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以前,阿姆斯特丹只是一個小漁村。當時居民們為了防范洪水侵犯,在阿姆斯特爾河(Amstel)上建起了水壩,所以有了“Amsterdam”一名,其中“dam”這個字在荷蘭語中就是“水壩”的意思。165條運河、1200多座橋梁,將城市分隔成90多個大小島嶼,共同打造出這座奇特的水上城市。
運河人家窗戶的作用比門大
乘玻璃船游覽阿姆斯特丹才能真正體會水城的獨特韻味。游船穿行在典型的荷蘭傳統民居之間,好多建筑都標上了建筑時間,17、18世紀的老建筑比比皆是,據說都是當年那些通過航海貿易發跡的富商所建,由于幾個世紀的不斷翻修,依然氣派如新。這些建筑幾乎都是三四層的老樓,清一色的褐色墻面,白色油漆勾勒門窗,很典雅,也很安謐。

每幢房子的頂層窗口上方都伸出一根一米多長的橫梁,橫梁上有一個固定的吊鉤,一打聽,才知道那是為了吊運家具而備用的。在荷蘭,房產稅按照臨街門面的寬度來收取,為了少繳稅,房子的門都開得很窄,樓上的窗戶則不受影響,可以建得異常寬大。搬家的時候,家具和大的物件無法從門口進出,只好吊裝起來,從窗口運進。這種古舊的搬家方式與浪漫快捷的商業氣息構成了鮮明的反差。
運河兩側常常見到一些以船為屋的水上人家。這些船屋不是家境困難者的陋室,而是富裕人家的豪宅。船屋內寬敞明亮、裝修豪華,沙發地毯、書柜櫥具、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但是,船屋造價昂貴,占用河段的費用更是不菲,供電供水、污物處理等都不是一般市民所能承受。
單車上的國度孩子騎車在街上狂奔
阿姆斯特丹是座單車上的城市。從警察、郵差、送外賣的到白領、公務員、銀行家,人們無一例外地騎著單車去任何想去的地方。73萬人的城市,單車擁有量高達60萬輛,市民們每人每年平均的騎行距離高達900公里,單車解決了這個城市四成以上的公共交通。由于單車的普及,這個城市還經常舉辦國際性的單車以及零配件博覽會。
經常能看到幾歲的小孩騎著單車在街上狂奔。據說,阿姆斯特丹人通常三四歲時就開始學騎單車,到六七歲時差不多已換了第二輛,到十一二歲已經是第三輛了。甚至連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都有一張讓全世界印象深刻的、騎在一輛類似中國“永久”牌的女式黑色單車上的照片。
其實,阿姆斯特丹天生就不是適于開汽車的城市。建于17世紀的內城完全是為步行而設的,狹窄的街道和無處不在的運河網使汽車根本跑不起來,更不用說提供足夠的停車位。
整個城市平坦緊湊,棋盤式的格局使內城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之間的距離最多不會超過五公里——這正是騎單車的理想距離。Dam廣場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心,從這到中央火車站騎車三分鐘;騎15分鐘可到夜生活的樂園Leidseplei;騎車到倫勃朗博物館、梵高博物館和安妮故居等著名景點也不過十分鐘。
5月12日是阿姆斯特丹的“單車日”和“全國風車日”,單車再加上美麗的風車構成了一道絕妙的風景。在市區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單車租賃點,可以租到五花八門的單車——單人的、雙人的、家庭裝的、三輪的、躺著騎的、甚至還有可帶著嬰兒車走的單車拖車……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租車購物或游玩,還兼做單車修理。當然也少不了大大小小的單車停車場。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的單車停車位多達3000個,花上一歐元,就可以為你保管一整天,另外還有存車的周卡、月卡、季卡。
最愛騎腳踏車或者腳踏船沿運河在橋與橋之間穿行。阿姆斯特丹市甚至為游客設計了多條騎車線路,每條線路都有單車專用道,還配導游。從中央火車站穿過市中心到南面的Buitenveldert、Amstelveen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條單車游覽線路,最吸引人之處在于沿著Herengrache運河;從阿姆斯特丹東邊經城市中心到達城市西邊,是另一條受歡迎的單車游覽線路,東港口區堪稱荷蘭現代建筑藝術的一個活范本。
荷蘭式金酒
300多年前用杜松子果釀成
說起荷蘭的酒,也許很多人想到的是喜力啤酒(Heineken),其實在世界著名的五大烈酒(Spirits)體系中,著名的金酒(GIN)最早就起源于荷蘭。它是在1660年由荷蘭萊頓大學(Unversity of Leyden)一位名叫西爾維斯(Doctor Sylvius)的教授制造成功的。最初制造這種酒是為了幫助在東印度地區活動的荷蘭商人、海員和移民預防熱帶瘧疾病,以后這種用杜松子果(juniper)浸于酒精中制成的杜松子酒(Jenever)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據說1689年流亡荷蘭的威廉三世回到英國繼承王位,于是杜松子酒隨
他一同傳入英國,受到英國人歡迎,叫它“Gin”(金酒)。
金酒后來的發展逐漸分化出兩大類:荷蘭式金酒(Dutch Gin)和英國式金酒,又叫“倫敦干金”(London Dry Gin)。
荷蘭人當然把荷式金酒看成是“國酒”,它是以大麥芽與裸麥等為主要原料,配以杜松子酶為調香材料,經發酵后蒸餾三次獲得的谷物原酒,然后加入杜松子香料再蒸餾,最后將蒸餾而得的酒貯存于玻璃槽中待其成熟,包裝時再稀釋裝瓶。
荷式金酒色澤透明清亮,酒香味突出,香料味濃重,辣中帶甜。因香味過重,荷式金酒只適于純飲,不宜作混合酒的基酒,否則會破壞配料的平衡香味。荷式金酒在裝瓶前不可貯存過久,以免杜松子氧化而使味道變苦。
荷式金酒的飲法也比較多,在東印度群島流行在飲用前用苦精(Bitter)洗杯,然后注入荷蘭金酒,大口快飲,痛快淋漓,具有開胃之功效,飲后再飲一杯冰水更是美不勝言。世界名雞尾酒“干馬天尼(Dry Martini)”是將倫敦干金酒與意大利味美思加香葡萄酒(Vermouth,也是以葡萄酒與香料泡制)按4:1的比例混合兌飲。其實,在沒有Vermouth的時候,直接以香料味濃郁的荷式金酒加冰塊、再配以一片檸檬,就是干馬天尼最好的替代品。

