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自決權”與“民族、國家一體論”之博弈

2009-01-01 00:00:00張寶成宋榮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09年4期

[摘要]“民族自決權”作為反對異族壓迫和強權政治的產物,對建立近現代民族國家、推進世界非殖民化過程以及奠定現代國際關系基礎,可謂功不可沒。然而,“民族自決權”作為一個民族政治學概念,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實踐過程中,其確切內涵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正是基于此,在民族運動的過程中,“民族自決權”往往被別有用心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所利用,因此,厘清“民族自決權”的確切含義,就具有迫切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民族自決;民族國家;民族分裂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470(2009)04-0064-07

“民族自決權”自誕生以來,對建立近現代民族國家、推進世界非殖民化過程以及奠定現代國際關系基礎,可謂功不可沒。然而,民族自決一旦引向民族分立、民族分裂,就好比打開潘多拉盒子,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蘇聯分裂為15國、南斯拉夫分裂為5國、捷克斯洛伐克也一分為二。加之中亞地區、北美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許多地方民族沖突驟然加溫,一些多民族國家面臨著分裂、瓦解的威脅。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是“民族自決”理論本身出了問題,還是它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有意引向了誤區?事實上,民族分裂分子正是歪曲了“民族自決權”,打著“民族、國家一體”論的旗子施展把戲。

一、民族自決:是概念之爭,還是“精英”自決?

民族自決思想是在解決民族問題過程中,產生的民族政治學概念。而在研究民族理論,考察民族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理解、界定“民族”的概念。

當我們深入研究歷史上紛繁復雜的有關“民族”的內涵之后,我們發現,漢語當中本是沒有“民族”一詞的,中國古代經常使用的是族、人、部、類、民人、民種、種人、部人、族類等。事實上,“民族”是一個有著不同層次的、歷史的、血緣聯系等不同狀態的概念。而這些不同層次、形態各異、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群體,因為在漢語中只有“民族”一詞表示,因而國內學者不得不加之以廣義、狹義、特指等方式來補救。在西文當中,與漢語“民族”相對應的也不只是一個詞語,包括了nation、nationality、ethnos、people等若干單詞。

針對西文中諸多的“民族”表達,學界曾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nation”一般指稱的“民族社會共同體”往往同時包含著人口及其傳統居住地——即“人和地域”這兩種要素,這兩種要素如果再加上“政府”,就成為“state”(國家)。基于歐洲社會的發展經驗,“nation”(民族)與“state”(國家)是分不開的。[lJ因此,在某種意義上“nation”(民族)與“state”(國家)同義,或者說二者互為表里。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產生了18-19世紀西歐“民族、國家一體”的思想,從而構筑了西歐民族理論的核心。

從詞源上來看,“nationality”顯然是“nation”的派生詞,一般指階級社會以來的所有階段的民族共同體。nationality與nation的區別在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樣具有國家、民族互為表里的含義。然而,近年來它們之間指向的范圍有吻合的趨勢。

“nation”這個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國家state的意思。指一種政治聯合;另一種含義,現在被稱作民族性ethnicity,與文化相一致。我們將它們稱作國家民族nation-state和文化民族nation-culture。na-tionality一詞,其用法常常區別于國家民族。作為一個政治機體,國家民族有時與文化民族重合,但有時它也包含數個nationalities民族在內。在客觀方式下,一種民族屬性(nationality)或民族性(ethnicity)在文化方面來說,是由一種為人們接受的標志——諸如母語、一種可以為富有經驗的觀察家觀察、感受和敘述的社會現實——所界定的。通常,母語被認為是恰當的標志。我們也可以建議將文化作為一種客觀的標志。客觀的族屬身份不是基于內省。而主觀認同則是建立在內省基礎上的,它反映了情感、政治文化義務以及自我認同。自從希羅多德時代以來,學者和哲人們就一直在描寫客觀的民族特性(eth-nicity)(當然他們并沒有使用這個詞),因為一個民族或一個族群(ethnic group)是一個享有共同文化、價值、制度、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是一個可以被觀察的實體。腳

