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似乎熱衷于從年輕一代藝術家那里淘金,往好里說,這是一種嘗試,嚴重一點說,這是一種賭注。因為,我已經看到不少過度采集,拔苗助長的事例,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利益作怪。而一些年輕藝術家在鋪滿金燦燦的利益的道路上迅速跌倒,例子亦不在少數。早在前幾年,我和某些朋友談及當代藝術狀況時,都懷有不同程度的憂慮,當代藝術的過于火爆必然導致大量泡沫,由此迷惑新一代人的視野。回顧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演變的現實,可以描繪出一道高低起伏的曲線,我們欣喜地看見了這道曲線的頂端,也遺憾地發現了它墜落的過程。


年輕一代藝術家以獨特的姿態登臺亮相,是藝術史得以延續的必然和宿命。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一樣,年輕一代藝術家帶著某些先天的缺憾成長起來之時,同樣也因為他們身上那股新鮮的充滿活力的氣息而令人鼓舞。年輕是他們的資本,又展示著未來的可能性。與他們的前輩相比,他們簡單、靈活、務實,懂得把自己的才能與現實要求結合起來。從理想主義的層面看,他們的志向顯然是缺位的,也就是說,很難從他們身上看到前輩藝術家那種宏大敘事的沖動——但這是生態環境的驅使,是整個社會形態和生存方式的昭示。例如,游戲化的,娛樂化的,去智化的精神意向,都是我們時代廉價的狂歡式的表達。所以,苛求他們是不適合的,亦是無效的。唯一的辦法是,從他們中間挖掘新的苗頭,新的感覺,新的才華,加以錘煉和打磨,使他們中的有些人成為棟梁之材——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話說,讓他們做好接班人。


在很多時候,人們容易犯一種常見的錯誤,即用經驗主義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和新人。存在方式的區別導致了評判標準的不同,這是無庸爭議的。正如80年代和90年代的現實土壤只適合長成上一代藝術家的模樣,那么,當下的社會處境就只能產生我們眼前這類新一代的藝術家,如俗話所說,人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飛起來。我關注的問題是,藝術史不是一架自動機,也不是所謂的必然性的奴隸。推動藝術發展、演變的原因,是由各種因素形成的合力,必然性中充滿著偶然性,而偶然性正是那些大藝術家成功的前提。從意識形態高壓到無處不在的市場魔影,藝術家的緊張和焦慮不過是更替了一種方式而已——表面看來,新一代藝術家所處的環境似乎是寬松和悠然的,其實,他們面臨的困境絲毫不亞于他們的前輩。
回到我們的展覽上來,這些作品呈現給我們的是什么?我相信每個觀眾會有自己的判斷。我想提出,年輕一代藝術家應該放慢步伐,慢些,更慢些,千萬不要把十年做的事情拿到一年來做,這樣,得到的其實比失去的多得多。像我前面說的,過度采集和拔苗助長是外部的催逼,但是,如果我們的內心具備抵御這種催逼的力量,就能夠揚帆遠航。有時候,內心的力量是大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