酒城斯希丹
古老的風車恢復了轉動
為了一探究竟,我們專程拜訪了荷式金酒的故鄉——斯希丹(Schiedam)。像很多荷蘭城市一樣,離鹿特丹(Rotterdam)只有五公里的小城斯希丹也擁有一條運河。沿運河有段步行約30分鐘的路,兩邊老房子都保存下來,發展成觀光路段,陳述的主題就是金酒。因運輸金酒有了這條運河,為制酒磨谷物而興建大型風車,斯希丹因此成為金酒之鄉、風車之城。
走在河邊街道上,視線越過老房頂,可以望見風車的大十字扇葉。
斯希丹現在還保有五座世界最高的風車,這些風車大多是18、19世紀的產物,斯希丹曾有20座風車,可見當時生產多少金酒!如今制酒業還在,風車卻已經棄置了。投閑置散的風車拆的拆、廢的廢,還好在它們全部消失之前,觀光古跡的觀念興起,這五座風車被改成餐廳、博物館,又恢復轉動。
1781年興建的棕櫚風車(New Palmtree)高度18米,在斯希丹風車陣中只算中等身高,但是結構完整,已被改裝為風車博物館,而且它還不退休,每天以傳統方式磨谷子。
棕櫚風車博物館把老舊的磨坊改造成很有現代感的空間,一樓是購票處,然后沿著回旋梯往上爬,二樓以各種模型展示風車結構,三樓用圖片解說風車歷史,四樓是親子實驗室,了解風力和風車運轉的原理,五樓是磨坊,堆放谷物麻袋。棕櫚風車至今還在工作中,雖然產量不能和機器比,但是維持了老風車的生命力。
斯希丹除了棕櫚風車,還有四座風車,其中最高的是“北方”(North),1803年建,已改為餐廳。另外還有“鯨魚”(Whale)、“三花”(The Three Cornflowers)、“自由”(Freedom)。
漫步斯希丹,逛運河邊的金酒之路,很容易就了解到這個城市的發跡靠金酒,街上有錢人的房子,許多是酒商豪宅。最著名的是諾萊特(Nolet)酒廠的故事。傳說從前,諾萊特家的老板娘每天下午都會坐在位于哈芬街65號(Lange Haven 65)的豪宅窗前,每一個諾萊特酒廠的員工經過窗下時,都必須向這位老太太脫帽致敬,若是三次忘記,就會被炒魷魚。今天,諾萊特酒廠因為出產著名的卡泰爾一號(Ketel 1)金酒而延續著家族的榮耀。2005年,他們在斯希丹原有的五座風車之外,于運河之畔重新建造了一座高42米的風車,遠遠超過了從前此地最高的“北方”(高33米),不過,這座新紀錄保持者似乎暫時不打算對外開放。
荷蘭城市的豪宅門面并不寬大,但雕飾精美,財神像雕在門楣上,斯希丹亦是如此。游覽斯希丹風光最好的辦法,是搭乘運河上專為觀光者開行的游船,繞小鎮一周也花不到一個小時,街頭雕塑擺出制酒老板和工人的雕像,墻上貼著19世紀的金酒廣告……金酒已滲入斯希丹的靈魂。
Tips
航班
航班: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2006年已開通廣州——北京——阿姆斯特丹的航班,目前每周二、四、五、六、日上午10:00從廣州起飛,11小時左右到達阿姆斯特丹斯希波爾國際機場(Schiphol Airport)。
住宿

行前最好事先訂好旅館。此外斯希波爾國際機場的地方旅游局辦公室也可以幫助游客訂旅館。
查詢網址:www. schiphol.nl
營業時間
商店的營業時間通常是9:00~17:00(部分商場為18:00),周日與周一的上午休息居多。此外,周四的Late Night Shopping Day則是一直營業到21:00。
交通
阿姆斯特丹的路比較狹窄,開車反而不如騎車方便。到處可見租借單車的小店,每天10歐元。公交車通常起價在2~3歐元。
值得一游的博物館
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收藏有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作品,包括倫勃朗(Rembrandt)巔峰時期作品。
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收藏有荷蘭著名畫家梵高的200多件油畫和600多件繪畫作品。此外還有印象派大師莫奈、高更的作品。
安妮#8226;弗蘭克小屋(Anne Frank House):二戰期間的1942年,德國猶太女孩安妮為躲避納粹的屠殺,躲藏在密室中長達兩年,寫下了著名的《安妮日記》。
荷蘭航海博物館(Nederlands Scheepvaart Museum):建在運河港灣旁,以前曾經是荷蘭海軍的軍火庫。博物館展出荷蘭黃金時代的航海和殖民歷史資料,可以了解當時荷蘭人航海生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