“ethnos”在歐美文獻資料中使用相當廣泛,它既可以表示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現代民族。也可以表示前資本主義各個時期的民族共同體,甚至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氏族。西方學者在使用“eth-nos”時,常有將其與“race”(種族)混淆的情況。在“ethnos”的基礎上,還派生出了“ethnic group”以及“ethnic community”。“ethnic group”(種族集團)通常被解釋為社會集團或居群范疇,由一種共同種族的、語言的、國民性的或文化上的紐帶予以維系,從而在更大的社會群體中顯示出與其他集團的區別。而針對“ethnic community”。美式解釋是少數民族或移民共同體,歐洲式解釋是nation形成前的某些民族共同體,蘇聯則將其指為包括部落、部族和民族的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社會群體總和。

“people”本義指的是“人民”。用于民族學科指廣義上的“民族”,大體上與“ethnos”相當,但其更側重于政治、社會方面,有時也與nation同義。如“the Chinese people”則是指“中華民族”。

在這里,我們對以上各個對應的西文“民族”所進行的介紹和解釋也只是相對意義上的。而在實際文獻運用以及對文獻的解釋過程中,它們的內涵、外延則是要復雜得多。事實上,沒有一個詞比“民族”這個詞被使用得更隨意、更不嚴密,也沒有一個詞比它需要經受更為嚴格的批判。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自決”中的“民族”在西文中使用才顯得尤其重要。有學者認為:“對民族(nation)、族屬(na-tionality)這些當今政治生活中的關鍵概念的定義,不僅僅在學術討論中非常重要,而且會影響到整個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我們將我們的評論限制在各種定義都認為是主要屬性的一般表征上面,它一方面包括:(1)共同起源、(2)種族(race)、(3)共同語言、(4)共同地域或國家、(5)傳統和文化、氣質特性(character),以及更不可捉摸的共同的命運與未來;另一方面它包括:(6)自我認同。”

按照列寧的說法,“nation state”(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典型的正常的國家形式”。

從理論上分析,民族國家“典型的正常的國家形式”論根源仍在以nationality偷換nation。當時東歐還沒有形成資本主義聯系的nation。有的是如恩格斯所說的一大堆氏族聯系或由此聯系引申而得的“民族碎片”,即nationalities。Nationality與nation譯成漢語都是“民族”,表面上看,前者是后者的派生詞,但民族學者研究認為:它們的區別不只是個語法問題,在中歐這兩個名詞向兩極分化發展:一邊是“民族國家”(nation state),另一邊是“多民族國家”(the state nationalities)。然而,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是西歐的“民族國家”論。有評論說:“雖然在歐洲單一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國家都有,而且表現為多種多樣,但它出口的樣板卻都一直是與西歐有關的一種。其原因很簡單,因為主要的殖民大國來自該大陸的這一地區。”這是發展中國家學者對于西歐民族理論的分析,很有見地。

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工人階級同波蘭有什么關系》一文中已經明確指出:nationality與nation不容混淆。列寧不是沒有看到恩格斯的這篇重要論文,他在《關于自治問題的筆記總結》中的一條注釋中提到,“這是一篇極有趣的文章”,但給出的注釋似乎表明,列寧只是在梁贊諾夫1916年主編的《社會主義歷史文庫》上看到這篇文章。列寧對此的看法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活到帝國主義時代”,“現在,無產階級反對整個帝國主義陣線的斗爭愈透徹,則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這一國際主義原則也就顯得愈緊要”。以“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利益”為出發點,當然是正義的,但是這種斗爭必然引出“民族國家”,則是成問題的。問題在于列寧沒有接受恩格斯所認定的nationality與nation不容混淆的論斷。蘇聯著名學者克留科夫(劉克甫)發現:列寧總是把nationality、nation、peoples這幾個詞當作同義詞使用。最典型的是:《關于民族問題提綱》(1913年)寫到:“社會民主黨承認一切nationality都有自決權,但決不是社會民主黨人在每一個別情況下就不對nation的國家分離權是否適宜給予單獨的估計。”列寧甚至把楚迪人、洛帕爾人、茲梁人、薩莫耶德人這些人數極少處于原始狀態的人們共同體也說成nation,說與大俄羅斯的大國資本主義對立的有“一百多個小nation”。這也是實證研究的結果,不可漠視。問題是如果nation就意味著民族和國家一體,那么這一百多個小nation的“自決”是不是應該成立一百多個小民族國家?這當然不是列寧的本意。但問題就出在這里。

