗制作的樂趣。在專業甜點師的指導下,你隨時可以做出獨一無二的巧克力甜點。
如果給札幌另一個名字,我更愿稱它為“雪國”。這不僅因為少年時代讀的那本川端康成《雪國》的美麗和哀傷,更因為這里的確是雪的天國。札幌的雪有多大?“飛來雪花大如席” 固然是文學修辭,然而幾天之內就積攢上一兩米厚的雪并非虛言。札幌的郊區公路上,你可以和《非誠勿擾》里的“笑笑”一樣,看到路兩側各豎起一排指示標牌,上面的箭頭醒目地直指地下,為的是大雪封路時,給行駛的車輛指示路的邊緣。連札幌市的市徽,也是一個雪花狀的六角形。這樣的寒冬里,拉開燈光暖暖的店門,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拉面無疑是暖人肺腑的。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札幌的拉面聲名赫赫,有著“拉面王國”的美譽。當然,與“世界第三大漁場”出產各種頂級海產相配的,還有一口喝下去清涼透徹的札幌啤酒。
鄉愁,就是那可口的食物滑過舌尖的回憶。日本朋友告訴我,北海道能給世界各地的人都帶來故鄉般的放松。或許札幌的浪漫美食,就是那份牽掛和憂愁的解藥。
Tips
1.札幌的大通公園風景秀麗,有成群的鴿子,一些有名的景點如鐘樓、市政廳等都在附近。
2.來札幌不可不吃拉面,當然去老字號麒麟啤酒館大快朵頤自助海鮮也是上上之選,還能順帶品嘗當地名吃成吉思汗烤肉。臨走的時候,去商店買些白色戀人點心,是最好的紀念品。

小樽
這封情書寫給滄海
一部巖井俊二的《情書》,給小樽打上了浪漫圣城的標簽。那一張張信箋,復活了一段經典愛情,亦將北海道雪的奢華和浪漫推到了頂峰。那如野百合花般的女孩藤井樹,騎著腳踏車穿過小樽運河的身影,成為無數人少年夢境的閃回。
和眾多北海道的地名一樣,“小樽”源自愛奴語的發音,原是“沙灘中的河流”。如今那條并不知名的水已不復存在,小樽的名字卻流傳了下來。從札幌到小樽,一路上都與海為伴。正是旅行的淡季,穿水手服的年輕女學生上車下車,車廂里似乎只有我帶著外來的陌生氣息。鐵軌沿著海邊走鋼絲般一路綿延遠去,海浪拍打著防波堤,似乎從車窗中一伸手就能觸到飛濺而起的浪花。
不能不拜訪那條經典的小樽運河。面臨石狩灣的小樽,在百年前曾是北海道的海上門戶,不僅是與歐洲和俄羅斯進行糧食貿易的重要港口,富饒的海產品同樣是大單貨運。如今已是小城標志的運河,原是為了應對繁忙的運輸,小樽政府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以填海造田的方式陸續營造的。沿岸的倉庫多用石頭建造,規模龐大、風格質樸。即便今天很多已經成為咖啡館、玻璃作坊和博物館,仍可辨認出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一座建筑上還留存著一個稱為“虎瓦”的大魚裝飾物。銀色的獸頭瓦高1.5米,重量120公斤,無疑是當時富有的象征。
夜色初來,河邊幾十盞汽燈燃起,把整條運河都籠罩在一片溫暖而憂傷的昏黃之中。有人沉默地坐在河邊,夜色托起他年輕而憂郁的側臉,風兒傳來千百只玻璃風鈴的輕唱。
然而電影中青澀初戀發生的地點,并非自古以來就有如此淡泊婉約的面容。若是有心,你便能在河邊的建筑群上看到諸如“北日本倉庫港運會社”的字樣,當然它們已被歲月磨洗,在暮色中不易辨認了。
隨著小樽的繁榮日盛,眾多銀行和企業紛至沓來,這里還曾一度成為尊榮的金融中心,甚至被稱為“北方的華爾街”。漫步在今天的小樽,那些不經意間闖入眼簾的典雅歐式建筑,正是上世紀初建成的古老銀行。而《情書》中藤井樹工作的圖書館的取景地,則是曾在小樽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船運公司。那是一座建于1906年、有著歐洲文藝復興樣式的石頭房子,至今依然留存著金色壁紙、水晶燈和簇花的地毯,堅守著百年來奢華的貴族氣息。

20世紀30 年代中葉,小樽日趨式微,札幌日益成為北海道的經濟中心。隨著交通方式的改變和漁業的落寞,運河里百舸爭流的景象成為了過去。昔日作為船運貨物集散地的石造倉庫一字排開,靜靜地守望著流年。
60年代,為了小城交通,將運河掩埋的方案被納入城市規劃當中。小樽市民懷著對運河的感情,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運河保存運動”,整整持續了十幾年,方才保住了今天這道讓無數人為之夢回的青波。小樽人是偏愛石頭的,當運河邊的石頭倉庫卸下榮華,另一種更加晶瑩的“石頭”——玻璃,則用它靈動剔透的光澤再次給小樽帶來夢想。很多人都還記得博子和秋葉二人北上尋訪藤井樹,身為玻璃工藝師的秋葉在小樽訪友的一場戲,那正是在小樽運河邊的玻璃作坊中拍攝的。
穿梭在小樽的大街小巷,總能和一家家玻璃作坊相遇。光彩流轉的玻璃制品擺在店頭、貨架、甚至掛在院子里的樹上,飄蕩在河面上,映照著月光。
在這里打開一只八音盒,那穿著玻璃裙的女孩自顧自跳著輕盈的芭蕾舞,把一串晶瑩的樂聲留在我的掌心。《情書》中那一幕幕經典浮上心頭——
“你好嗎?我很好!”
即便恬靜如小樽的浪漫,也躲不過滄海桑田。

Tips
1.小樽的情調主要集中在運河邊,去尋找那些美麗的玻璃作坊吧!最有名的還屬北一硝子三號館,店主經常把上百個玻璃風鈴掛在外面。小樽港在漁業繁盛時期,曾將這里作為鯡魚的保管倉庫,今天這里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燈具與玻璃工藝品,如果你駐足等待,還能看到玻璃制品從橘黃色的火焰中誕生的那一瞬柔軟的華美。八音盒的品質也非常高。
2.小樽的浪漫除了本地,還在于去的路上,電車緊貼著大海奔跑,濤聲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