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臭豬菜、側耳根、魚鱗草、臭草。
【植物特征】
本品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厘米,直徑0.2-0.3厘米: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須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心形,長3-5厘米,寬3-5厘米;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微澀。
【性能】辛,微寒。
【功能主治】主治扁桃體炎、肺膿瘍、尿路感染、肺熱喘咳、瘧疾、水腫、癰腫瘡毒、熱淋、濕疹、脫肛等病癥。
【驗方】
1 肺癰吐膿痰:鮮草洗凈。做炒菜吃,或用魚腥草40克(鮮草),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肺熱咳嗽,咯痰帶血(包括急性支氣管炎、肺結核):魚腥草40克,甘草6克,車前草30克,水煎服。
3 遍身生瘡(包括多發性癰癤等):魚腥草嫩葉和米粉做成餅,油煎食之。
4 癰癤發背,疔瘡腫毒:可用濕紙包裹鮮魚腥草,置于灰火中燜熟,取出搗爛,涂敷患處。
5 婦女子宮內膜炎、宮頸炎、附件炎,赤白帶下腥臭,下腹痛等:魚腥草30-60克(鮮草加倍),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水煎服。
6 小兒疳積,食傷不化,腹痛瀉痢:鮮葉或全草洗凈搗汁,每次用半羹匙,溫開水沖服。
7 癰疽不破頭、膿排不出:將此草搗爛涂貼于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