論述至此,我們還必須同時注意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西方人使用“nationality”與“nation”的過程中不管是否有意偷換或故意混淆,關鍵在于對這一概念的使用者本人。而這些人則往往是民族理論的創造者,或者是人們所說的“民族精英”。民族分離主義要成氣候,必須成為一種群體意識,但它首先是一種“精英”意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大批新興國家在亞洲和非洲大地出現,這些國家一般都是多民族國家,它們以“民族自決”獲得獨立,同時又面臨著本國少數民族日益高漲的自決要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以“民族自決”為口號的民族主義運動,在這一運動中,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先后解體。俄羅斯聯邦89個聯邦主體中有16個民族自治共和國、5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都不同程度地要求“自決”和“獨立”。前南斯拉夫分裂后還繼續面臨著東斯拉沃尼亞、克寧、克拉伊納、伏伊伏丁那、科索沃的“自決”要求。甚至非洲的部落也加入了“自決”的潮流。

民族或民族認同常常被用于各種不同的目的。關于“民族感情”,屈維廉(G.M.Trevelyan)評論說:“這個訴諸于大量野蠻力量的最簡單理想,就其本質來說,不僅與民主政治沒有內在聯系。而且與僭主政治也沒有內在聯系。它可以為一些機會潮流或事件所左右,或者被政治家們各種老練或愚蠢的手段所驅使”。比如,傳統上,學者們把法蘭西民族看作是歐洲當代非常古老的民族。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克說:“證據表明。就法國和德國而言,他們的民族意識在公元1100年后就得到高度發展。”荷蘭學者約翰·休津哈認為,法蘭西和英吉利的民族主義到14世紀就已是“盛開的花朵”。但是尤金-韋伯以大量材料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這樣的論點:直到1870年以前,法國大部分農村和小鎮居民并沒有認識到自己是法蘭西民族(French nation)的成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多人仍沒有意識。韋伯的這一發現是驚人的,但愈來愈多的材料證實韋伯的論點是正確的。比如《哈佛美國民族集團百科全書》中記錄了歐洲14個民族(people)的成員剛到美國時對自己的集團的認同表明,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占絕大多數的農民,直到最近尚未意識到是民族主義作家和外人加在他們頭上的所屬民族的概念。

“公決”——“讓人民決定”——這是民族分立主義經常喊出的口號。從“民族自決”理論角度來說。全民公決可以決定一個“民族”是否可以分立,但這里第一個問題是,在投票前必須由“精英”來決定哪些人參加投票;第二是投票結果又有什么意義。在蘇聯解體前,曾經搞過保存聯盟的全民公決,統計結果表明,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參加公決的公民,至少有70%以上的人“贊同保留聯盟”,而最高的達到98%。盡管贊同保留聯盟的公民占絕大多數,但聯盟沒有幾天就在俄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幾位總統的秘密會晤中被埋葬了。就像艾弗·詹寧斯寫的那樣,“從表面看,它看起來是合理的;讓人民決定,實際上它是荒謬的,因為在某人決定誰是人民以前,人民不能決定”。埋葬蘇聯的《明斯克協定》就是完全否決保存聯盟的“公決”的結果。從這一點上來看,民族分立主義特別熱衷的公民自決,實際上是由封閉、狹隘、排他意識左右的“精英”們的“自決”和“互決”。因此,極端民族分立主義自詡代表全民族意愿是虛假的。

