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會唱山歌,除了劉三姐的壯族再者就是臺灣原住民里的布農族了。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征意味的民族。著名的八部和音就來自這個民族,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后,驚訝于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復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里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堪稱是世界音樂的瑰寶。
在布農族的八部合音中,他們沒有固定要唱哪一個聲部。在唱的過程中,歌者不單單只唱自己的聲部,同時也會去聽別人的聲部,當較高音不足時,有些人便會自動補足高音,而當渾厚的低音不足時,他們也有人會自動改唱低音部,就是在這種相互之間,使音樂得到協和之美。
這樣美妙的聲音自然被布農族傳承下來,出自太平國小的《誰在山上唱歌》就是由小朋友們演繹出的八部和音。太平國小是近年來在合唱比賽里,最亮眼的團隊,更多次受邀出國進行音樂文化交流。年幼的他們能唱出布農族最世人稱道的八部合音,超齡的表現很讓大家吃驚。
很多人講說,走進太平國小就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位擦身而過的小朋友都會用布農族母語熱情的向你打招呼:“mihumisang”(“你好嗎?祝福你!”的意思),這是在布農族部落里最常聽見的問候語,布農族人與人為善,單純友好的品德在小朋友們身上也繼承了下來。
錄音的地點就在他們平常練唱的禮堂,小朋友聚在禮堂舞臺上的合唱階梯一字排開,合唱團的指揮就在舞臺前帶領著大家唱了起來。錄音質量卻接近錄音室規格,有專家說這部專輯就像是“田野錄音一樣那么真實、那么貼近他們的生活”。
孩子們的好聲音也得到了承認,他們獲得2005年金曲獎最佳演唱獎、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和最佳專輯制作人獎。聽到這張專輯的人說:“雖然是完全聽不懂歌詞的歌聲,但是能感覺到生命的力量。這大概就是原生態的感覺,以往音樂里純熟的技巧剝削的是原始的吶喊。而這群在山里長大的孩子干脆什么配樂都不要,生生的唱了很多的好聽旋律,很多個聲部的穿疊,不亞于任何一個專業合唱團的華美,卻絲毫不矯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