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動蕩的背景下,制造業和物流業的產業協同和聯動是大勢所趨。
提到2008年,映入人們腦海中的關鍵詞肯定少不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動蕩。而根據經濟學家們的預測,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明顯好轉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在這種背景下,舉辦“清華大學(2008)中國制造業、物流業CEO高峰論壇”不僅有現實的考慮,更有著長遠意義。
中國企業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全球經濟調整?如何從容應對經濟動蕩造成的沖擊?如何在世界經濟動蕩中把握新的機會?如何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如何順利度過經濟調整期?企業如何自練內功持續穩定地發展?如何將科學發展觀與企業管理實踐結合?實現產業能力升級的出路在何方?
圍繞著這些熱點話題,2008年12月7日,來自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航天科工集團、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等上百家制造業和物流業的企業,共同探討應對全球經濟沖擊之策。
在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之路、服務型制造之路、工業工程與競爭能力、供應鏈與物流等諸多論壇關鍵詞中,一個核心話題成為專家和企業關注的焦點:制造業和物流業的聯動。
制造業物流是我國物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規模較小的時候,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組織模式,但由于規模的擴大、競爭和專業化分工的加劇,企業因為資源約束不得不將物流等業務外包。
調查發現,工業品90%以上的時間都處于倉儲、運輸、搬運、包裝、配送等物流環節,而僅僅有lO%的時間是用于從原材料到產成品的加工制造過程。換言之,工業品90%的時間在“路上”。
因此,制造業物流的程度與水平,直接關系到制造企業的效率和效益,是轉變企業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這一點對制造業的大戶——汽車業而言尤為重要。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朱森第結合裝備制造業的形勢,提出了八項“過冬”之策:從管到理、工業工程、瘦身強骨、轉型升級、對接聯動、調整結構、技術創新、信息集成、抱團取暖。其中,他明確強調制造業和物流業的產業協同和聯動是大勢所趨。
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董事長繆文民也認為,制造業和物流業的互動,確實為像他們這樣以運輸裝備制造為主體的企業提供了非常難得的發展機會。
對于物流業發展的情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王微提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雖然已經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但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物流成本應該說在GDP中所占的份額仍然停留在20%左右的水平,跟美國,歐洲各國,日本,韓國等較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物流成本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所占比重還是較高。
王微認為,中國應從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高端進發,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而從政府角度和企業需求來講,要改善物流領域的競爭環境,加快培育物流服務市場,供求兩方面都要培育;另外還要合理布局,整合區域,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物流行業現代化水平提高等。
與高峰論壇同期舉行的,還有“‘IE亮劍’全國工業工程應用案例大賽”總結賽活動。 “IE”即工業工程,是影響西方工業文明一百年的管理技術。這項技術對于當今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且基礎的作用。近20年來,中國的工業工程已經產生大量成果,已充分證明工業工程的價值。
2008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向企業界和高校征集了工業工程應用案例,截止2008年10月20日,選出參賽案例共33篇,其中參賽企業16家,提交企業案例19篇,參賽高校9所,參賽案例14篇。總決賽當日,60名嘉賓擔當總決賽評委,評出了優勝代表隊。評委們表示,工業工程將會為中國企業,尤其是汽車企業,應對經濟形勢的沖擊提供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