因此,在“民族自決”的過程中,盡管“民族”的概念可以被隨意地偷換,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概念的偷換是被民族分立主義的思想指引的政治家、精英們一手策劃的結果。而所謂的“民族自決”,其實質上是“政治家或精英”的自決。

但是,我們還要注意一點,當代nation(民族)的含義應是包含著多個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的主權民族國家(nation-state),在nation當中,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是不具有自決的主體資格的“民族”。而只有當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發展成為nation的時候,它們才可以稱得上是具有自決資格的主體。然而。“民族自決”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從前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中,我們看到:“蘇聯把各共和國的民族培養成為成熟的民族,喚起了他們的民族意識,促使地方民族主義逐漸高漲,一旦條件具備,半文明的小民族必然將甩掉自己的老師。”在這里,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雖然不是具有自決權利主體資格的“民族”。但“民族”本身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從黑山、科索沃獨立運動來看,又有誰能說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就一定是不具有自決的主體資格的“民族”呢?因此,撫今追昔,當我們再一次反思“民族自決”的時候,它留給我們的仍然是一個無法不言自明的課題。

二、民族、國家一體論:民族國家形態的終結?

nation是西歐的“民族國家”,nation的“國家、民族一體”理論是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建立資本主義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產物,是西方民族理論的核心。

在民族國家形成較早的西歐,思想界對nation的認識經歷了從政治含義到文化含義的過程,并從理論上闡明了民族國家是社會、文化和政治的逐漸融合體的實質,而民族國家形成的滯后,使民族主義思想家們對“nation”的認識,大致經歷了與西歐思想界相反的,從文化含義到政治含義的認識過程。

被視為德意志民族主義思想之父的赫爾德認為,nation是“社會唯一的自然單位,是一個基于共同語言的文化群體。”黑格爾的歷史主義哲學為德意志民族主義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他認為,“民族是所有文化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單元……民族精神即該民族的內在的智慧和稟賦。”而民族精神的發揚和民族自由的真正體現,只有依靠“全民族政府”的建立。因此,作為民族主義思想標準原形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充滿了對創建民族國家的熱望和渴求,它對民族國家也產生了以下兩點基本認識:首先是民族必須創建國家,如黑格爾認為的“只有形成了國家的民族才具有更高的品德。”其次是國家只容納一個民族,如赫爾德所說的,“最自然的國家,莫過于具有一種民族特點的一個民族。”正是基于上述兩種基本認識,民族主義激起了以創建和鞏固民族國家為目標的大規模的民族主義運動。民族主義不僅成為塑造世界近現代史的基本力量,而且成為當前全球分裂化趨勢的主要動因。

英國學者阿克頓(Acton)認為,民族主義不能把民族變成國家的最終目的,而國家的最終目的是個人自由,即在一個自由社會中保持多樣性。民族是決定國家形式的一個基本因素,但不是壓倒一切的因素。“因為國家趨向于多樣性而不是均質性,趨向于和諧而不是劃一;因為國家的目的不是任意的變革,而是對現有條件的充分尊重”,“自由誘發多樣性,而多樣性又保存了自由”。在這里,阿克頓所主張的實際是“公民國家”,在這個“公民國家里”,民族和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分開的。“幾個民族共存于一個國家之內,是對自由的一個考驗,同時也是對自由的最好保障。”“真正文明的生活之必要條件是將幾個民族包括在一個國家的框架之下,就像不同成員之間的聯系是良好社會的必要條件一樣”。由此。阿克頓得出結論,“在政治疆界和民族疆界重合的地方,社會就停止進步,民族將重新回到不與他人交往的人們所處的封閉狀態”。在同一主權、同一統治之下的民族的多樣性并不是一種政治制度的弱點。㈣

