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圓明園不斷傳來“湖底覆膜”、“原址重建”或修建“體驗中心”的消息,類似的奇思妙想,每每都會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人們不禁要問:圓明園到底怎么了?
遺址重建風波
2 0 0 7年的重建風波,發端于北京媒體的一篇報道。當年8月,京華時報報道,圓明園計劃“恢復修建園內必需的功能性建筑,如長春園和圓明園的大宮門,長春園的含經堂”等。這一計劃迅速遭到了公眾的質疑。其中的含經堂就不是什么“必需的功能性建筑”,它是昔日長春園中最大的寢宮型建筑群,占地達4.5萬平方米,現已完成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工作。輿論質疑:現在要“恢復修建”,有何燃眉之需?輿論質疑了重建理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首先,重建的合理性遭到了質疑。管理方主張為“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的直觀感受”而再現“萬園之園” , 可其理由并不充分。因為,要了解圓明園的盛景,有《日下舊聞考》等歷史文獻可資查閱,有近人劉敦楨,今人何重義、曾昭奮的學術著述可供研究;要適應當下“讀圖時代”的需求,則有《御制圓明園圖詠》的精美圖卷;要再立體些的話,更有三維電影《圓明園》可供大眾欣賞。為什么一定要大興土木呢?
其次,重建的合法性得不到支持。《文物保護法》有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的”須“報國務院批準”的嚴格規定。那么,150年前被焚毀的圓明園遺址,究竟有什么“特殊情況”需要重建?其重建是否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圓明園遺址上的“贗品”工程,到底是要保護遺址,還是要營造離宮?
盡管最終圓明園遺址的復建計劃,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了了之。但原址重建風波的背后,則令人深思。為什么自北京海淀區成立圓明園管理處的30多年來,學者多次呼吁建立專業的遺址保護機構,遲遲未能落實?為什么在目前的管理機制下,湖底鋪膜、砍伐林灌、重建殿宇之類的“保護構想”不斷出現?管理機制的問題不容回避。
圓明新園風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個月后,2 0 0 8年初浙江東陽又傳來消息,橫店將興建圓明新園工程。這一項目是以民間機構的名義進行的,宣稱為投資者的“綠色銀行”。而媒體指其是“借公益謀利”。一場關于要不要建這個圓明新園的爭論隨即展開。
首當其沖的是,“贗品”圓明新園是否具有公益性?易地新建的圓明園也不具有任何文物價值,再逼真也是贗品。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也認為:“圓明園當年到底什么樣?根本沒有確鑿可考的記錄,而復建后的建筑是不是圓明園,我也表示懷疑。”
既然作為“贗品”的橫店圓明新園與文物不沾邊,自然也不具有保護文化遺產所賦予的“公共利益”的屬性,那么,商業運作圈占6000多畝土地的正當性又何在呢?人們又問,圈占的到底是荒地還是良田?橫店集團董事長徐文榮稱,圓明新園所用的都是早已廢棄的“四荒地,即荒山、荒地、荒坡、荒水和少量的三類土地”。可是,在另一則報道中,徐文榮曾請中國圓明園學會的專家,論證“橫店是天生的圓明園地貌”。
既然是荒地,何以能符合“圓明園地貌”?真圓明園所在的北京海淀,原為一片濕地,明清時期被廣辟為水田,乾隆帝曾以“垂柳依依村舍隱,新苗漠漠水田稠”的詩句描繪當時的風景。換句話說,所謂“圓明園地貌”,幾乎就是那種最宜耕種的江南水鄉。不出所料,媒體調查結果顯示,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橫店征用的果然是幾千畝良田。
焦點迅速轉移到了農田征用的政府責任。因為征用耕地不是一般的商業行為,政府動用公共權力為商業項目征用幾千畝農地,是關乎民生的一項重大問題。輿論呼吁當地執掌統籌立項的發改委、負責“城鄉統籌規劃”的規劃局、以及守土有責的國土局,都必須審慎行事。
至此,南北重建圓明園,已是全國公眾高度關注的一個公共事件。《人民日報》的調查顯示,72.1%的民眾對重建或修復圓明園持反對態度。在強大的輿論面前,北京遺址重建和橫店圓明新園的計劃都不了了之。民意在這兩次反對“假古董”的交鋒中取得了勝利。
圓明園電影院風波
沉寂了一年的圓明園管理處,近日又成為了媒體的焦點。2008年12月3日圓明園管理處宣布,計劃在圓明園遺址之綺春園內,修建一座大型的體驗中心,要通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一個虛擬的圓明園。
不再重建“贗品”圓明園,而是創造一個“虛擬”的圓明園,這個創意本身并不錯。可是,為什么一定落實為大型體驗中心?辦個網站或者賣多媒體光盤行不行?退一步說,就算投資商愿意燒錢,建在哪里不行,偏要建在遺址上?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聲稱,要利用“綺春園里面有很多建國后新建的工棚和老房子”等臨時建筑,來建設虛擬中心,并“請文物專家設計方案,對這些原本不協調的老房子的外觀做重新裝飾,讓這些建筑與圓明園整體風格一致”。但是,根據《文物保護法》第26條—— “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必要時,對該建筑物、構筑物予以拆遷。”——用該拆的臨時建筑改建電影院,合法嗎?
此舉的實質,是將那些本該依法拆除的、與風貌不協調的臨時建筑永久化。正確的遺址保護,應是依法拆除那些臨時建筑,完成遺址騰退的遺留任務,而不是搖身一變,將其改成三維電影院。奇怪的是,多年來圓明園管理處不是竭力保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進而突出遺址公園“原真性”和“原生態”兩大亮點;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再動“湖底覆膜”、“原址重建”或“體驗中心”之類的心思,豈不是“捧著金飯碗要飯吃”般的可笑?
不僅體驗中心擺錯了地方,其背后的開發邏輯也十分荒唐。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戴斌博士就支持該項目,認為“不能守著廢墟過一輩子”,“除了圓明園核心景區的標志性文物建筑不能變動外,其他地方都可以根據情況做適當的變化”。然而,無論是標志性文物建筑,還是其它的遺址,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圓明園遺址”的組成部分,必須按“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保護。
圓明園電影院的風波正在進行時,結果尚不得而知。但學者已經呼吁:圓明園管理處該做的不是改造臨時建筑做電影院,恰恰該是依法拆除遺址上殘留的臨時建筑,消除遺址周邊環境的臟亂差現象,從而全面彰顯圓明園的遺址之美、生態之美。結局如何,請各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