嚴格意義上講,民族國家最早是指出現于西歐的那種擺脫中世紀和教權控制過程中所誕生的現代主權國家,民族的形成與國家的創立并頭齊進,并且基本具備了民族與國家同一的形態,因此被稱為“民族國家”。真正的民族國家應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即“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或者說是“以一個民族為基礎組成的國家”。在西歐,新興的資產階級聚集了強大的經濟實力,打破封建割據壁壘,英吉利、荷蘭、法蘭西等民族在資產階級國家統一中形成。這是一場大革命,比如英、法通過以叛國罪砍掉國王的頭顱,實現了由封建“王朝國家”向資本主義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過渡。這種“民族”(nation)與“國家”互為表里的統一,只是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模式。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尤其是在中歐和東歐國家形成的多為多民族國家,實際疆域內混居著眾多不同的人口,尤其是在邊境地區。種族混居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個別情況之外。民族往往不能被限制到一個界定清楚、邊界劃分明確、居民民族特征明顯且在同一的疆域之內。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這種理論既有歷史進步意義,也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20世紀20年代初在蘇聯建立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就仿效這種理論建立民族共和國和其他民族自治實體,并在此基礎上由各民族共和國組成聯邦制國家。而且,在蘇聯成立條約和蘇聯憲法中規定,各民族享有自決權,各加盟共和國享有主權國家地位和自由退盟權,同樣民族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區也享有民族獨立自主權。從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發展和解體的歷史實踐來看,依據單一制民族國家理論建立各個不同層次的民族自治實體,實際上是在人為地強化民族自我意識,激發民族獨立情緒,為民族分離主義活動提供基本條件。由此可見,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礎的蘇維埃聯邦制既是蘇聯的發明和創造,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主義承認“民族國家”有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一定的進步性,但與此同時,也指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500多年來的歷史表明,單靠“民族國家”的理想和理論無法協調和解決復雜多樣的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在當今世界國家格局在大民族的作用下已基本定型、小民族已失去獨立建國的條件和機會的情況下,“民族國家”的理想和理論日益顯示出它的非理性一面,成為引發民族沖突、造成民族分裂與對抗的禍根之一。雖然像英國、加拿大、西班牙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一些傳統的種族集團和地方勢力要求分離和自主權力,但是嚴重的分裂化問題主要集中在廣大的欠發達國家中。戰后許多新興國家從建立之日起即先天不足,它們沿襲了舊殖民地原有的不合理的疆界:殖民時代既已形成的種族、部族矛盾依然存在;國家政治發展滯后,統治基礎薄弱。雖然具備了現代民族國家的軀殼,卻缺少民族國家的內涵即中央政府對內的有效控制及對外履行的基本國際義務。由此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國家缺少人們普遍的歸屬感和一體感;除主要民族以外的其它少數民族更加感到受排斥,愈加強烈要求屬于自己的國家權力:處于內外交困中的國家只能在風雨中飄搖。

從理論上看,國家與民族畢竟是兩個不同社會歷史范疇。國家的本質是政權,而民族則是人們的共同體,它是基于共同經濟生活為基礎的語言、文化和心理上的認同。兩者混淆的結果,不是政治問題民族化,就是民族問題政治化,都會給社會穩定帶來極大沖擊和危害。從實踐上看,一個國家可能擁有幾個或眾多民族,民族則可能跨界而居。即便是“民族國家”發源地的西歐,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如恩格斯指出的:“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政府管轄好幾個不同的民族(nationalities),此外,沒有一條國家分界線是與民族(nationalities)的自然分界線,即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的。”然而西歐“民族國家”模式的成立,構筑了西方的民族理論和資產階級國家觀,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建立自己民族國家的權力。”在這種理論、觀念誘導下,資產階級大民族主義據此依靠國家力量對小民族進行強制同化、種族清洗、甚至種族滅絕;小民族主義則受此誘惑,在統一的國家中以“民族自決”為由,搞民族分裂。更值得警惕的是,鼓吹“民族自決”,煽動民族分裂,是西方大國用以肢解多民族他國的慣用伎倆;對此,我們中國人民是有深切體會的。

我國學者陳樂民指出:“歐洲的‘民族國家’不是一個普世性的概念。……Nation-state指基本上一個民族構成一個國家的那種國家形態,……‘民族國家’是一個歐洲概念。”吲換言之,將民族國家普遍化為現代國家的代名詞,乃是西方學者將西方經驗、概念理想化、普世化的結果。在社會科學領域的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下,民族國家已被抽象化為現代國家(其核心特征為建立于一定地域和人群上的主權)的一般分析概念;盡管用主權國家來概括現代國家的特征更為貼切。實際上,西方學者所言的nation-state(民族國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主權國家。已故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賽頓·沃森就認為聯合國不過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聯合,而非如它的名稱所表明的那樣是一個民族國家的聯合。

“部族的、民族主義的定義把民族的概念限制到單一種族(race)的同一血緣和部族的人,這些人居住在祖先的土地上,聲稱這塊土地屬于他們,形成一個由講同樣語言的同一種族的人們結合而成的單一民族的國家。”這樣一種定義把政治權利和國家的合法性建立在鄉土主義和本地出身的基礎上,建立在這樣一種想象基礎上:即同一種族、同一出身、同一語言的人從歷史初期就一直居住在這塊土地上、因而對它擁有所有權。“這樣定義的國家,僅僅由原來就居住或征服了這片土地、因而聲稱對它擁有所有權的本地起源的民族所組成。在歐洲,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定義的根據都是謬誤的。它往往是與文化、種族優越感和敵視外族人即其他民族的情緒相聯系的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由狹隘思想界定的民族概念以及政治和族體聯系的概念,是部族和極權主義國家的基礎。在需要大批輕信的群眾的政治危機關頭和緊張局勢下,在民眾的仇恨意識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利用的政治文化氛圍中,前提和論據是真是假都沒有關系。思想被轉化為喚起熱情而不是理性的口號和信條,它們不是冷靜和理性演說的要素,而是煽動和蠱惑輕信而缺乏批判能力的聽眾的一種手段。”“在激進民族主義對民族(nationality)所下的一種定義中,民族性(ethnicity)作為同樣起源的、具有血緣關系的或種族的實體,與政治聯盟、國家、執政黨混為一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與宗教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從信條和口號上表現出來。”嚴密的組織(而不是自由的個人聯合)受到崇尚,差異被看作是對國家和民族的威脅。這種對嚴密統治的要求,體現在希特勒的“一個領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口號上,體現在他的“血統和土地”,即同一個種族、同一塊土地的口號上。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是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全世界幾千個民族,分布在不到兩百個主權國家中,如果承認非主權民族都有資格建立國家,當今世界所有的國家都將面臨解體的危險,世界也將走向碎片化。另外,認為國家只有在完全單獨包容一個民族的情況下才具有合理性,要求國家的所有成員在具備相同的政治法律屬性(國家公民)之外,還必須具備相同的語言、文化、宗教甚至種族屬性。它同歷史上的某些神權統治相比,必然更狹隘,更不寬容,更狂熱。人類社會發展表明,從古到今,雖然世界上國家的數量在不斷增多,然而民族學意義上的單一民族國家的數量卻在相對減少。當今世界上大約有190個國家,所謂單一民族國家的數量只占極少數,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幾乎沒有純而又純的民族國家。因此,民族學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或者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意念在當今世界中已經成為一種理想的神話或者神話的理想。

與之相比,多民族國家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所謂“多民族國家”,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多民族國家”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它是各民族發展不平衡、民族過程與國家過程不同步、大民族在當代國家格局形成中起決定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民族國家”的民族界線與國家版圖是一致的;而“多民族國家”則是不同民族相互交往,導致政治上聯合的產物。今后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各種族、各民族和各國家之間的人口國際性流動規模也將越來越大,這已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惟一范式。“建設一個多民族國家已經成為一個完美的社會和自足的國民經濟的一個基本前提。”“理性主義的多元主義公民國家。它是一種向所有具有公民資格的居民提供平等權利和平等機會的政體。在這種多元主義公民國家里,公民權既不取決于堅持共同起源的意識形態,也不取決于共同血緣關系,而取決于特定的地域紐帶。”

列寧曾經提出在民族關系問題上有兩個歷史發展趨向:一是民族覺醒,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獨立和建立民族國家;二是各民族之間聯系日益加強、民族壁壘的打破、國際統一的形成。關于列寧的第一個預言,已被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上各被壓迫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運動以及殖民主義體系瓦解所證實。關于列寧的第二個預言也部分得到證實,因為從50年代后期起,世界經濟一體化首先從西歐共同體成立開始,并日益發展壯大。“今天,兩個表面上看來似乎同樣的辯證過程正在塑造著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的未來,這就是一體化進程和同時存在的、有時甚至是暴力性質的分化和分離的趨勢。……這兩種趨勢就像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一方面分化為較小單位,而另一方面則整合為更大的洲際系統。前者反映了古代歷史的趨勢和困惑,古代懸而未決或無法解決的問題;后者則反映了一種新趨勢,受到現代社會藍圖和方案影響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分離和分裂的趨勢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在歐洲以外的其他大洲也存在。”“向歐洲聯盟邁進的政治變革是與對個人權利的寬容傳統相聯系的,是啟蒙傳統的繼續。在經濟領域,一體化的進程更為廣泛,體現在世界經濟的總趨勢中。在信息領域,統一的進程非常迅速,簡直就是革命性的。”盡管由于蘇聯、東歐國家劇變,民族分離主義浪潮有所加強,但它未能阻止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現今世界,諸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拉丁美洲經濟體系、加勒比海共同體和共同市場、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各種類型和各種層次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遍布全球,這表明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正在日益發展和壯大。所有這些情況表明,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這是時代的發展方向。展望21世紀的民族關系。沖突、摩擦和融合并存,但實現各民族和各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政治和科學文化的國際統一”這一理想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方向。堅持進步,反對倒退,迎接21世紀民族和解基礎上的歷史前進。應是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執著追求的崇高目標。

注釋:

[1]關凱.族群政治[M1.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2.

[2][61[25][28][29][美]菲利克斯·格羅斯著,王建娥、魏強譯.公民與國家[MJ.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3):83-8583,86-87,9,3-4.

[3]針對“ethnic group”的譯法,關凱先生將之稱為“族群”,見關凱.族群政治[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4][8]]11][12][13][14]潘志平.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民族和當代民族主義[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41,142,141,218,178,218.30.

[7]列寧選集[C].人民出版社,(2):508.

[9][蘇]M.B.克留科夫.重讀列寧——一位民族學者關于當代民族問題的思考[J].民族叢譯,1988(5).

[10]Louis L.Snyder,The New Nationalis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8,47.

[15]Alfred Cobbon,The Nation State and National Self-deter-minaion, Thomas-Crowell Company, 1969,117-118.

[16][18]薩拜因.政治學說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700.

[17]王輯思.民族與民族主義[J].歐洲,1993(5):16.

[19]John E.E.D.Acton,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Boston;Beacon Press, 1949,pp.181-195.

[20]陳永齡.民族辭典[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51.

[21][英]克雷伊奇、韋利姆斯庫.歐洲的民族和政治國家[M].倫敦,1981,25.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16):174.

[23]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擴張史[M].東方出版中心,1999.82.

[24]H.Seton-Watson,Nations and States: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N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Methuen-London,pp.t-2.

[26]時殷弘.民族主義與國家增生的類型及倫理道德思考[J].戰略與管理,1994(5).

[27]朱倫.論“民族-國家”與“多民族國家”,世界民族[J].1997(3).

責任編輯:耿超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网站在线看|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精品动漫| 91免费在线看|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国产在线日本|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91视频99| 国产91av在线|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亚洲天堂日本|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色综合成人|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网|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网久久综合| 久热精品免费|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成年人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啪在线91|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在线|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狠狠亚洲五月天|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